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的對華“新思維”

調整對華關係,承認中國大國已經崛起之事實,恐對莫迪而言是必然虛心接受之事。


和靜鈞

去年5月中旬中國舉辦“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印度連一個官方代表團都沒有派出。接下來的6月份,中印便爆發了“洞朗對峙”,歷時兩個多月。中印關係降至1962年以來的冰點。

然而,去年年底起,中印高層之間互動變得頻繁起來,雙方主管外交、國防等事務的高級官員相互走動,形成你來我往之熱絡態勢。今年年初,印度政府罕見發佈命令,禁止政府官員參加西藏分裂勢力舉辦的活動,主動對華示好。這樣各部門高管你來我往中,突然就冒出一出大戲,今年4月底,莫迪親自飛赴武漢,只求與中國國家主席一個非正式會晤。兩位領導人東湖散步,湖上泛舟,如久違的老朋友相聚。這次會晤之後一個月,莫迪將再次飛赴中國青島參加上合峰會,莫迪將創下如此短的時間之內兩次訪問中國的紀錄。

莫迪對華“畫風”突變,與過去三年來之所作所為頗有不同,令人稱奇。這次4月28日的江城武漢會晤,印度媒體稱之為“跨越喜馬拉雅山的握手將為兩國關係定下新基調”,中印關係緣何從低谷又迅速回暖呢?

兩國關係的改變既有國際體系等結構性因素的原因,也有雙方外交政策演變之原因,單邊主義的外交互動是不存在的。我們先從印度的角度來探求原因。

去年5月印度終於在上合組織裡轉正,成為正式成員國,這對“印度雄心”是相當重要的,上合這一平臺是莫臥爾帝國後代的印度極其看重的,沒在這一平臺上立足,印度難稱自己是南亞大國。

印度把轉正完全看成是中俄在上合組織中爭奪主導權的必然結果,因此莫迪只謝俄羅斯卻不謝中國,以為只要站在俄這一邊,就能在影響力上壓制中國,繼而勝過同時入會的宿敵巴基斯坦一籌。卻不曾想,陷入烏克蘭危機、敘利亞危機,以及與歐美關係惡化的俄羅斯,基本上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西線事務上,對東線及東南線事務已經無意與任何人爭奪無謂的“主導權”。印度要搭俄羅斯之便車一步成為上合朋友圈中的重頭角色之想法可算落空。這也是為什麼莫迪趕在青島上合峰會之前一定要見一面習近平主席的緣故。

印度作為“一帶一路”沿線最大國家,卻只擁抱“一帶一路”的配套工程亞投行,只想多弄點亞投行項目到本國,而對“一帶一路”多加阻撓。去年底,亞投行最大一個項目、近12億美元的工程落戶印度,中國沒有任何小動作,令印度倍感慚愧。就在2017年,莫迪幾次與日本安倍籌劃,想搞一個“亞非發展走廊”,以對抗中國的“一帶一路”。然而,在日本一門心思研究如何加入中國“一帶一路”的現實考慮下,莫迪這一打算基本夭折,隨著中日關係回暖,印度只有重回到中國倡議的非排他性、合作共贏的“一帶一路”,才是明智的選擇。

過去幾年莫迪雖然對華強硬,但中印經貿關係卻持續增長,2017年雙邊貿易達到844億美元。雖然這一數據看上去不如中日3000多億美元、中美6000億美元那麼好看,但內行的人都明白中印雙邊貿易基本上沒有被加工貿易注水的數據,是真金白銀的成色。中印貿易與雙邊投資持續高速增長,為兩國重新調整理性心態創造了基礎。尤其在美國特朗普“美國優先”口號下危害全球貿易關係之時,中印之間的立場協調和互通合作,相當重要。

另一原因則是出於國內經濟與選舉政治的考量。莫迪的“廢鈔令”引發國內經濟混亂,莫迪曾許下的印度經濟在其領導下變得更好的諾言難以兌現,轉眼又到了選舉季,國內反對派指責其把國內經濟與國際外交搞得一團糟,並非毫無根據。調整對華關係,承認中國大國已經崛起之事實,恐對莫迪而言是必然虛心接受之事。

而從中方這一角度上看,中國一貫重視周邊睦鄰外交,即便人不貴我,我卻始終貴人。中國的大國定力與誠心交友,也給莫迪外交“畫風”順利轉變提供了良好的環境,莫迪的外交“新思維”就是重回傳統之思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