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把子機槍真的那麼不靠譜嗎?

“歪把子”機槍,是日本在上世紀20年代開始配發的輕機槍,由於是在1922年開始配發,所以正式名稱為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1922年為日本的大正十一年)。因其槍托為便於貼腮瞄準而向右彎曲,故在中國俗稱為“歪把子”機槍。

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採用氣導式設計,槍管上有螺紋狀散熱片,使用與三八式步槍相同的6.5×50毫米步槍子彈,使用雙腳架,與其它日本步兵手持槍械相同,可裝上刺刀作為近戰武器使用。

該槍最大的特點,就是其供彈方式很奇葩,不同於當時其他輕機槍採用的彈匣供彈,而是採用彈鬥供彈。該槍在槍身左側,設置了一個被稱為“壓彈機”的彈鬥,這個彈鬥可以直接裝填步槍所使用的5發彈夾,這個開放式彈鬥可以容納6個三八式步槍配備的5發裝彈夾條(共30發),彈鬥上方的蓋子向下施加壓力使最底層彈夾打完後彈夾條自壓彈機底部排除,疊在上面彈夾會因重力下降進入輸彈位置。彈鬥底部的推彈裝置將彈夾中的槍彈推向給彈口推彈入膛,依次反覆。

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槍身左側供彈機構

表面上看起來,這是一個很方便的設計,方便之處在於,首先是步兵只需要攜帶一種子彈,就可以在兩款槍上使用,而且假設在戰鬥中,機槍手打光了自己攜帶的彈藥,就可以直接向步兵要,而且拿來直接就可以用。其次是,在理論方面,只要不斷向彈鬥中裝填彈夾即可保證持續射擊。

而“歪把子”機槍,不可靠之處,也正是出現在這個供彈機構上。由於是採用開放式的供彈機構,它不如彈匣一樣密封性好,因此很容易在戰鬥中,供彈機構內落進泥土。其次是機槍上配有油壺,子彈需要經過油刷給彈殼塗潤滑油才能使用,否則容易做成退殼不暢。大家想想,給子彈塗潤滑油,這點有多麼不靠譜,首先是戰鬥期間哪有那麼多時間給你潤滑,其次是潤滑油加上泥土,這還能順暢嗎?退殼不暢這個問題,在東南亞地區高溫高溼的條件下更明顯。

九六式輕機槍

大正十一式輕機槍在使用中暴露出的問題不能適應作戰需要,之後以昭和十一年(1936年)定型的九六式輕機槍替代,而九六式輕機槍,則放棄了大正十一年那種想當然的供彈方式,老老實實的重回類似於捷克ZB-26、英國布倫機槍那種彈匣供彈方式。


飛豹科普秀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二戰最不靠譜的輕機槍,它說第二,沒人敢稱第一。

歪把子的問題多如牛毛。

實際上,漏斗式供彈是完全失敗的,他的主要問題在於以下幾點:

1. 結構複雜,故障頻發

相比捷克式輕機槍簡單的直彈夾供彈,歪把子輕機槍的漏斗式供彈結構要複雜十倍,而且零件多十倍。事實證明,越複雜的東西就越容易出故障。歪把子供彈結構包括壓彈,裝彈,容彈,輸彈,退彈共五個結構,結構這麼多,想不出問題是不可能的。

歪把子輕機槍的供彈機構,可謂當時全世界所有制式輕機槍中最複雜的,不但加工難度高,裝配時候也因為零件過多很困難。那麼,射擊的時候,由於零件多,每個零件都有出概率的機會,這樣整槍的故障率就很高了。

在實戰中,歪把子輕機槍的故障是非常多的。尤其漏斗式的結構,導致供彈結構是開放的,不像捷克式那樣是封閉的。所以,實戰時候,雨雪泥水都很容易進入漏斗。而漏洞的零件很多,零件和零件直接需要緊密結合,一旦有異物進入,就極容易出現故障。

更慘的是,漏斗式供彈結構複雜,在戰時想要拆卸修理難度大,很多時候只能送到軍械部去。

更可笑的是,歪把子輕機槍設計的根本目的在於使用現有的6.5毫米步槍彈和它的5發單排。遺憾的是,事實證明,這是無法實現的。實戰中,使用標準的6.5毫米步槍彈射擊,由於步槍彈裝藥量很大,導致後坐力很大,持續射擊一段時間,槍就很容易出問題。

