非洲有個村,膚色很黑說自己是中國人,攝影家卻說另一個村更像

孔索鎮是奧莫低谷的交通要道,去往各部落的路都經過這裡,站在路邊,眺望遠處孔索人村莊,層層疊疊,很像是國內南方山區的村寨,梯田也被修整的齊齊整整,這種景色在東部非洲非常少見。

非洲有個村,膚色很黑說自己是中國人,攝影家卻說另一個村更像

孔索人在惡劣環境下修建的梯田。東非大裂谷 奧莫低谷 孔索 伽莫勒村 攝影:王武

2011年4月和2013年4月,在兩次對孔索村寨探訪結束後我做了記錄:

木柵欄圍成一個個小院落,狹窄的石板路再把這一個個的小院落一層層往上推進,院子裡三、兩間茅草覆頂的圓頂草房或住人或拴著牲口,婦女們圍著不大的場院聊天做家務,一群光屁股的孩童嘰嘰喳喳地跑前跑後,我想這些來自中國的訪客恍惚間以為鑽進了西南邊陲的某一個山寨裡。

非洲有個村,膚色很黑說自己是中國人,攝影家卻說另一個村更像

圍繞在身邊的孩子突然鸚鵡學舌地冒出箇中文單詞,發音是那麼的準確,猛然看到黝黑麵孔上東方人的造型,使人不得不相信這些生活在非洲大陸腹地的人,血液中真可能還流淌著華夏的血液。東非大裂谷 奧莫低谷 孔索 伽莫勒村 攝影:王武

非洲有個村,膚色很黑說自己是中國人,攝影家卻說另一個村更像

這個孔索的老年婦女有一張中國西南少數民族的長相,當她對我客氣的微笑時,此情此景一下子把我帶到了國內的西南邊陲村落裡。而鄭和就是雲南昆陽人,洪武十三年被明軍俘獲,連同他的族人被押解到中原成為奴隸或充軍,鄭和下西洋時就帶了很多的舊族。 東非大裂谷 奧莫低谷 孔索 伽莫勒村 攝影:王武

500年前,太監鄭和帶著中國皇帝的黃金夢,率領大型商船組成的船隊,漂洋過海來到非洲海岸。被印度洋的風暴損毀的船艦再也無法駛入海洋,多餘的水手只能被遺棄在這塊陌生的大陸上,少數具有頑強生命力的水手用東方的智慧和勤勞,以及農耕的方式融入當地部落並繁衍了後代。巧合的是孔索人就是農耕和畜牧的部落,這種既畜牧又耕種的生活方式在奧莫低谷的叢林地區二十多個原始部落中絕無僅有,是巧合,還是僅僅是巧合?

非洲有個村,膚色很黑說自己是中國人,攝影家卻說另一個村更像

孔索伽莫勒人和周邊的部落生活習俗完全不同,他們選擇了定居而不是過著不停遷徙的遊牧生活,他們有自己的宅院,並且只會在老屋子的宅基地上翻蓋房屋,這一點同中國人的習俗也有相同之處。東非大裂谷 奧莫低谷 孔索 伽莫勒村 攝影:王武

村頭有一塊平坦的場地,中間有一個用許多樹幹圍在一起的旗杆一樣的東西,問了一下向導,說這裡是村裡集會議事的場所,每十八年在中間的樹幹上再捆紮上一根新的樹幹,說是已經有五十餘根了,仔細數來,能見到的也就是三十餘根。再問,只說是被動物搞壞了許多,由於語言溝通困難,到底有多少根樹幹也無法考究,如果用30乘以18,結果耐人尋味,那最早的樹幹豎立在這裡的日子大約是五六百年前的某一天,這豈不又暗合了三寶太監率眾航海到達非洲海岸的日子?

非洲有個村,膚色很黑說自己是中國人,攝影家卻說另一個村更像

村子中間的廣場樹立著紀年的時間譜系塔,村子裡的重大事項都是由頭領和長者在此討論確定。東非大裂谷 奧莫低谷 孔索 伽莫勒村 攝影:王武

非洲有個村,膚色很黑說自己是中國人,攝影家卻說另一個村更像

時間譜系塔柱年代久遠,滄桑可見。東非大裂谷 奧莫低谷 孔索 伽莫勒村 攝影:王武

經確認這個村名是伽莫勒(音譯),我猜測著,中文裡有無對應的詞彙。

非洲有個村,膚色很黑說自己是中國人,攝影家卻說另一個村更像

婦女用棉花攆線的方式和所用的簡單工具至今在中國的江蘇、安徽、河南、山東一帶以及一些偏僻地區仍能見到。東非大裂谷 奧莫低谷 孔索 伽莫勒村 攝影:王武

孔索目前有30多萬人口,9個有血緣關係的部落,分散在50個村落裡。孔索人的身邊居住著許多更加原始的部族,他們從東南部的肯尼亞遷徙而來,獨善其身從不與其他部落交往,保持著獨特的農耕習慣,種植高粱、玉米和大豆,間或畜牧,同國內的山民生活習慣極為相似。

