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工程工程量計算——鋼筋工程量計算(附公式及實際解析)

一、鋼筋工程量計算規則

1、鋼筋工程,應區別現澆、預製構件、不同鋼種和規格,分別按設計長度乘以單位重量,以噸計算。

2、計算鋼筋工程量時,設計已規定鋼筋塔接長度的,按規定塔接長度計算;設計未規定塔接長度的,已包括在鋼筋的損耗率之內,不另計算塔接長度。鋼筋電渣壓力焊接、套筒擠壓等接頭,以個計算。

各類鋼筋計算長度的確定

鋼筋長=構件長-保護層*2+彎勾長*2+彎起鋼筋增加值(△L)*2

鋼筋的混凝土保護層

受力鋼筋的保護層,應符合設計要求;當設計無要求時,不應小於受力鋼筋直徑,並應符合下表要求:

縱向受力鋼筋的混凝土保護層的最小厚度(㎜)

混凝土保護層的最小厚度見下表:

建築工程工程量計算——鋼筋工程量計算(附公式及實際解析)

附註:①基礎中縱向受力鋼筋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不應小於35㎜,無墊層時不應小於70㎜;

②板牆殼中的分佈筋的保護層厚度不應小於表中相應數值減10㎜,且不應小於10㎜;樑柱中的箍筋和構造筋的保護層不應小於15㎜.

2. 箍筋的彎勾長度:

平鉤( 180 °) 6.25d ;

直鉤( 90 °) 3.5d ;

斜鉤( 135 °) 4.9d

3. 彎起鋼筋增加長度:

30 °: 0.268H0;

45 °: 0.41H0;

60 °: 0.585H0

4. 箍筋長度:

封閉方箍 箍筋長度=2*(長+寬)+20d

或=構件截面外邊周長-8倍保護層厚+27.8d

⑶ 箍筋根數的確定: N= (構件長 - 保護層) / 間距 +1

二 各種構件鋼筋計算方法

基礎

(一) 條形基礎

1、橫向受力鋼筋的直徑,一般為6~16mm;間距為120—250mm。

2、縱向分佈鋼筋的直徑,一般為5~6mm;間距為250~350mm。

3、條形基礎的寬度B≥1600mm時,橫向受力鋼筋的長度可減至0.9B,交錯佈置,如圖2-3示。

建築工程工程量計算——鋼筋工程量計算(附公式及實際解析)

(二)獨立基礎

1、獨立基礎系雙向受力,其受力鋼筋直徑不宜小於8mm,間距為100~200mm。沿短邊方向的受力鋼筋一般置於長邊受力鋼筋的上面。當基礎邊長B≥3000mm時(除基礎支承在樁上外),受力鋼筋的長度可減為0.9B交錯佈置。

2、現澆柱下獨立基礎的插筋直徑、根數和間距應與柱中鋼筋相同,下端宜做成直彎鉤,放在基礎的鋼筋網上,如圖2-5示。當基礎高度較大時,僅四角插筋伸至基底。插筋的箍筋與柱中箍筋相同,基礎內設置二個。

建築工程工程量計算——鋼筋工程量計算(附公式及實際解析)

梁的平法標註

● 梁的平面注寫包括集中標註與原位標註,集中標註表達梁的通用數值,原位標註表達梁的特殊數值。

●集中標註包括梁編號、梁截面尺寸、箍筋、通長筋或架立筋配置、梁側面縱向構造鋼筋或受扭鋼筋配置、梁頂面標高高差(該項為選注)。

●原位標註內容包括梁支座上部縱筋(該部位含通長筋在內所有縱筋)、梁下部縱筋、附加箍筋或吊筋、集中標註不適合於某跨時標註的數值。

建築工程工程量計算——鋼筋工程量計算(附公式及實際解析)

集中標註表示:框架樑KL1,3跨,一端有懸挑,截面為300*600;箍筋為I級鋼筋,直徑8,加密區間距為100,非加密區間距為200 ,均為兩肢箍;上部通長筋為2根直徑22的二級鋼;

原位標註表示:支座1上部縱筋為4根直徑22的二級鋼,支座2兩邊上部縱筋為6根直徑22的二級鋼分兩排,上一排為4根,下一排為2根;第一跨跨距3600,下部縱筋為3根直徑18的二級鋼,全部伸入支座,;第二跨跨距5800,下部縱筋為4根直徑18的二級鋼,全部伸入支座;以後類推。

梁的平法鋼筋工程量計算

1)平法樓層框架樑常見的鋼筋計算方法有以下幾種:

上部貫通筋:

上部貫通筋長L=各跨長之和—左右支座內側寬+錨固長度+搭接長度

錨固長度取值:

當支座寬度—保護層大於等於LaE且大於等於0.5hc+5d時,錨固長度=max(LaE,0.5hc+5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