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只要良知真切 讀書何累之有?

《傳習錄》中有一則陽明先生的學生與陽明先生關於讀書求學的對話,細細讀後,才知道

讀書求學原本是為了立志篤志、變化氣質、修身養性。以博取功名作為讀書求學的唯一目的,自然會身心俱疲,不得要領者還會有讀書無用的言論。

王陽明:只要良知真切 讀書何累之有?|

有學生問陽明先生:“讀書是調攝人心不可或缺的方法,但是當我讀書的時候心裡就會產生一種為應對科舉而讀書的念頭,不能將注意力放在書本自身上。不知要如何才能除去這樣的念頭呢?”

陽明先生說:“只要良知真切,即使是為了科舉而讀書也不會使得人心勞累。”

在陽明先生看來,讀書人若能忘掉自身外在的得失,即使是學習科舉功業,也可以在學習的過程中修身養性,最終成德成賢。若是原本就不是以成德成賢之心求學,即使不考科舉,不求功名,終日空談道德,也不過是養成了好高騖遠的毛病而已。

王陽明:只要良知真切 讀書何累之有?|

他繼續告誡學生道:縱然是為了求取科舉、仕途上的功名利祿,心終日向外馳騁,惴縵不安,以至疲累不堪,不能好好讀書。良知也會對此有所察覺,剋制這種不安。

並且,在讀書的時候,良知會剋制住以下一些心態:為了強行記住書中的內容死記硬背,而不去探究書中的義理是否與本心相符合;拿到一本書便想著快點看完,而不去分辨書中作者觀點的闡述是否條理清晰;為了誇耀爭勝而寫出篇幅多、辭藻華麗的文章。能剋制以上種種不良的讀書心態,做的就是修身養性的工夫,便是終日與聖賢之心相印證,是純粹的天理之心的發見。任憑怎麼讀書,都是在調攝人心,又怎麼會覺得累呢?

王陽明:只要良知真切 讀書何累之有?|

弟子說:“承蒙您的點化,可是我資質平庸,實在是難以使得自己的心免受科舉應試之累。我聽說人的困窘或是通達是命裡註定的。有上等智慧的人恐怕是不屑於為此等功名而勞心勞力。只有下等的鬥肖之人才會被功名利祿所纏繞,心甘情願被它驅使。我也深知這不過是自增苦楚罷了。我本想摒棄求取科舉功名之途,可是又由於家境貧寒、雙親漸老的原因而不得不參加科舉考試。該怎麼辦呢?”

陽明先生說:“有很多人都將自己為科舉而求學,身心飽受科舉之累的原因歸結於為奉養雙親需要做與科舉考試有關的學問與隨意讀書做學問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其實只是心中沒有志向。若心中立有志向,不單單是為科舉而求學這件事,即使是去做其他更雜亂無序的事情都不會使人心裡感到疲累,因為做些事情都只是為了磨鍊自己內心的良知。讀書寫作怎麼能讓人勞累呢?只是心中的患得患失念頭奪走了志向,為學的志向不夠真切,使得人心疲勞不堪罷了。”

在陽明先生的時代,通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是大多數讀書人的安身立命之道。“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榮耀迷惑了大量士子求學的初心,求名於訓詁之中、求博於記誦之中、求侈於詞章之中。如此功利的習氣也滲透在社會上的其他方面:在知識上彼此炫耀、在權勢上彼此傾軋、在利益上彼此爭奪、在技能上彼此攀比、在聲譽上彼此竟取。以這樣的方式讀書求學,自然會使人心應接不遑,無所適從。

今天的學生在學校裡讀書求學的環境以及畢業後的去向,與陽明先生時代的讀書人自然不同。可是,仍然有不少的學生以就業的難易程度來選擇專業,以通過考核的難易程度來選擇課程。他們在學校裡茫蕩度日,為考試而讀書,為就業而讀書,唯獨不為了修身養性、磨鍊心志而讀書。這樣的讀書求學,又如何能成為一個人格健全、靈魂高尚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