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把子机枪真的那么不靠谱吗?

“歪把子”机枪,是日本在上世纪20年代开始配发的轻机枪,由于是在1922年开始配发,所以正式名称为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1922年为日本的大正十一年)。因其枪托为便于贴腮瞄准而向右弯曲,故在中国俗称为“歪把子”机枪。

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采用气导式设计,枪管上有螺纹状散热片,使用与三八式步枪相同的6.5×50毫米步枪子弹,使用双脚架,与其它日本步兵手持枪械相同,可装上刺刀作为近战武器使用。

该枪最大的特点,就是其供弹方式很奇葩,不同于当时其他轻机枪采用的弹匣供弹,而是采用弹斗供弹。该枪在枪身左侧,设置了一个被称为“压弹机”的弹斗,这个弹斗可以直接装填步枪所使用的5发弹夹,这个开放式弹斗可以容纳6个三八式步枪配备的5发装弹夹条(共30发),弹斗上方的盖子向下施加压力使最底层弹夹打完后弹夹条自压弹机底部排除,叠在上面弹夹会因重力下降进入输弹位置。弹斗底部的推弹装置将弹夹中的枪弹推向给弹口推弹入膛,依次反复。

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枪身左侧供弹机构

表面上看起来,这是一个很方便的设计,方便之处在于,首先是步兵只需要携带一种子弹,就可以在两款枪上使用,而且假设在战斗中,机枪手打光了自己携带的弹药,就可以直接向步兵要,而且拿来直接就可以用。其次是,在理论方面,只要不断向弹斗中装填弹夹即可保证持续射击。

而“歪把子”机枪,不可靠之处,也正是出现在这个供弹机构上。由于是采用开放式的供弹机构,它不如弹匣一样密封性好,因此很容易在战斗中,供弹机构内落进泥土。其次是机枪上配有油壶,子弹需要经过油刷给弹壳涂润滑油才能使用,否则容易做成退壳不畅。大家想想,给子弹涂润滑油,这点有多么不靠谱,首先是战斗期间哪有那么多时间给你润滑,其次是润滑油加上泥土,这还能顺畅吗?退壳不畅这个问题,在东南亚地区高温高湿的条件下更明显。

九六式轻机枪

大正十一式轻机枪在使用中暴露出的问题不能适应作战需要,之后以昭和十一年(1936年)定型的九六式轻机枪替代,而九六式轻机枪,则放弃了大正十一年那种想当然的供弹方式,老老实实的重回类似于捷克ZB-26、英国布伦机枪那种弹匣供弹方式。


飞豹科普秀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二战最不靠谱的轻机枪,它说第二,没人敢称第一。

歪把子的问题多如牛毛。

实际上,漏斗式供弹是完全失败的,他的主要问题在于以下几点:

1. 结构复杂,故障频发

相比捷克式轻机枪简单的直弹夹供弹,歪把子轻机枪的漏斗式供弹结构要复杂十倍,而且零件多十倍。事实证明,越复杂的东西就越容易出故障。歪把子供弹结构包括压弹,装弹,容弹,输弹,退弹共五个结构,结构这么多,想不出问题是不可能的。

歪把子轻机枪的供弹机构,可谓当时全世界所有制式轻机枪中最复杂的,不但加工难度高,装配时候也因为零件过多很困难。那么,射击的时候,由于零件多,每个零件都有出概率的机会,这样整枪的故障率就很高了。

在实战中,歪把子轻机枪的故障是非常多的。尤其漏斗式的结构,导致供弹结构是开放的,不像捷克式那样是封闭的。所以,实战时候,雨雪泥水都很容易进入漏斗。而漏洞的零件很多,零件和零件直接需要紧密结合,一旦有异物进入,就极容易出现故障。

更惨的是,漏斗式供弹结构复杂,在战时想要拆卸修理难度大,很多时候只能送到军械部去。

更可笑的是,歪把子轻机枪设计的根本目的在于使用现有的6.5毫米步枪弹和它的5发单排。遗憾的是,事实证明,这是无法实现的。实战中,使用标准的6.5毫米步枪弹射击,由于步枪弹装药量很大,导致后坐力很大,持续射击一段时间,枪就很容易出问题。