出於無奈,日軍很快推出了歪把子輕機槍專專用的6.5毫米步槍彈,這種子彈的裝藥量比普通步槍彈藥小一些,這樣就能避免射擊故障。

這樣一來,歪把子輕機槍唯一的特色也就沒了,它根本不能使用普通的步槍彈,還是需要專門配給步槍彈。

據美軍在太平洋戰場繳獲了歪把子輕機槍經過測試,質量較好的機槍,也只能能連續射擊500發不出故障。

2. 火力虛弱

漏斗供彈最大問題除了故障太多以外,繁瑣的供彈結構,導致歪把子輕機槍的火力虛弱。

漏斗一次可以容納水平放置的6個5發彈排,裝好單排以後,用壓彈杆壓住這些彈排。換句話說,這就相當於容彈30發。一旦30發射擊完畢,就必須再抬起壓彈杆,再裝入6個彈排。

表面上,歪把子輕機槍的裝彈量高達30發,比捷克式的20發要多。遺憾的是,這種供彈並不可靠,就算專門配給的特殊步槍彈,也不能保證射擊的穩定性。這主要是日本工業水平不高的原因,尤其戰時子彈加工工藝差,使用的子彈銅殼韌性也不夠。步槍單發射擊時候,這個問題不容易暴露,但連續射擊就不同了,子彈彈殼很容易斷裂或者變形,導致射擊出現嚴重故障。

這個問題是無法妥善解決的,焦頭爛額的南部中將沒有辦法,將九二式重機槍使用的油壺用到了歪把子輕機槍上面。每次裝彈之前,先要給5發單排上油,這樣抽殼就沒有問題了。

那麼問題又來了,這就大大的增加了射擊副手的工作強度。他們除了要應付繁瑣的裝彈壓彈以外,還要給子彈上油。這在實戰中,簡直就是不可思議的事情。就算是一個燒烤匠出身的機槍副手,入伍前有每天用刷子給擊敗穿肉串刷油的經驗,恐怕也會手忙腳亂。

這樣一來,射速就大大降低了。

另外,歪把子輕機槍理論上也可以在射擊時候裝彈,但對射擊副手要求很高,需要一邊裝填彈排,一邊按住現有的彈排,還要抬起壓彈杆。實戰中,這種供彈基本不可能,只能在平時訓練的時候,由老兵們玩一玩。

所以南部中將異想天開的所謂只要不斷向漏斗裡面裝彈,就可以持續射擊,只是扯淡而已。

所以,歪把子輕機槍在實戰中射速不可能超過每分鐘150發,這個射速非常低,遠遠低於捷克式。輕機槍的射速還是相當重要的,他決定能否壓制住敵人的機槍。德軍的MG42為什麼在東線西線戰場所向披靡,就是他的射速太高,完全可以壓制蘇制和英美的輕機槍。

由於歪把子輕機槍的火力不足,在實戰中往往被國軍的捷克式壓制,這讓日本機槍手叫苦不迭,也讓日軍一線步兵切齒痛恨。

3. 子彈威力小

由於歪把子輕機槍需要使用步槍的6.5毫米子彈,這也導致歪把子輕機槍遺傳了三八式步槍的最大弱點,威力弱。

6.5毫米步槍彈是二戰中口徑最小的步槍彈,它的彈頭重量僅有9克,槍口動量為2600焦耳,而捷克式的7.92毫米毛瑟步槍彈頭重量為12克,槍口動量高達3400焦耳。

6.5毫米步槍彈的有點是射程遠,彈道穩定,射擊精度高,最大缺點是威力弱。子彈射入人體以後,不會向7.92毫米毛瑟彈一樣翻轉,對人體造成極大破壞,而是直接穿出。所以只要不射中頭部胸部等要害部位,射中其他部位,並不會造成致命和致殘傷。中彈的國軍往往還可以繼續中彈。

太原會戰中,一個國軍軍官曾經回憶,他看到一個機槍手回來報告情況,他的胸部被子彈擊中,彈頭居然卡在後背。他用鉗子將這個彈頭取出,給機槍手隨便包紮了一下,這個機槍手居然繼續回到一線作戰。6.5毫米步槍彈威力之弱可見一斑。

太原會戰中,李仙洲將軍被6.5毫米子彈擊穿了肺部,但他根本沒有感覺,還爬了幾十米的山。這一槍也沒有讓他送命,如果換成7.92毫米毛瑟步槍彈,李仙洲必死無疑。

歪把子輕機槍由於使用裝彈量更小的步槍彈,它的威力更弱。作為一線步兵支援武器的輕機槍,如果不能一槍斃傷一個敵人,那麼豈不是笑話!

