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公益電影《十八洞村》有什麼感受?

Siwindy

《十八洞村》【豆瓣評分7.0】是由苗月執導,王學圻、陳瑾領銜主演的劇情片。該片於2017年10月13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空間:安定感的失衡和復歸

多年前,施又成的祖先與村人喝了絕交酒,楊英連視薇薇與施又成的結合為大逆不道,兩個年輕人在外漂泊流浪,楊英連日日以淚洗面輾轉無果後他選擇接受了施又成,“我心裡高興的很”。

絕交酒是十八洞村人獨有的處理棘手問題的方式,使得不和諧的少數服從多數來維護村人的團結穩定,然而事情已過去多年,固守執念的楊英連得到的只能是親人離散的痛苦和無助。施又成攜薇薇歸來與多年前的那碗絕交酒比起來,不重要了;楊懶的執念是土地,在中國人眼裡土地不僅僅是耕種田地,意味著安定,是“地母”、“地媼”,楊懶把自己的土地視為自己最後的財富,把生活的希望全部都寄託在這塊土地上“土要是沒得了,那我不是更加找不到婆娘”。楊懶接受的新觀念便是放棄自己的地去修路,而後村裡發展起了旅遊業,楊懶也如願以償得到了新的生活和希望。

本片最大的思想交鋒就是守舊的文化思想與象徵著生活的新觀念的交鋒

村人的舊思想在十八洞村裡流淌了多年,大山的營養已不能哺育十八洞村的子民,於是年輕人紛紛選擇外出務工以補貼家用。而扶貧小組帶來的新思想新觀念,使得村人慢慢跟上了時代的步伐,十八洞村人復歸大山的懷抱,重新尋得一份安定感。

尋得安定是古老的中國人永恆的生存方式,十八洞村人一方面用最原始的方式守護著這片土地,另一方面當新的思想流入這個群體時他們也積極接受,雖然改變的過程中不乏痛苦,但結果總是令人欣喜。

時間:靜謐感的失衡和復歸

楊英連去抓多年未見的女兒薇薇、楊英俊為了挽留辭職而去的小龍穿著下地幹活的衣服來到城裡、楊英俊與麻妹在火車站走丟、楊英俊的兒子外出打工等……

電影將村人的每次出城都處理為升格,快速跳動的畫面和與畫面不同步的臺詞給人一種莫名的緊張與侷促。彷彿在暗示觀眾,十八洞村人不屬於城裡,他們的裝束、思想、生活節奏離開了大山就會失去根基。為了生計十八洞村人不得不一次又一次離開祖祖輩輩生存的老家,每次離開都有一種血肉剝離的苦痛與不捨。扶貧小組帶領村人種植優質稻穀、填土造田、開發旅遊業等,重新開發了大山的活力與生機,給年輕人返鄉創造了條件。

電影結尾楊英連給施又成講村裡的規矩象徵著一種和諧狀態的傳承:敬重天地,孝敬父母,尊重生靈,平等待人,愛惜莊稼,量進不能多,量出不能少,跛子問路不要歪指亂答,瞎子問路不要歪答亂帶,不能放火燒森林,不能拿刀剮樹皮,晴天不要罵晴,雨天不要咒雨……

十八洞村的時間是緩慢的、安靜的,它和諧而美好,與繁冗的塵世幾近隔絕,十八洞村人祖祖輩輩生息繁衍的節奏是十八洞村獨有的靜謐感,年輕一代的離開打破了這種靜謐,然而他們的復歸帶來的是一種更符合時代潮流的和諧。

青幽幽的水田、蒼翠欲滴的大山、宛轉悠揚的苗歌不絕如縷,既賦予了本片唯美文藝的腔調,又使片子自帶一種幾千年傳統的厚重感。

本片講述的是湘西扶貧的故事,中國人有一句古話“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人與自然本是一種和諧共生的狀態,十八洞村村人插秧、捕魚、護林,在大山的眷顧下生息繁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然而時代的發展卻使得這種寧靜平和被打破,越來越多的大山兒女外出務工,人與自然的關係失衡。人,赤貧如洗;山,因開礦成了荒田。

本片便是著眼於此種現狀對一個民族的生存狀態進行了深刻反思,在空間和時間上重新尋得了一份心靈的寧靜。重現這個古老民族的生存方式,探討的是古老中國的生存智慧,這個問題是值得迷失在光怪陸離和燈紅酒綠之中、生活節奏和靈魂節拍嚴重錯位的現代人嚴肅思考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