出于无奈,日军很快推出了歪把子轻机枪专专用的6.5毫米步枪弹,这种子弹的装药量比普通步枪弹药小一些,这样就能避免射击故障。

这样一来,歪把子轻机枪唯一的特色也就没了,它根本不能使用普通的步枪弹,还是需要专门配给步枪弹。

据美军在太平洋战场缴获了歪把子轻机枪经过测试,质量较好的机枪,也只能能连续射击500发不出故障。

2. 火力虚弱

漏斗供弹最大问题除了故障太多以外,繁琐的供弹结构,导致歪把子轻机枪的火力虚弱。

漏斗一次可以容纳水平放置的6个5发弹排,装好单排以后,用压弹杆压住这些弹排。换句话说,这就相当于容弹30发。一旦30发射击完毕,就必须再抬起压弹杆,再装入6个弹排。

表面上,歪把子轻机枪的装弹量高达30发,比捷克式的20发要多。遗憾的是,这种供弹并不可靠,就算专门配给的特殊步枪弹,也不能保证射击的稳定性。这主要是日本工业水平不高的原因,尤其战时子弹加工工艺差,使用的子弹铜壳韧性也不够。步枪单发射击时候,这个问题不容易暴露,但连续射击就不同了,子弹弹壳很容易断裂或者变形,导致射击出现严重故障。

这个问题是无法妥善解决的,焦头烂额的南部中将没有办法,将九二式重机枪使用的油壶用到了歪把子轻机枪上面。每次装弹之前,先要给5发单排上油,这样抽壳就没有问题了。

那么问题又来了,这就大大的增加了射击副手的工作强度。他们除了要应付繁琐的装弹压弹以外,还要给子弹上油。这在实战中,简直就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就算是一个烧烤匠出身的机枪副手,入伍前有每天用刷子给击败穿肉串刷油的经验,恐怕也会手忙脚乱。

这样一来,射速就大大降低了。

另外,歪把子轻机枪理论上也可以在射击时候装弹,但对射击副手要求很高,需要一边装填弹排,一边按住现有的弹排,还要抬起压弹杆。实战中,这种供弹基本不可能,只能在平时训练的时候,由老兵们玩一玩。

所以南部中将异想天开的所谓只要不断向漏斗里面装弹,就可以持续射击,只是扯淡而已。

所以,歪把子轻机枪在实战中射速不可能超过每分钟150发,这个射速非常低,远远低于捷克式。轻机枪的射速还是相当重要的,他决定能否压制住敌人的机枪。德军的MG42为什么在东线西线战场所向披靡,就是他的射速太高,完全可以压制苏制和英美的轻机枪。

由于歪把子轻机枪的火力不足,在实战中往往被国军的捷克式压制,这让日本机枪手叫苦不迭,也让日军一线步兵切齿痛恨。

3. 子弹威力小

由于歪把子轻机枪需要使用步枪的6.5毫米子弹,这也导致歪把子轻机枪遗传了三八式步枪的最大弱点,威力弱。

6.5毫米步枪弹是二战中口径最小的步枪弹,它的弹头重量仅有9克,枪口动量为2600焦耳,而捷克式的7.92毫米毛瑟步枪弹头重量为12克,枪口动量高达3400焦耳。

6.5毫米步枪弹的有点是射程远,弹道稳定,射击精度高,最大缺点是威力弱。子弹射入人体以后,不会向7.92毫米毛瑟弹一样翻转,对人体造成极大破坏,而是直接穿出。所以只要不射中头部胸部等要害部位,射中其他部位,并不会造成致命和致残伤。中弹的国军往往还可以继续中弹。

太原会战中,一个国军军官曾经回忆,他看到一个机枪手回来报告情况,他的胸部被子弹击中,弹头居然卡在后背。他用钳子将这个弹头取出,给机枪手随便包扎了一下,这个机枪手居然继续回到一线作战。6.5毫米步枪弹威力之弱可见一斑。

太原会战中,李仙洲将军被6.5毫米子弹击穿了肺部,但他根本没有感觉,还爬了几十米的山。这一枪也没有让他送命,如果换成7.92毫米毛瑟步枪弹,李仙洲必死无疑。

歪把子轻机枪由于使用装弹量更小的步枪弹,它的威力更弱。作为一线步兵支援武器的轻机枪,如果不能一枪毙伤一个敌人,那么岂不是笑话!