由於6.5毫米步槍彈威力小,也讓很多八路軍戰士極為不滿。

在建國後,曾經推出過口徑較小的的彈藥,並且在部隊做多調研。但有過使用日製6.5毫米彈藥的八路軍老將軍們,都堅決反對。這些老將軍們因為6.5毫米子彈拙劣的表現,早已下定了小口徑子彈是垃圾的定論,人為組織了小口徑武器的補給。

所以,解放軍正式使用5.8毫米槍族,已經是90年代的事情了。

-----------------------上圖的風沙,下圖的雨雪,和下下圖的亞熱帶叢林天氣,都是歪把子的殺手。因為它開放的漏斗式供彈,很容易讓異物進入槍膛,導致故障。

4.人機工效差

人機工效差:把人、工作場所、硬件的設計與人的體力、體形和功能聯繫起來,使得作業更能夠與人相適應,而不是要求人適應這些因素。使員工減少失誤和對健康的損害,提高安全性、工作效率,對於武器來說,就是最大程度發揮武器的性能。

歪把子輕機槍因為左側有個巨大的漏斗,顯然瞄準裝置只能放在大幅度偏向右邊。既然瞄準裝置在右側,如果槍托是在中間,就會導致射手瞄準出現很大問題。為了便於機槍射手的射擊,南部中將只能違反常理的將機槍的槍托向右側偏出,這樣一來機槍射手可以貼腮射擊了。可是,槍把也就歪了,這就是歪把子的由來。

漏斗靠左邊,槍托在右邊。這裡不談漏斗的重量,光是漏斗裡面的30發子彈就重達約5斤,這樣一來,整槍的重心不可避免的偏向左邊。

這就導致一個必然的結果,槍就不容易操作了。捷克式輕機槍的重心是中間,這對射擊沒有太大影響。而歪把子輕機槍連續射擊時候,槍會不自覺的向左邊偏,射手必須有一個向右回力,這樣一來,持續射擊一段時間,射手就會很疲勞。

除去射擊,平時扛槍也因為重心偏移,導致負載困難。這些大家聽起來也許是小事,但對於機槍手來說就是天大的事情。

打個比方,這就比如自行車的籠頭向左偏一樣,說起來似乎沒什麼,實際騎起來就是非常累人的。

另外,歪把子輕機槍的兩腳架太高,這雖然適合高仰角的射擊飛機或者在山地作戰,但對於射手保護太差。太高的兩腳架導致射手必須抬高身體射擊,而機槍手又是敵人重點攻擊對象,這樣一來,就很容易中彈。

而且,歪把子輕機槍連個提把都沒有,平時攜帶槍械只能肩扛,或者用一隻手端著槍管。自然,這在平時倒是沒什麼稀奇,只是在激烈戰鬥中,就完全不同了。輕機槍連續射擊幾十發,槍管就會變熱。射擊200發左右,槍管已經很燙了。這個時候,你還怎麼肩扛或者拖著槍管呢,等於是窩著一個燙手的山芋。

總之,這是一款人機功效很差的輕機槍。

5.整槍較重,無法更換槍管

歪把子輕機槍誕生於1922年,他和一戰期間的機槍一樣,沒有采用衝壓技術,幾乎是從一整塊鋼鐵上雕刻出來的。

這種結構的好處是比較堅固耐用,一些歪把子甚至使用到朝鮮戰爭。可是缺點更多,第一它較重,第二加工複雜,極為費時費力。

歪把子輕機槍製造相當困難,不適合大批量生產。而且它的重量太大,高達10公斤以上,比捷克式還要重1公斤多。在二戰中,歪把子輕機槍是最重的輕機槍之一。

也許重量什麼還是其次的,由於南部中將設計理念的狹隘,歪把子輕機槍不可以更換槍管,這才是最致命的問題。

正常的輕機槍,一般發射200到300發就必須更換槍管,如果不換槍管,射擊精度就會大降,更會磨損膛線,甚至會炸膛。

激戰中,一挺輕機槍連續射擊200到300發並不稀奇,就算國軍方面,輕機槍每天的彈藥補給量也是1000發。

現在不能換槍管,也就意味著,一旦槍管發紅,歪把子輕機槍的射擊就必須停止,這對於實戰來說,是可怕的缺陷。等待槍管自然冷卻需要至少5分鐘以上,這段時間火力就中斷了。

而捷克式輕機槍更換槍管只需要幾秒鐘,之後就可以繼續射擊。


薩沙

迷彩虎軍事為你回答。提起歪把子機槍,哦,不對。這是中國的獨特叫法,其實這把槍應該叫做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這是日本陸軍在1920年代戰間期開始配發的輕機槍,亦稱“11年式輕機槍”,在1922年(大正十一年)定型成為制式裝備而得名。因其槍托為便於貼腮瞄準而向右彎曲,故在中國俗稱“歪把子”機槍。

