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到底有多复杂,看完你就明白了!

中国历史上除皇亲国戚、部分功臣良将子弟可世袭官位并能领有丰厚的俸禄外,大多数老百姓若想获得官位,只能是靠读书来博取功名,因而便有“学而优则仕”一说。天下学子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考取功名,做到名禄双收、光宗耀祖。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到底有多复杂,看完你就明白了!

我们以明、清两朝为例,中国历史上的科举等级分为四等:

最低等是院试,也叫童试,这是县一级考试,考生叫童生,若考中了叫生员,也就是秀才。

第二等是乡试,也叫秋闱,因为这种考试是在秋季进行,故而得名秋闱。这是省一级考试。能参加这种等级考试的考生,只能是秀才。若考中,则叫举人,第一名则叫解(jie)元。

第三等是会试,也叫春闱,国为这种考试是在春季进行,故而得名春闱。这是国家级考试。能参加这种等级考试的考生只能是举人。若考中,则叫贡生,第一名则叫会元。

第四等是殿试,这是考试的最高等级,这是在皇宫考试,一般情况下是皇帝亲自主考。能参加这种等级考试的考生只能是贡生,若考中,则叫进士。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到底有多复杂,看完你就明白了!

进士也分三甲:

第一甲,仅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统称进士及第,若考中前三名,则可直接获取官职。

第二甲,若干名,叫进士出身。

第三甲,若干名,叫同进士出身。

考中二甲、三甲的进士,还需参加翰林院的考试,并再学习三年,方可授予官职。考取三甲后,就会张贴黄榜公布考生名单,也就是所谓的“金榜题名”。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到底有多复杂,看完你就明白了!

分别连续考取乡试、会试、殿试第一名的称为“连中三元”。这个在当时可是很少有人能做到的!

不得不说,古代的科举考试是真的很复杂,十年寒窗苦,考试也很苦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