由于6.5毫米步枪弹威力小,也让很多八路军战士极为不满。

在建国后,曾经推出过口径较小的的弹药,并且在部队做多调研。但有过使用日制6.5毫米弹药的八路军老将军们,都坚决反对。这些老将军们因为6.5毫米子弹拙劣的表现,早已下定了小口径子弹是垃圾的定论,人为组织了小口径武器的补给。

所以,解放军正式使用5.8毫米枪族,已经是90年代的事情了。

-----------------------上图的风沙,下图的雨雪,和下下图的亚热带丛林天气,都是歪把子的杀手。因为它开放的漏斗式供弹,很容易让异物进入枪膛,导致故障。

4.人机工效差

人机工效差:把人、工作场所、硬件的设计与人的体力、体形和功能联系起来,使得作业更能够与人相适应,而不是要求人适应这些因素。使员工减少失误和对健康的损害,提高安全性、工作效率,对于武器来说,就是最大程度发挥武器的性能。

歪把子轻机枪因为左侧有个巨大的漏斗,显然瞄准装置只能放在大幅度偏向右边。既然瞄准装置在右侧,如果枪托是在中间,就会导致射手瞄准出现很大问题。为了便于机枪射手的射击,南部中将只能违反常理的将机枪的枪托向右侧偏出,这样一来机枪射手可以贴腮射击了。可是,枪把也就歪了,这就是歪把子的由来。

漏斗靠左边,枪托在右边。这里不谈漏斗的重量,光是漏斗里面的30发子弹就重达约5斤,这样一来,整枪的重心不可避免的偏向左边。

这就导致一个必然的结果,枪就不容易操作了。捷克式轻机枪的重心是中间,这对射击没有太大影响。而歪把子轻机枪连续射击时候,枪会不自觉的向左边偏,射手必须有一个向右回力,这样一来,持续射击一段时间,射手就会很疲劳。

除去射击,平时扛枪也因为重心偏移,导致负载困难。这些大家听起来也许是小事,但对于机枪手来说就是天大的事情。

打个比方,这就比如自行车的笼头向左偏一样,说起来似乎没什么,实际骑起来就是非常累人的。

另外,歪把子轻机枪的两脚架太高,这虽然适合高仰角的射击飞机或者在山地作战,但对于射手保护太差。太高的两脚架导致射手必须抬高身体射击,而机枪手又是敌人重点攻击对象,这样一来,就很容易中弹。

而且,歪把子轻机枪连个提把都没有,平时携带枪械只能肩扛,或者用一只手端着枪管。自然,这在平时倒是没什么稀奇,只是在激烈战斗中,就完全不同了。轻机枪连续射击几十发,枪管就会变热。射击200发左右,枪管已经很烫了。这个时候,你还怎么肩扛或者拖着枪管呢,等于是窝着一个烫手的山芋。

总之,这是一款人机功效很差的轻机枪。

5.整枪较重,无法更换枪管

歪把子轻机枪诞生于1922年,他和一战期间的机枪一样,没有采用冲压技术,几乎是从一整块钢铁上雕刻出来的。

这种结构的好处是比较坚固耐用,一些歪把子甚至使用到朝鲜战争。可是缺点更多,第一它较重,第二加工复杂,极为费时费力。

歪把子轻机枪制造相当困难,不适合大批量生产。而且它的重量太大,高达10公斤以上,比捷克式还要重1公斤多。在二战中,歪把子轻机枪是最重的轻机枪之一。

也许重量什么还是其次的,由于南部中将设计理念的狭隘,歪把子轻机枪不可以更换枪管,这才是最致命的问题。

正常的轻机枪,一般发射200到300发就必须更换枪管,如果不换枪管,射击精度就会大降,更会磨损膛线,甚至会炸膛。

激战中,一挺轻机枪连续射击200到300发并不稀奇,就算国军方面,轻机枪每天的弹药补给量也是1000发。

现在不能换枪管,也就意味着,一旦枪管发红,歪把子轻机枪的射击就必须停止,这对于实战来说,是可怕的缺陷。等待枪管自然冷却需要至少5分钟以上,这段时间火力就中断了。

而捷克式轻机枪更换枪管只需要几秒钟,之后就可以继续射击。


萨沙

迷彩虎军事为你回答。提起歪把子机枪,哦,不对。这是中国的独特叫法,其实这把枪应该叫做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这是日本陆军在1920年代战间期开始配发的轻机枪,亦称“11年式轻机枪”,在1922年(大正十一年)定型成为制式装备而得名。因其枪托为便于贴腮瞄准而向右弯曲,故在中国俗称“歪把子”机枪。

