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裡“美如畫”的三分跳投,是怎麼練出來的?

提到投籃美如畫的球員,我們會想起喬丹、科比這樣經典的滯空後仰跳投;也會想起雷阿倫無球跑位接球拔起就投的乾淨利落;也有人會想起德克-諾維茨基那樣的金雞獨立後仰跳投。

但很少有人把“美如畫”三個字聯繫到史蒂芬-庫裡的頭上。因為他出手速度太快,而且是一次連續動作投籃,而不是一般後衛那樣的先起跳、再出手。

其實你仔細分析庫裡的投籃動作,就會發現那真的是美如畫,從準備到出手,到皮球飛出去後的跟隨動作,一切都想電影鏡頭一樣好看,行雲流水,道法自然。唯一的缺點,這小學生出手太快了,要用慢鏡頭才能欣賞到其中的美學。

庫裡雖然出手極快,但他的每一個動作分解下來,都是完美的投籃教學圖。

庫裡“美如畫”的三分跳投,是怎麼練出來的?

他父親小時候為了糾正他的投籃姿勢,下了一番苦功,德爾親自動手,托起小庫裡的手肘,掰彎兒子的手腕,頂住兒子的上臂,不讓他因為疲勞而手肘外擴。在德爾的嚴格調教下,籃球一動不動停在庫裡的手指上,掌心空懸,絕不能碰到皮球;他的手型從左邊看是一個完美的T字;他的右臂在臉頰旁彎曲,一動不動的上升到完美的九十度。從肩膀到手肘,從手肘到手腕,從手腕到指尖,就像服務生用手掌優美地托起了盤子。右手輕輕扶著皮球的側面,彷彿護著一件虛幻的寶物。

庫裡“美如畫”的三分跳投,是怎麼練出來的?

拉里-伯德、皮特-馬拉維奇、雷吉-米勒、克里斯-穆林、德爾-庫裡這些老一輩投籃大師都不止一次指點過後輩,所有人的投籃命中率都取決於他的右手肘。手肘向外旋轉越大(投籃教練稱這種情況為“雞翅”),投籃越不容易命中。所以,優秀投籃手的右手肘總是要儘量貼近自己的軀幹,越平行於身軀,投籃的穩定性越高。當身體上升時保持右肘不外璇,庫裡將他下肢儲蓄的力量完全轉化成垂直方向的投籃和控制初秋力量和軌跡的槓桿(胳膊,手腕和手指)。他的動作越簡單,就越準確而有效率。完美的機制並不是全部。這一切必須在存在於他的肌肉記憶中,以在任何時候無瑕疵的重複。

庫裡“美如畫”的三分跳投,是怎麼練出來的?

如今,史蒂芬-庫裡所掌握的技巧早已超出了當年父親所教導的內容,他可以在任何狀態中投射出精準無比的三分球,哪怕是跌跌撞撞的時候,皮球依舊著了魔一般穿透籃網,因為庫裡不管身體怎麼傾斜歪倒甚至是飄飛,他肩膀以上的部位依舊穩定無比,每一個動作細節都會一絲不苟地完成,精密細巧有如工筆美人圖。

庫裡“美如畫”的三分跳投,是怎麼練出來的?

當庫裡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就在父親的訓練下掌握了手肘穩定的技巧:除了白天的訓練,每天晚上他都會平躺在床上,向上投出捲成球狀的襪子,襪子向後迴旋著高高飛起,但高又不碰到屋頂。每個晚上他會做一百多次,那飛舞的襪子中,裝滿了日後神射手的美夢。

庫裡投籃時候的起跳不是為了增加投籃的高度,而是為了身體動作更加協調,讓出手更加順暢,所以他的起跳、出手是一氣呵成行雲流水的,並沒有像傳統的後衛那樣分成兩個技術動作,而是瞬間完成。沒有“先投後跳”,也沒有“先跳後投”,而是“邊跳邊投”。

庫裡“美如畫”的三分跳投,是怎麼練出來的?

這讓他的整個身體狀態都流暢柔和,他的出手也更加省力。以為出手速度的加快,和準備動作的減少,他的投籃出手時間被縮到了0.4秒,你根本來不及反應,他就出手了。這就是為什麼庫裡初入聯盟的時候,就能吸引一大票眼球的原因,因為大家在歷史上從沒有見過這樣投籃的球員。

有人可能說,這不符合經典跳投的傳統,但是你要知道,競技場上,講的是實用主義,並沒有任何人規定,投籃就必須是跳投,吉諾比利、皮爾斯等人投籃也從來是腳不離地的踮投,但人家的投籃水平從來都不差,反倒是很多整天擺出完整跳投姿勢的球員,總是打鐵。

庫裡這個投籃姿勢,既實用有效,又美觀流暢,沒有任何可以指摘的地方,就連科比-布萊恩特退役的前一年,也在偷偷學習庫裡的投籃方式,只不過沒成功而已。

正因為從小如此艱苦重複地苦練,史蒂芬-庫裡才能練出這一手天上地下獨一無二的絕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