咱們接著上文再開始說,提起這把機槍,就不得不提及到日俄戰爭,在這場戰爭期間日軍以慘重的代價理解了機關槍對步兵的威脅,尤以在攻擊前進與突擊時製造的殺傷圈足以封鎖當時所有步兵戰術。日本很快地便引進自制機槍,從1908年起,日軍便長期投入開發手持機槍,主要槍機結構則效仿霍奇克斯機關槍設計,1921年,十一年式的原型乙號輕機槍誕生,經過南部麒次郎繼續改良後,成品於1922年通過驗收開始量產。

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採用氣動式設計,槍管上有螺紋狀散熱片,使用與三八式步槍相同的6.5×50毫米步槍子彈以及標準5發彈夾,使用雙腳架,與其它日本步兵手持槍械相同可插上刺刀作為近戰銳器運用。十一年式輕機槍最為獨特的特徵是使用彈鬥供彈原理,在1920年代各國機槍主流進彈設計不外乎彈夾、彈帶、彈鏈、保彈板等單獨供彈方式,十一年式機槍為了和步槍共用供彈後勤規格設計了稱為“壓彈機”的彈鬥。

不過這挺機槍特別麻煩的一點就是子彈需要經過油刷給彈殼塗潤滑油,否則容易做成退殼不暢。尤其是在東南亞地區高溫高溼的條件退殼就更不暢,甚至塗潤滑油也無濟於事,看來本子喜歡潤滑油的傳統不止只侷限在生活當中啊。

咳咳,接著再說這把槍,理論上來說,只要不斷向彈鬥中裝填彈夾即可持續射擊,但是由於彈藥裝填繁瑣,實際射速不能達到理論射速,很難達到每分鐘500發。在實戰中亦存在槍管過熱(槍管固定,不能更換)、人機工程惡劣、對氣象環境變化敏感、結構複雜易出故障,槍托歪使得射擊時會偏向等缺點。

十一年式輕機槍在使用中暴露出的問題不能適應作戰需要,之後以昭和十一年(1936年)定型的九六式輕機槍替代。但是由於日本持續擴軍的原因因此十一式輕機槍並未就此退役,因為十一年式輕機槍具有太多問題,從軍校、測考單位、實戰單位從未給過十一年式輕機槍正面評價,顯而易見這把機槍為日軍基層帶來的麻煩遠大過槍械工程師的巧思。畢竟機槍也不能老塗潤滑油啊,您說是不是?


迷彩虎軍事

受廣大抗日影視作品影響,“歪把子”作為日本機槍的代表在中國的名號已經到了家喻戶曉的程度。這些影視劇有一個經典的穿幫鏡頭就是機槍手端著歪把子在沒有再裝填的情況下從片頭掃射到片尾,甚至用來打飛機。事實上,由於歪把子使用的極為奇葩的彈鬥供彈法,使得其不僅火力持續性差,可靠性還低。只不過在槍械匱乏的中國戰場,這些問題並沒有集中爆發出來。

歪把子,全稱大正十一式輕機槍(一一年式軽機関銃),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廣泛使用的一種6.5毫米口徑輕機槍。作為一款班用輕機槍,一個常識是其使用的彈藥與步槍使用的彈藥應該一致以方便後勤保障。但是,大正十一式機槍的設計者並不滿足於簡單地做到彈藥通用,而是打算更進一步。

我們知道,日軍著名的三八大蓋可以使用五發橋夾進行快速裝填,為了方便戰場上機槍手快速調用步槍手彈藥,歪把子採用了獨特的彈鬥+撥彈器的設計。機槍手只需要將多個步槍的橋夾放入彈鬥中,就可以實現快速裝填與射擊。理論上,只要副射手不斷地往彈鬥內放入橋夾,這款機槍可以做到連續射擊。

這種獨特彈鬥供彈法,不僅使其可靠性極差,而且人機功效奇低。彈斗的結構簡單來說由兩個部分組成,一個是上方的壓板將橋夾往下壓,另一個是右側的撥彈板將子彈往槍膛內送,這一下子將受力面從二維提高到了三維。由於經常發生卡彈,該槍還需要配備專用的潤滑油,由此可見,一旦面臨較為惡劣的極寒或高溫環境,該槍故障率會隨之迅速上升。


