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即使無法讀完,也總是喜歡買書?

王乾

我就是你說的那種人。說一說,我自己的情況以及我對此問題的理解吧。

我從小就喜歡買書,儘管小時候家庭不富裕,但還是見到了好書就邁不動步。

見到一本好書,不捨得錢買,就在書店裡蹭看的時候有;喜歡上了一本書,反反覆覆去書店,左思右想地決定是否該買的時候也有。

即便是當窮學生時精打細算地買書,有的書買回去之後,亦束之高閣了,有的是看不進去,有時是沒時間看。

更不用說,等我工作之後,自己有餘錢可以買書了。

我現在家裡至少有五千冊書吧,瞎估計的,因為從來沒計算過。一位老者曾到我家做客時,看到我家的書架說:這些書得一萬塊錢吧。

我只是笑了一下。我沒說,一萬塊,才能買到多少本書呀!就算十元一本,也不過是一千本。更何況平均起來恐怕一本不止於十元。

幾個書架都擺不下,所以,我就到處塞書,床底下,衣櫃上,辦公室的箱子裡……

現在,我有好多書是沒看過的,其數量自然比上學時多得多。或許,等到我老的那一天,還會有很多我買過的書,沒有翻看。

我外甥女都笑話我,你的書都沒看。她為何看出來我沒看呢?因為好多書都沒有開封,就是包在書外邊的那層塑料。書,沒時間看的話,我就先不拆開了,以免風化、弄髒、磨壞了。

一位編劇在微博上說,見他買了太多書,有人就問,你能讀完嗎?他回敬道:你管得著嗎?

可見,他也是讀不完的。否則,也不至於這樣含糊且不客氣的回答了。

愛書,時間長了,真的就有可能成為一種癖好。見到了喜歡的,就想買。

若問,書多了,有沒有作用呢?我覺得,是有用的。比如,閒暇時,會抽出一本沒開封的書看。或是,要查找資料時,書多了,可選擇的餘地就多了。

培養孩子的閱讀,我也堅持這樣的觀點:先有書,後有閱讀。

我不會像有的家長那樣:我給你買的書,你都還沒讀完,怎麼能再給你買新的。


把書讀薄

一開始買書是為了看,後來買書是為了以後看,這個花錢模式開啟以後簡直控制不住自己。

上學的時候窮,把生活費扣除一點買書,覺得自己那時候棒極了,買了書很快就看完了,沒錢再買,就常去泡圖書館。甚至圖書館的老師都認識我了,有一次那個漂亮的圖書館女老師面帶笑容地對我說,我又見到你了,還是這個位置。記得那次看的是林語堂的《蘇東坡傳》,花了好幾天的晚自習時間。特別幸福。

那時候看書,看的都是文學歷史雜類,還有各種雜誌。後來還因為學校圖書館不再訂閱《南方週末》,還傻乎乎地直接給圖書館長打電話質問原因。想想那時候讀書真的是廢寢忘食,如飢似渴。

工作以後,發了工資,有閒錢了,就開始買書,結果就墮入了買書不看書的深坑,至今沒有爬出來。

一開始還只是零零散散的買,把以前聽說的單本的好書都買了來看。誰知道自己不滿足啊,開始買整套的了。《魯迅全集》,《莎士比亞全集》這種文學類的大部頭都收了,接著就是《全宋詞》,《全唐詩》,《資治通鑑》,《史記》等等這些中華書局的套裝古籍。

特別喜歡蘇東坡,於是乎,把蘇東坡的全集收了一套。特別喜歡李白,把李白的全集收了一套,特別喜歡杜甫,把杜甫的全集也收了一套,不僅如此,什麼《杜詩詳解》《杜詩鏡銓》這類關於老杜的集子也收了來。

外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全集弄了一套。傅雷先生譯文全集也零零散散收齊了一套。法國俄國大文豪的名著都各弄了基本代表作。

社會學的,歷史學的,各種好書零零散散弄了幾大箱。突然之間感覺房間裡除了我和床,就剩下書了。

而且大部分都沒看,完整如新,甚至《全唐詩》都沒開封。家破人亡的節奏啊。

我覺得,買書,即便不看,也有一種快樂在裡面,就像女人喜歡買衣服,買首飾,買化妝品。

即便我現在不讀,或者沒時間都讀一遍,但是一想到以後有這麼多好書在我手裡,屬於我,我就別提多興奮,多幸福了。

時間是有限的,讀書是無限的,我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讀書裡去。


西堤君

說的就像我呀,我也喜歡買書,雖然很多還沒看,但還是不停地買買買。為什麼,喜歡看書,但時間又不夠唄,平常別人問,都是隨口就這樣回答了。現在看到這問題,我倒是認真分析了下。

