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慶的地形地貌是怎樣的?

俆正

安慶地形如“船”



安慶地名既有反映當地獨特地形地貌的“九頭十三坡”,也有世太史第、國貨街、吳樾街等歷史符號,這些地名中最有名的就是“九頭十三坡”。最初,圍繞具體是哪些“頭”和“坡”,當地一直有著不同版本。

最近,安慶市檔案局副調研員胡孝順在查閱大量的檔案資料和實地考證後,提出了最新、也被認為是最有代表性的版本。 九頭指的是上營盤頭、下營盤頭、上碼頭、下碼頭、衛山頭、高井頭、橫壩頭、大拐角頭、小拐角頭; 十三坡指的是鄧家坡、司下坡、昌家坡、墩頭坡、縣下坡、卸甲坡、宣家坡、朱家坡、任家坡、五擋坡、遊家坡、黃家坡、登雲坡。
安慶城形,南直而北環。自東由南至西,其勢近;自東由北至西。其勢遠。南沿江,東及東北阻菱湖,西及酉北阻皖水,惟北來為陸路正衝。曾國荃所修長濠分內外兩重,均在此北來之陸路兩側。內濠約在距城3裡許之地,從這裡向西迤邐至皖河口,向東沿菱湖北岸延伸;外濠在五里營以北,向西經馬家嶺至皖河,向東順大溺外沿蜿蜒而向東南。曾國荃的軍營就紮在兩濠之間的隙地裡。


安慶地區地貌大致分為中山、低山、丘陵、臺地(崗地)、平原幾個部分。 中山主要分佈於嶽西、潛山、太湖、宿松境內,均屬大別山系。低山是區內分佈最廣的一種山地類型,成因也十分複雜。分佈於桐城——潛山——太湖深斷裂西北側的多為斷塊山;懷寧、宿松境內的低山,多為侵蝕低山;少部分為溶蝕低山,它們都屬大別山支脈。 丘陵的海拔大都在300~500米之間。一亞類起伏較大,相對高大於100米,脈絡清晰,延伸較遠,北東走向,可稱高丘陵。主要分佈在大別山前桐城——潛山——太湖南北側,嶽西縣天堂鎮西側;另一亞類起伏度小,相對高度小於100米,切割破碎,走向多變,隨河谷流向而變,通常稱低丘陵。主要分佈於太湖縣花涼亭水庫周圍,潛山縣野寨、古井、牌樓等鄉,桐城市童鋪、新安、姚榜三角地帶,樅陽縣菜子湖西南側,懷寧縣七里湖和皖埠水庫鄰近地區。 區內臺地海拔一般小於150米,相對高30~80米左右,分佈於宿松、太湖、望江、懷寧等縣的沿湖地帶。平原分佈於長江沿岸及其支流華陽河、皖河、長河、堯渡河、秋浦河、青通河等下游地帶,以及龍感湖、大官湖、黃湖、泊湖、武昌湖、破罡湖、菜子湖、白蕩湖等湖濱地區。

安慶市位於長江下游地區,是長江航道的重要港口,這裡氣候適宜、降水充沛、土地肥沃,自古以來是富庶的魚米之鄉。在交通主要依靠南船北馬的古代,安慶憑藉舟楫之利和富饒的物產,長江下游發展成為舉足輕重的重要城市,社會經濟和文化教育都很發達,特別是鼎盛的文風和獨樹一幟的桐城派更是揚名海內。
有一句“萬里長江此封喉”,擱平時我也就是一掃而過,不會產生什麼疑問。正值這段時間我在看明朝那些事兒,裡面也多次提到了安慶戰略位置的重要性,並且都說攻下安慶,南京唾手可得。我就納悶了,為啥就是安慶?不是池州,不是馬鞍山,不是九江,不是武漢,宜昌等長江流經的城市呢?

長江穿城而過,兩邊為山區地帶,崎嶇坎坷,難以行軍打仗,唯獨留有一段大約40,50公里的狹長區域,如果要繞過安慶,得彎很長很久的路。到這裡也大概明白了,原來,這就是所謂的封喉!安慶作為安徽最早的省會,前後長達170餘年,連同初期的臨時省會算起,有近270年的歷史。


土土街

安慶市,坐落在長江下游段的北岸,是萬里長江下游段的第一個地級市,也是為數不多的位於長江北岸的地級市。安慶西北部是大別山脈的中低山區,東南部為長江中下游平原,中部丘陵起伏,間有低山、湖泊。各類地形構成是:山區面積佔35.69%,丘陵面積佔33.1%,圩區面積佔20.05%,江湖水面佔10.58%,長江外灘佔0.58%。長江中下游平原非常的狹窄破碎,北有大別山脈,南有江南丘陵。安慶市區,北枕大龍山,南臨長江,又是長江彎道所在,水流速度很快,因而有萬里長江此封喉的說法,軍事地位非常重要,太平天國時期,被稱為金陵的門戶。

安慶市區,北靠山,南臨長江,絕對是傳統文化中的風水寶地,主城區猶如一艘船漂在長江之上,振風塔就是這艘船的桅杆,與迎江寺門口的兩個大鐵錨鎮住了本地的風水,使得安慶文風昌盛,人才輩出。安慶的標誌——振風塔

古南嶽——天柱山巨石山
大龍山森林公園靈山石樹

安慶市山川秀麗,旅遊資源豐富,開發前景廣闊。但是也因為多山,特別是市區三面環山,一面臨水,對外交通不便,造成了市區與各縣城的交通長期不方便,制約了經濟的發展。致使建國之後,安慶不但失去了省會的地位,經濟水平也在整個安徽省日益尷尬。

面對著這樣的局面,安慶應該努力完善縣域交通,搞好基礎設施建設,為旅遊業的發展做好必要的準備工作,合理規劃開發景區,充分挖掘旅遊資源,將安慶建設為集石油化工,輕紡,汽車及零部件製造,以及旅遊業都很發達的城市,為經濟的再次崛起打下堅實的基礎。


耗盡繁華

安慶市區位於長江中下游北岸,倚山傍水,地勢較平坦。安慶管轄區域內,地形地貌多樣,包括了中山、低山、丘陵、臺地(崗地)、平原幾個部分。西北是大別山中、低山區,中部是波狀起伏的丘陵地,東南和沿江是江湖平原。地勢由大別山主峰向長江傾斜,形成了山區、丘陵區和圩畈區三個不同類型的區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