咱们接着上文再开始说,提起这把机枪,就不得不提及到日俄战争,在这场战争期间日军以惨重的代价理解了机关枪对步兵的威胁,尤以在攻击前进与突击时制造的杀伤圈足以封锁当时所有步兵战术。日本很快地便引进自制机枪,从1908年起,日军便长期投入开发手持机枪,主要枪机结构则效仿霍奇克斯机关枪设计,1921年,十一年式的原型乙号轻机枪诞生,经过南部麒次郎继续改良后,成品于1922年通过验收开始量产。

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采用气动式设计,枪管上有螺纹状散热片,使用与三八式步枪相同的6.5×50毫米步枪子弹以及标准5发弹夹,使用双脚架,与其它日本步兵手持枪械相同可插上刺刀作为近战锐器运用。十一年式轻机枪最为独特的特征是使用弹斗供弹原理,在1920年代各国机枪主流进弹设计不外乎弹夹、弹带、弹链、保弹板等单独供弹方式,十一年式机枪为了和步枪共用供弹后勤规格设计了称为“压弹机”的弹斗。

不过这挺机枪特别麻烦的一点就是子弹需要经过油刷给弹壳涂润滑油,否则容易做成退壳不畅。尤其是在东南亚地区高温高湿的条件退壳就更不畅,甚至涂润滑油也无济于事,看来本子喜欢润滑油的传统不止只局限在生活当中啊。

咳咳,接着再说这把枪,理论上来说,只要不断向弹斗中装填弹夹即可持续射击,但是由于弹药装填繁琐,实际射速不能达到理论射速,很难达到每分钟500发。在实战中亦存在枪管过热(枪管固定,不能更换)、人机工程恶劣、对气象环境变化敏感、结构复杂易出故障,枪托歪使得射击时会偏向等缺点。

十一年式轻机枪在使用中暴露出的问题不能适应作战需要,之后以昭和十一年(1936年)定型的九六式轻机枪替代。但是由于日本持续扩军的原因因此十一式轻机枪并未就此退役,因为十一年式轻机枪具有太多问题,从军校、测考单位、实战单位从未给过十一年式轻机枪正面评价,显而易见这把机枪为日军基层带来的麻烦远大过枪械工程师的巧思。毕竟机枪也不能老涂润滑油啊,您说是不是?


迷彩虎军事

受广大抗日影视作品影响,“歪把子”作为日本机枪的代表在中国的名号已经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这些影视剧有一个经典的穿帮镜头就是机枪手端着歪把子在没有再装填的情况下从片头扫射到片尾,甚至用来打飞机。事实上,由于歪把子使用的极为奇葩的弹斗供弹法,使得其不仅火力持续性差,可靠性还低。只不过在枪械匮乏的中国战场,这些问题并没有集中爆发出来。

歪把子,全称大正十一式轻机枪(一一年式軽机関铳),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广泛使用的一种6.5毫米口径轻机枪。作为一款班用轻机枪,一个常识是其使用的弹药与步枪使用的弹药应该一致以方便后勤保障。但是,大正十一式机枪的设计者并不满足于简单地做到弹药通用,而是打算更进一步。

我们知道,日军著名的三八大盖可以使用五发桥夹进行快速装填,为了方便战场上机枪手快速调用步枪手弹药,歪把子采用了独特的弹斗+拨弹器的设计。机枪手只需要将多个步枪的桥夹放入弹斗中,就可以实现快速装填与射击。理论上,只要副射手不断地往弹斗内放入桥夹,这款机枪可以做到连续射击。

这种独特弹斗供弹法,不仅使其可靠性极差,而且人机功效奇低。弹斗的结构简单来说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上方的压板将桥夹往下压,另一个是右侧的拨弹板将子弹往枪膛内送,这一下子将受力面从二维提高到了三维。由于经常发生卡弹,该枪还需要配备专用的润滑油,由此可见,一旦面临较为恶劣的极寒或高温环境,该枪故障率会随之迅速上升。