一,喜歡買書的人,大部分應該都是愛看書的人。當然,要排除某些不愛讀書的人喜歡買書裝門面的。就像我,從小愛看書,以前讀書時不停地攢錢買書,那時是散文小說居多,進入社會工作後,看的書也就更廣泛了,除了文學,各種雜學都感興趣,然後看到感興趣的書就不停地買回家。自從上班有工資後,不僅是買新書,就連以前看過覺得很好的書都要把它們買回來保存。這就像是一種習慣了。



二,紙質書看起來才有感覺,也覺得更划算。現在電子書這麼發達,很多人喜歡看電子書,方便,隨時隨地能看,我也偶爾會看下電子書,但更多時候還是喜歡捧著紙質的書看,除了那沙沙的翻書聲能帶來感覺外,還方便查閱和回味,有時後面的不懂了想回去看看,紙質的更方便查找,還一個心理作用,同樣是出了錢,紙質書擺在那就像是自己的財富,並且感覺踏實,而電子書你不打開卻看不到它的存在,並且會擔心哪天因為自己或者系統的失誤讓它消失無存了。所以我就喜歡買紙質書。


三,時間不夠用。這也是其中一方面,現代社會是個信息大爆炸的社會,整天都在緊張和 忙碌浮躁中度過,而休息娛樂方式又很多,所以難得有時間靜下心來長久地看書,因此我的書買回來還有很多沒拆封。最近我開始給自己定下讀書計劃,希望能有毅力做到,儘量減少其他娛樂時間,利用空閒時間多讀書,讀好書。

四,最後,都怪商家太多打折優惠勾引我。京東經常搞活動,淘寶有幾個書店我也會買,自從網購興起後,買書再不用像去實體店那麼麻煩了,加上經常打折,一看到比平時優惠就會控制不住自己多買,經常為了買某本書逛書店,結果為了湊單卻買了一堆回來,哈哈,這其實只能怪自己了。像我一樣的人有嗎?


藍箋1997

題主的問題其實很多普遍,我也是這種,只不過現在換了一種方式,囤積電子書,Kindle,京東閱讀,京東閱讀開了暢讀。

為什麼會大量的屯書呢?以個人心理活動做個分析。

1.“求知慾”

帶引號的,因為確實存在求知慾,只不過最終沒讀完。我一般是面對一個問題或有了新的想法後,在思考需要學習的知識後,會大量的找相關的書籍,一般京東閱讀的暢讀欄目搜索到的都會下載。在這個過程中,渴望儘快掌握相關領域的所有知識,所以做出了一個收集信息的行為,因為判斷一本書是否有用,看看目錄基本就差不多了,也就是個先加法再減法的過程。



2.“相信自己會讀”

人往往對自己的意志力都是向上高估的。在買一本書或下載一本書的的時候,你心裡一定下了一個決心的,這本書我一定好好看,別人評價都說不錯,我讀完提升肯定很大。結果呢,今天加班太晚了,明天還有個PPT要做,後天是週末了,休息下吧。


3.“這本書好像講的就是我的故事”

對於書籍,最大的吸引力莫過“作者怎麼寫的和我的情況一樣”,一定找時間讀下,先買了。

總結下,就是買書的時候,從來就沒有覺得沒有時間讀,最起碼買書的那一刻,心潮澎湃,新一輪的讀書計劃馬上就會開始。

怎麼改善這種情況呢?

把讀書成為工作的一部分,成為不得不讀的任務。


心智閱讀

這裡反映出幾方面的情況: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

即使無法讀完,也總是喜歡買書,買書這個行為是一個囤貨的表現。我們讀《斷舍離》就可以很好的分析出原因——人和物品之間的關係反映了人當下的心理。

一、執著過去型

這一類型的人,可能喜歡買書的原因並不是因為要讀這本書,而是這本書對他來說特別有紀念價值(紀念版、特別專輯等)。如果囤積數量過大,沒看到一本書都會勾起對當時的回憶,沉浸在給人講述過去的情景裡,會導致他看不到現實,完全沉迷在過去的回憶之中。

二、擔憂未來型

這跟知識焦慮的時代有關,總在為了某個沒有這些書籍就過不下去了的未來擔心不已,總覺得這些只是有一天會用上,哪怕今天看不懂或者來不及看,未來的某一天沒有這些知識,或許我會陷入困境,先屯著,慢慢看。擔憂未來的人,腦子裡總是沒有來由地想象一些“總有一天危機會來臨,自己會因為買不到那些東西而陷入困境”的情景。

從需求角度分析

三、溫故而知新

我相信沒有哪一本書在真正意義上是能夠“讀完”的,隨著一個人的經歷、三觀的塑造,每一本書在不同的階段看都會有不同的韻味!