非洲有個村,膚色很黑說自己是中國人,攝影家卻說另一個村更像

伽莫勒村一角。東非大裂谷 奧莫低谷 孔索 伽莫勒村 攝影:王武

伽莫勒村還有一處被西方人稱為 “青年旅社”的奇特之地。孔索青年男子在獨立門戶之前,要集中住在這裡,成家後的青壯年男人,在老婆懷孕後也必須集中居住。外界無法理解孔索人的這一傳統,戲說為古老的計劃生育方式。在我看來,情況要複雜得多。孔索人從肯尼亞沿海遷徙而來,必定是遇過巨大災難,部落仇殺就是一種。保持高度警惕,才能在陌生土地上生存,孔索人這麼做如同軍事管理,青壯年集中住在一起,招之即來,來之能戰,可以有效抵禦外來之敵。每一種現象背後都有深層原因,活下去,紮下根就是孔索人的生存要義。

非洲有個村,膚色很黑說自己是中國人,攝影家卻說另一個村更像

村中的通道都有防禦功能,表面平靜的生活下可見伽莫勒村村民的警惕性,只有經常要面對強敵時人們一般才會採取這樣的生活方式。東非大裂谷 奧莫低谷 孔索 伽莫勒村 攝影:王武

這個問題總是揮之不去,幾百年間,廣袤的非洲是否出現過華夏後裔的身影?如果有過,這些華夏後裔今安在?

非洲有個村,膚色很黑說自己是中國人,攝影家卻說另一個村更像

每一個家庭也都有自己的紀年譜系塔柱。東非大裂谷 奧莫低谷 孔索 伽莫勒村 攝影:王武

中央電視臺和《江南時報》都曾對一個叫沙里夫的肯尼亞女孩,來華尋祖的故事做過詳細報道:

非洲有個村,膚色很黑說自己是中國人,攝影家卻說另一個村更像

鄭和遠洋船隊,圖片來自於網絡

沙里夫說,打她懂事時起,祖母就告訴她,她們一家的祖先是中國人,“聽祖輩們說,我們這個家庭是中國家庭,我們的祖先以前生活在中國,他們的航船因為在附近觸礁了,船擱淺了,他們就上了岸。當地人提出,如果水手們除掉島上的一條巨蟒就讓他們在此落腳。於是,一位勇敢的中國水手除掉巨蟒,從此他們得以在島上定居,並一代代傳下來……”雖然沒有文字描述,但中國水手的故事卻被一代一代口口相傳下來。而她的祖先正是鄭和第四次下西洋到達肯尼亞帕泰島時因船觸礁留在當地的水手,由於戰爭和疾病,她們一家也是目前帕泰島上唯一的鄭和艦隊水手後裔。

非洲有個村,膚色很黑說自己是中國人,攝影家卻說另一個村更像

這個自稱是中國水手後裔的女孩沙里夫的面孔更像是具有印巴血統。圖片來自於網絡

據中國史料記載,明朝鄭和船隊曾於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抵達馬林迪、蒙巴薩等東非沿岸城市。肯尼亞濱海省現在的馬林迪市,在中國明代時是古麻林國所在地。鄭和下西洋的船隊到達了麻林國後,麻林國的國王親自到海邊迎接中國使者,舉國上下沸騰了。而拉穆群島恰好位於環印度洋航線的交通要道,是鄭和船隊前往上述東非沿岸城市的必經之路。500多年前,一艘中國船在肯尼亞拉穆群島的帕泰島上加村附近海域觸礁沉沒,船上的20多名船員逃生登上了帕泰島。隨後,他們在上加村定居下來,教當地人如何耕地種田,結網捕魚,與當地人通婚,繁衍至今……


非洲有個村,膚色很黑說自己是中國人,攝影家卻說另一個村更像

現在有很多的中國人到帕泰島尋古探秘,島上也有越來越多的人稱自己是中國人的後裔。圖片來自於網絡

不少學者與媒體紛紛推測,如果數百年前中國人在肯尼亞海濱一帶留下後裔的傳說屬實,那麼這些後裔極有可能是鄭和部下的後裔。攝製組還採訪了肯尼亞文化部部長、遺產部部長、旅遊部部長、中國駐肯尼亞大使、肯尼亞國家考古工作者等多方人士,以確鑿的證據證實了這一可能性。沙里夫的中國水手後裔身份基本可以確認。

非洲有個村,膚色很黑說自己是中國人,攝影家卻說另一個村更像

在帕泰島上發現的古瓷器,這也是沙里夫尋根尋根問祖的物證。圖片來自於網絡

攝製人員深入肯尼亞帕泰島,對沙里夫一家的生活進行了詳細的採訪拍攝。他們還拍攝了中國船員遇難沉船的海域,從沉船殘骸中打撈出的中國明代器皿等。由於中國船員登上帕泰島的時間和鄭和第四次下西洋到達東非的時間基本吻合,因此可以初步判定當時觸礁的中國船應該就是鄭和船隊中的一隻。帕泰島居民家中收藏的大甕上還刻有“龍”的形象,是典型的明代器皿。另外在帕泰島上還留有一些圓頂的“中國墓”。據悉,沙里夫一家的身世還引起了西方史學界的關注,而中國大使館也計劃組織中國考古學家對帕泰島的中國遺存做進一步的調查。

非洲有個村,膚色很黑說自己是中國人,攝影家卻說另一個村更像

沙里夫現在已經已經成為名人。圖片來自於網絡

在我看來,只是這個叫沙里夫的女孩,比之孔索村的孩子來太有點非洲化了,後者才有更多的和我相似的面孔。我常想,鄭和船隊的後裔為什麼不是孔索?為什麼不是孔索的伽莫勒村?我不是人種學家和考古學家,這些註定了只是個猜測,謎底還是留給專家們去解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