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的对华“新思维”

调整对华关系,承认中国大国已经崛起之事实,恐对莫迪而言是必然虚心接受之事。


和静钧

去年5月中旬中国举办“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印度连一个官方代表团都没有派出。接下来的6月份,中印便爆发了“洞朗对峙”,历时两个多月。中印关系降至1962年以来的冰点。

然而,去年年底起,中印高层之间互动变得频繁起来,双方主管外交、国防等事务的高级官员相互走动,形成你来我往之热络态势。今年年初,印度政府罕见发布命令,禁止政府官员参加西藏分裂势力举办的活动,主动对华示好。这样各部门高管你来我往中,突然就冒出一出大戏,今年4月底,莫迪亲自飞赴武汉,只求与中国国家主席一个非正式会晤。两位领导人东湖散步,湖上泛舟,如久违的老朋友相聚。这次会晤之后一个月,莫迪将再次飞赴中国青岛参加上合峰会,莫迪将创下如此短的时间之内两次访问中国的纪录。

莫迪对华“画风”突变,与过去三年来之所作所为颇有不同,令人称奇。这次4月28日的江城武汉会晤,印度媒体称之为“跨越喜马拉雅山的握手将为两国关系定下新基调”,中印关系缘何从低谷又迅速回暖呢?

两国关系的改变既有国际体系等结构性因素的原因,也有双方外交政策演变之原因,单边主义的外交互动是不存在的。我们先从印度的角度来探求原因。

去年5月印度终于在上合组织里转正,成为正式成员国,这对“印度雄心”是相当重要的,上合这一平台是莫卧尔帝国后代的印度极其看重的,没在这一平台上立足,印度难称自己是南亚大国。

印度把转正完全看成是中俄在上合组织中争夺主导权的必然结果,因此莫迪只谢俄罗斯却不谢中国,以为只要站在俄这一边,就能在影响力上压制中国,继而胜过同时入会的宿敌巴基斯坦一筹。却不曾想,陷入乌克兰危机、叙利亚危机,以及与欧美关系恶化的俄罗斯,基本上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西线事务上,对东线及东南线事务已经无意与任何人争夺无谓的“主导权”。印度要搭俄罗斯之便车一步成为上合朋友圈中的重头角色之想法可算落空。这也是为什么莫迪赶在青岛上合峰会之前一定要见一面习近平主席的缘故。

印度作为“一带一路”沿线最大国家,却只拥抱“一带一路”的配套工程亚投行,只想多弄点亚投行项目到本国,而对“一带一路”多加阻挠。去年底,亚投行最大一个项目、近12亿美元的工程落户印度,中国没有任何小动作,令印度倍感惭愧。就在2017年,莫迪几次与日本安倍筹划,想搞一个“亚非发展走廊”,以对抗中国的“一带一路”。然而,在日本一门心思研究如何加入中国“一带一路”的现实考虑下,莫迪这一打算基本夭折,随着中日关系回暖,印度只有重回到中国倡议的非排他性、合作共赢的“一带一路”,才是明智的选择。

过去几年莫迪虽然对华强硬,但中印经贸关系却持续增长,2017年双边贸易达到844亿美元。虽然这一数据看上去不如中日3000多亿美元、中美6000亿美元那么好看,但内行的人都明白中印双边贸易基本上没有被加工贸易注水的数据,是真金白银的成色。中印贸易与双边投资持续高速增长,为两国重新调整理性心态创造了基础。尤其在美国特朗普“美国优先”口号下危害全球贸易关系之时,中印之间的立场协调和互通合作,相当重要。

另一原因则是出于国内经济与选举政治的考量。莫迪的“废钞令”引发国内经济混乱,莫迪曾许下的印度经济在其领导下变得更好的诺言难以兑现,转眼又到了选举季,国内反对派指责其把国内经济与国际外交搞得一团糟,并非毫无根据。调整对华关系,承认中国大国已经崛起之事实,恐对莫迪而言是必然虚心接受之事。

而从中方这一角度上看,中国一贯重视周边睦邻外交,即便人不贵我,我却始终贵人。中国的大国定力与诚心交友,也给莫迪外交“画风”顺利转变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莫迪的外交“新思维”就是重回传统之思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