儘管現在科技發達,手機平臺可以看書,可以在網絡下載電子書,但是,總覺得沒有買一本書回來方便,隨時溫故知新,隨時拿起來翻來曾經在每一頁記錄的筆記,見證自己的成長和思考的過程。當下,我就是拿著已經泛黃的《斷舍離》回答這個問題!

綜上所述,有些人即使無法讀完,也總是喜歡買書?這個問題我們應該用辯證的思維方式去看待!或許是心理反映,或許是需求,最重要的是出於愛讀書而不是純粹的囤積焦慮!

我是一個喜歡讀書、用心分享乾貨的鏟屎官!贈人玫瑰,手有餘香,你若喜歡,順手點贊,你的肯定是我的動力,讓我信心加倍!——涅槃陟

涅槃陟



大家好,我是小熊。

回答這個問題,結合自身所感,從時間上往前倒推,大致有這三種原因吧。

1.用屯書來逃避學習,用讀書來逃避實踐。

都說,寫作是一種反人性的動作,所以一般人很難堅持寫作輸出,但其實,要是強迫你去看你當時不那麼感興趣的書,也是反人性的不是麼。

可是,之前某段時間,我竟然一口氣買了十來本陌生領域的書回來,並且比較輕鬆地在堅持閱讀。

因為,我在逃避一項對我來說更艱難、更難以開頭的實踐作業,我用我在讀書來麻痺自己:我不是在偷懶。而事實上,我就是在偷懶還逃避現實。

這個有點像是“用戰術上的勤奮來逃避戰略上的懶惰”,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2.沒有目標的生活真的很可怕哇。

剛畢業那年,因為做的專業對口的工作,工作方面通過自己的努力實踐,很快掌握了基本的方法,並且可以獨立完成自己的工作,做到8分。

下班後,因為公司地處比較偏,除了吃飽喝睡覺,也沒有什麼所謂生活。

那時候每天玩手機就只會瘋狂刷劇,可是知道這樣不會對自己有什麼成長和提升,後來便想到了看書。

於是買一堆書回來,正好多買一些還可用優惠券而且包郵。

重要的是,看著那一堆書,覺得生活終於有了目標,有了奔頭。

真的是又一次在騙你自己。

3.買書等於讀書,提前享受滿足感。

總以為“書都買回來了,我肯定會看的哇,或早或晚”。所以,剛買回來的時候,便在幻想:這些書我都看完了,我又學習到好多東西,自我提升了不少。

呵呵。都說該要有回報後置的意識(先付出努力和行動),可是怎麼你就只學會“提前享受滿足感”了呢!

綜上所述,好像只有一個原因:自我欺騙。

也許,我們都該好好學習對自己誠實一點。


飛奔小熊007

相信這個問題不少人都有同感,就像現在我們總喜歡收藏一些“乾貨”,一邊收藏一邊調侃著“轉了不看”系列。



其實是滿足我們的一種心理,你的潛意識通過這種行為告訴你:嗯,對,沒錯,你是上進的!

總有些PS,pr,office辦公軟件等的免費網站等著你收藏,然而你卻一次也沒有打開。

買書也是一樣,總喜歡買來收藏,以為你自己的了,其實我更推薦的是借書。

平時在學校圖書館裡借的書有歸還日期,我只好緊趕慢趕,趕緊看完。然而我買的書,很多隻看了個開頭.....惰性心理是每個人都有的,但如果能小小的克服一下,書的最大效果還是可以發揮的~

當然,你的目的是藏書的話,可以繼續收藏哦。

下面介紹一下我的克服小方法:

1.首先,你可以採取我上文中的方法,借書大於買書。無形之中就督促了你閱讀哦。

2.其次,一大摞書堆在面前容易有壓力,產生無從下手的感覺。你不如桌上只放一小本,然後規定每天閱讀幾頁就好了,別有壓力,一步步走,再長的羅馬路也走的完。

3.再者,也有一些讀書打卡群在等你加入哦,這些讀書打卡群一般可以加一些押金完成後退回的規則之類的。

總之,愛讀書是好的,但最好堅持讀下去哦,心理的滿足不等於你的收穫哦。

你的看法是什麼呢?歡迎評論交流。


紅紅的甜太陽

對於這個問題,我談一點自己粗淺的認識,說的不對的地方請大家多包涵。以我自己為例,這樣才有參考意義,別人是怎麼想的,我無法揣測和臆斷,那就只有說說自己的切身經歷了。