強武堂

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的研發原因是日俄戰爭中日軍步兵被俄國步兵的機槍火力大範圍殺傷和打敗日本陸軍所有的戰術,因此高度重視機槍開發, 從1908年起,日軍技術人員便大力進行輕機槍開發,他們選擇的輕步槍主要槍機結構選擇效仿霍奇克斯機關槍設計,經過十餘年的開發改進,於1921年製造成功了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的原型乙號輕機槍,但是日本軍方並不滿意乙號輕機槍的水平,於是在經過南部麒次郎繼續改良後,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成品於1922年通過陸軍驗收並開始量產。

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採用氣動式設計,槍管上有螺紋狀散熱片,使用雙腳架,並和其他日軍步兵槍械一樣插上刺刀即可參與肉搏。十一年式輕機槍最為獨特的特徵是使用彈鬥供彈原理,在槍身左側安裝了“壓彈機”彈鬥,這個彈鬥可以裝填三八式步槍使用的5發彈夾,這個開放式彈鬥可以容納6個彈夾條(共30發),不過這挺機槍特別麻煩的一點就是子彈使用前必須經過油刷給彈殼塗潤滑油才能使用,否則容易退殼不暢倒置機槍癱瘓,在高溫高溼的條件下塗潤滑油也無濟於事,導致火力持續度無法滿足理論需求。 理論上來說,只要不斷向彈鬥中裝填彈夾即可持續射擊,但是在實際作戰中由於子彈需要加工才能裝填,實際火力密度和持續度無法達到設計程度和士兵需求,也存在槍管發射過多後只能停止射擊(機槍槍管固定,不能更換也無法通過澆水冷卻)、人機工程惡劣、對氣象環境變化敏感、結構複雜易出故障,槍托歪使得實際射擊時會偏向等缺點。

由於十一年式輕機槍在使用中暴露出的太多問題無法適應日軍主力作戰需要,日軍軍部考慮以昭和十一年(1936年)定型的九六式輕機槍替代。但是由於戰爭規模日漸擴大,日本陸軍需要更多的武器,因此十一式輕機槍並未退出現役,而是大量作為中國派遣軍的支援火力存在,但是也因為十一年式輕機槍問題太多,從日軍軍校、軍部測試檢驗部門、陸軍前線作戰師團從未給過十一年式輕機槍正面評價。

創作不易,求各位觀眾老爺點波關注QAQ


軍情解析

\n

{!-- PGC_VIDEO:{"status": 0, "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433d000360137e95db6b\

深藍防務

歪把子在設計時想得有點多,搞了個左方偏置的供彈鬥。結果不但全槍重心嚴重偏左,還造成瞄準具只能放在右側。可惜人的脖子長度有限,長時間扭著也會受傷,只好把槍托偏向右邊,歪把子也就由此得名。

從力學設計上看,重心嚴重偏左,支撐點偏右,本身就不平衡。需要靠射手用力扶著,才能保持平衡。在戰場射擊時,由於槍身的震動,很難扶穩,造成連發時首發後會向一側偏移。

由於歪把子在設計時結構複雜,當時日本的工業生產水平又有限,造成歪把子的零件公差小,很容易出故障。鬼子當時的辦法一個是給供彈橋夾上油,另一個是給歪把子使用專用的減裝藥彈藥。要命的是上油後的橋夾在戰場上很容易沾染塵土。被供彈機構帶進槍內的塵土油泥,很容易引起槍械的故障。專用的減裝藥彈藥又與普通三八槍的彈藥在外觀上沒什麼區別,一但誤用,也很容易造成卡殼等故障。供彈斗的壓彈板又全靠重力來壓住橋夾,來保證供彈。如果在車輛等不平穩的地方架槍,或者抱著槍做戰術動作,都可能造成供彈不可靠。另外,由於歪把子不能更換槍管,在連續射擊時間較長時,槍管會過熱,也會造成故障率上升。這些原因都會造成歪把子出問題。

其實歪把子的加工精度比較高,射擊精度還是不錯的。當然是打短點射的時候。在當初對付通化日俘暴動的時候,一個崗樓的八路班長指揮的2挺機槍就有一挺歪把子。這個班長很有經驗,讓歪把子只用減裝彈,而且2挺機槍只打短點射,並且交替射擊,以掩護裝彈和防止過熱。由於崗樓周圍通道比較狹窄,缺少武器的一千多日俘居然長時間沒能靠近攻下崗樓。讓守軍一直堅持到了援軍的到達,並完成平叛。

不過,歪把子肯定是一款不成功的機槍。不然為什麼日軍自己很快就又搞了個拐把子96式?而且連嚴重缺乏自動火器的中國的正規軍也不太願意用繳獲到的歪把子,大部分都給了地方游擊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