强武堂

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的研发原因是日俄战争中日军步兵被俄国步兵的机枪火力大范围杀伤和打败日本陆军所有的战术,因此高度重视机枪开发, 从1908年起,日军技术人员便大力进行轻机枪开发,他们选择的轻步枪主要枪机结构选择效仿霍奇克斯机关枪设计,经过十余年的开发改进,于1921年制造成功了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的原型乙号轻机枪,但是日本军方并不满意乙号轻机枪的水平,于是在经过南部麒次郎继续改良后,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成品于1922年通过陆军验收并开始量产。

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采用气动式设计,枪管上有螺纹状散热片,使用双脚架,并和其他日军步兵枪械一样插上刺刀即可参与肉搏。十一年式轻机枪最为独特的特征是使用弹斗供弹原理,在枪身左侧安装了“压弹机”弹斗,这个弹斗可以装填三八式步枪使用的5发弹夹,这个开放式弹斗可以容纳6个弹夹条(共30发),不过这挺机枪特别麻烦的一点就是子弹使用前必须经过油刷给弹壳涂润滑油才能使用,否则容易退壳不畅倒置机枪瘫痪,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涂润滑油也无济于事,导致火力持续度无法满足理论需求。 理论上来说,只要不断向弹斗中装填弹夹即可持续射击,但是在实际作战中由于子弹需要加工才能装填,实际火力密度和持续度无法达到设计程度和士兵需求,也存在枪管发射过多后只能停止射击(机枪枪管固定,不能更换也无法通过浇水冷却)、人机工程恶劣、对气象环境变化敏感、结构复杂易出故障,枪托歪使得实际射击时会偏向等缺点。

由于十一年式轻机枪在使用中暴露出的太多问题无法适应日军主力作战需要,日军军部考虑以昭和十一年(1936年)定型的九六式轻机枪替代。但是由于战争规模日渐扩大,日本陆军需要更多的武器,因此十一式轻机枪并未退出现役,而是大量作为中国派遣军的支援火力存在,但是也因为十一年式轻机枪问题太多,从日军军校、军部测试检验部门、陆军前线作战师团从未给过十一年式轻机枪正面评价。

创作不易,求各位观众老爷点波关注QAQ


军情解析

\n

{!-- PGC_VIDEO:{"status": 0, "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433d000360137e95db6b\

深蓝防务

歪把子在设计时想得有点多,搞了个左方偏置的供弹斗。结果不但全枪重心严重偏左,还造成瞄准具只能放在右侧。可惜人的脖子长度有限,长时间扭着也会受伤,只好把枪托偏向右边,歪把子也就由此得名。

从力学设计上看,重心严重偏左,支撑点偏右,本身就不平衡。需要靠射手用力扶着,才能保持平衡。在战场射击时,由于枪身的震动,很难扶稳,造成连发时首发后会向一侧偏移。

由于歪把子在设计时结构复杂,当时日本的工业生产水平又有限,造成歪把子的零件公差小,很容易出故障。鬼子当时的办法一个是给供弹桥夹上油,另一个是给歪把子使用专用的减装药弹药。要命的是上油后的桥夹在战场上很容易沾染尘土。被供弹机构带进枪内的尘土油泥,很容易引起枪械的故障。专用的减装药弹药又与普通三八枪的弹药在外观上没什么区别,一但误用,也很容易造成卡壳等故障。供弹斗的压弹板又全靠重力来压住桥夹,来保证供弹。如果在车辆等不平稳的地方架枪,或者抱着枪做战术动作,都可能造成供弹不可靠。另外,由于歪把子不能更换枪管,在连续射击时间较长时,枪管会过热,也会造成故障率上升。这些原因都会造成歪把子出问题。

其实歪把子的加工精度比较高,射击精度还是不错的。当然是打短点射的时候。在当初对付通化日俘暴动的时候,一个岗楼的八路班长指挥的2挺机枪就有一挺歪把子。这个班长很有经验,让歪把子只用减装弹,而且2挺机枪只打短点射,并且交替射击,以掩护装弹和防止过热。由于岗楼周围通道比较狭窄,缺少武器的一千多日俘居然长时间没能靠近攻下岗楼。让守军一直坚持到了援军的到达,并完成平叛。

不过,歪把子肯定是一款不成功的机枪。不然为什么日军自己很快就又搞了个拐把子96式?而且连严重缺乏自动火器的中国的正规军也不太愿意用缴获到的歪把子,大部分都给了地方游击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