買書是一種習慣

很多時候買書並不是因為我需要,而是因為買書是一種習慣。小的時候到書店,我就會有買書的衝動,長大後通過手機可以購書之後更加方便,於是會定期去瀏覽書目,發現感興趣的書便買了下來。


買書是一種樂趣

買書的樂趣在於視覺的享受和朗誦的樂趣,讀書就是和書籍對話的過程。書籍是有生命的,其中記述了作者的靈魂,每當翻開一頁看到那一字一句,都會感受到作者創作時的心情和感受。

買書是一種解脫

很多時候,當自己看不開事情時,通過閱讀會發現很多人都曾遇到同樣的事情。人對待相同事情的看法和做法的不同,導致了自己最後所得到的結果便會不同,這就是所謂的心智不同,或者說每個人的格局不同。通過讀書我們可以獲得一種身心上的解脫,找到一些方法,和一些失敗的教訓。



買書是一種尊重

書籍是作者的心血之作,是知識傳承的媒體,買書意味著對知識的尊重和敬畏。本著尊重敬畏之心,持續不斷的汲取知識並轉化,既是對知識的尊重,也是個人成長的必須。


書籍的屬性

從本質講,書籍不是消費品,而是文化知識的載體,囤書囤集的不是財產,而是個人的知識財富。當然這種財富需要轉化之後,才能形成個人的認知和能力。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看了這個問題,我真想緊緊握住你的手!買書是不是有種“我買到了這些東西就等於我得到了這些東西”的快感,你有沒有讓這種滿足的錯覺迷惑?


把一本書買回來容易,讀完這本書就不簡單了。要麼是一時衝動買了,翻兩頁就審美疲勞了;要麼就是想豬🐷鼻子插大蔥,也想把自己裝扮成讀書人;要麼就是這也想讀,那也想看,本想一年讀個一籮筐,誰知到頭來一個完本都讀不完。要麼就是買書帶來的簡單快感過後,就無法再深扎進去學習消化,隨之的挫敗感讓你再也不願多看一眼那本書。

為什麼會這樣呢?知識爆炸時代的速讀、速成容易抓住人們急於求成的心理,各種職場、養生、做人、處世書籍汗牛充棟,良莠不齊;各種講座、解讀、速成套路五花八門,內容乏陳。當你抵制不住誘惑時,就會買!買!買!激情退盡時書就束之高閣了。

悠悠中傳,千年傳統文化,除了科技在不斷進步,做人處世修身的哲學大多是老祖宗智慧的再現,昨日欣聞今日頭條增開國風欄目,我認為這是想瞌睡時就有人送枕頭,這給了我們讀書交流提供了好平臺,可以互動互評為讀書提供了原動為。讀書就要買好書,堅持讀原著,職場可以學《三國演義》,處世當學《紅樓夢》,修身應讀《西遊記》,有計劃的買一本讀完一本,就不會再遇到買而不讀的尷尬了!


愚公山夫

我記得有句話:書非借不能讀也。意思是隻有借來的書才會去讀,這句話一點沒錯,自己買來的書,不一定看完,借來的書因為要還,反而抓緊時間看完。

我也算個愛書之人,上學的時候就喜歡買書,甚至把家長給的早餐錢省下去買書,幾十年下來,零零碎碎也湊齊了兩個書架,隨著物價水平的提升,書價也上漲不少,囊中羞澀,乾脆去書店當“書釘”,只看不買,但碰到心儀的圖書,總是難以割捨,看看書的定價只能放下,但走不多遠,像自己的孩子在呼喚自己,還是返回拿起來再翻幾頁,捨不得放下,最終只能收歸囊中。

買回來的圖書,大部分我會認真讀完,有時因為工作壓力,家務的纏身,一些書讀了幾頁就束之高閣,隨著時間的流逝,竟然忘記了他的存在,只有收拾書架的時候,偶然看到,心裡想著等有時間再認真閱讀,但很快就拋之腦後了。雖然不怎麼讀,但坐擁滿架的圖書,也會有種土財主的滿足感。

現在隨著手機閱讀的興起,離紙質書就漸行漸遠了。無論是在等車、坐車、上廁所的零碎時間,很順手就掏出手機,看新聞,看視頻,亦或看看電子書,還有各種音頻的APP,讓你閉著眼睛就能享受讀書的樂趣。

書店我還是會去,碰到不錯的圖書,依然會買,我還是喜歡書籍捧在手中那沉甸甸的感覺,電子書永遠也不可能取代紙質書,因為真正的讀書人不會捨棄與心儀書籍那份零距離的感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