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IMF:中國應繼續控制信貸增長,降準與公開市場操作同行

5月30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工作人員結束了對中國的2018年第四條款磋商訪問,並在北京舉行新聞發佈會。

此外,IMF建議中國應該繼續控制信貸增長,即維持去槓桿進程。同時,IMF認為中國央行應該維持流動性的穩定,並建議繼續以降準並結合公開市場操作(OMO)的方式進行。“當前中國16%的存款準備金率仍然是國際最高水平,而且中國貨幣增長模式已然發生改變,2013年以前央行外匯佔款是儲備貨幣(或基礎貨幣)增長的主要來源,但目前已經逆轉,因此存準率應該進一步下降。當然中國也已經從數量型調控向美聯儲那樣的價格調控過渡,在降準的同時完全可以伴隨公開市場利率提升,因此降準並不一定是寬鬆。”

應弱化增速目標

IMF認為中國將政策重點從高速度增長轉向高質量增長的戰略,將使經濟增長更可持續。同時,IMF建議中國在眾多領域加快改革步伐,以極大地促進實現這一目標。

這些領域包括,淡化經濟增長目標、進一步控制信貸增長、促進消費、讓市場力量發揮更有決定性的作用、深化開放進程,以及推進政策框架的現代化改革。

丹尼爾也表示,“當然,違約事件也存在風險,尤其是從鮮有違約到違約率急劇上升,但我們認為整體風險可控,監管層也意識到這些風險。”

繼續控制信貸增長

當前各界關注的是,隨著去槓桿進程持續,經濟會否失速?會否造成系統性風險?因而去槓桿或抑制信貸增速的行動是否應該放鬆?

IMF早前就表示,中國已經擁有全球最大的金融體系之一,金融資產接近GDP的470%,中國的銀行資產總額已經是GDP規模的三倍,信貸擴張速度仍然較快,其中擴張最快的要數城商行、股份制銀行以及其他地方性小銀行。

同時,包括銀行存款、債券、非標信貸資產等,這些未受到充分監管的投資工具對過去幾年推動中國信貸繁榮起到了關鍵作用,也在金融機構間形成了錯綜複雜的投資網絡。IMF認為中小銀行風險敞口較大,因為這些投資工具佔到了它們總資產的1/5~1/3。不過,IMF也肯定了中國過去兩年去槓桿取得的進展,並認為2018年即將推出的資管新規將重塑中國資管行業。

IMF去年12月發佈了對中國的金融體系穩定評估(FSSA)報告,就建議逐步且有針對性地增加銀行資本。

降準結合OMO

之所以IMF建議中國應該繼續降準,並非是建議中國轉向寬鬆的貨幣政策。其原因在於,“中國貨幣增長模式已然發生改變,貨幣政策當然要應勢而變。”丹尼爾稱。

所謂應勢而變,是指2013年以前央行外匯佔款是儲備貨幣增長的主要來源,當時央行甚至需要發行央票、提高存準率來吸納過多的流動性,而自2014年起,由於資本賬戶流出超過經常賬戶順差,央行的國外資產開始下降。作為應對,央行增加了對商業銀行的借貸(例如MLF,即中期借貸便利)以擴充資產負債表。“可見當前形勢已變,而且16%的存準率遠高於國際平均水平,因此應該要下降。”他稱。

今年4月,中國人民銀行宣佈下調國內各大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至16%,IMF和眾多金融機構紛紛預計,這一趨勢將會延續。而且,4月降準並不意味著央行中性貨幣政策立場的改變,而是為了置換MLF而進行的,整體資金寬鬆程度有限,釋放流動性較為溫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