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科舉制度到底有多複雜,看完你就明白了!

中國歷史上除皇親國戚、部分功臣良將子弟可世襲官位並能領有豐厚的俸祿外,大多數老百姓若想獲得官位,只能是靠讀書來博取功名,因而便有“學而優則仕”一說。天下學子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考取功名,做到名祿雙收、光宗耀祖。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到底有多複雜,看完你就明白了!

我們以明、清兩朝為例,中國歷史上的科舉等級分為四等:

最低等是院試,也叫童試,這是縣一級考試,考生叫童生,若考中了叫生員,也就是秀才。

第二等是鄉試,也叫秋闈,因為這種考試是在秋季進行,故而得名秋闈。這是省一級考試。能參加這種等級考試的考生,只能是秀才。若考中,則叫舉人,第一名則叫解(jie)元。

第三等是會試,也叫春闈,國為這種考試是在春季進行,故而得名春闈。這是國家級考試。能參加這種等級考試的考生只能是舉人。若考中,則叫貢生,第一名則叫會元。

第四等是殿試,這是考試的最高等級,這是在皇宮考試,一般情況下是皇帝親自主考。能參加這種等級考試的考生只能是貢生,若考中,則叫進士。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到底有多複雜,看完你就明白了!

進士也分三甲:

第一甲,僅三名,分別為狀元,榜眼,探花,統稱進士及第,若考中前三名,則可直接獲取官職。

第二甲,若干名,叫進士出身。

第三甲,若干名,叫同進士出身。

考中二甲、三甲的進士,還需參加翰林院的考試,並再學習三年,方可授予官職。考取三甲後,就會張貼黃榜公佈考生名單,也就是所謂的“金榜題名”。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到底有多複雜,看完你就明白了!

分別連續考取鄉試、會試、殿試第一名的稱為“連中三元”。這個在當時可是很少有人能做到的!

不得不說,古代的科舉考試是真的很複雜,十年寒窗苦,考試也很苦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