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變法圖強後,東方六國唯一一位攻破函谷關的不世名將

提起春秋戰國名將,大家耳熟能詳的是兵聖孫武,亞聖吳起,四大名將起翦頗牧,還有樂毅,田單,趙奢等人上述名將司馬遷在《史記》中均有記載。有一位名將太史公並未為其立傳,後世人也鮮有耳聞,他就是我們今天要說道的齊國曠世名將——匡章。

秦國變法圖強後,東方六國唯一一位攻破函谷關的不世名將

秦國割地後疆界圖

秦國變法圖強後,東方六國唯一一位攻破函谷關的不世名將

秦國變法圖強後,東方六國唯一一位攻破函谷關的不世名將

秦國變法圖強後,東方六國唯一一位攻破函谷關的不世名將

匡章又稱章子、匡子、田章,相傳是孟子的學生。齊威王末期始為齊將,秦國經商鞅變法後國力蒸蒸日上,秦惠文王時期秦國曾借道韓魏向齊國發動一次進攻,齊威王以匡章為將,由於齊威王知人善用,匡章軍事才能嶄露頭角。《戰國策·齊策一·秦假道韓魏以攻齊》記載道“頃間,言齊兵大勝,秦軍大敗,於是秦王拜西藩之臣而謝於齊。”秦惠文王得知秦軍戰敗,派出使臣到齊國自稱“西藩之臣”向齊威王謝罪。此役是秦國變法強大後遭遇的首場失敗。

齊宣王六年,公元前314年,燕國發生“子之之亂”匡章乘機領五都之兵北略燕國,50天就佔領薊都,燕國幾近滅亡。由於匡章沒有約束好軍紀,導致原本歡迎齊軍的燕國百姓紛紛拿起武器反抗齊軍暴政,加上列國干涉,齊軍被迫撤退出燕國。此戰首開戰國時期一個萬乘之國滅亡另一個萬乘之國的先例,由於匡章經營不善,齊國沒有得到實際的利益,反而與燕國結下樑子,為後來的五國伐齊埋下了禍根,但是匡章的軍事才能又得到一次綻放。

齊宣王十九年(前301年),齊聯合韓魏進攻楚國,雙方在垂沙展開激戰,結果楚軍大敗,被斬兩萬人,楚將唐眛戰死,奪取楚國大片領土,楚國被迫以太子橫(後來的楚頃襄王)為質,向齊國求和。楚國前有公元前313年丹陽,藍田大敗,後有垂沙之敗,楚國國力大衰再不復昔日之盛。後白起經略楚國順風順水,跟垂沙之敗楚國國力大衰也不無關係。

公元前298年,孟嘗君因出使秦國遭扣留,一食客裝狗鑽入宮中偷出狐白裘獻給昭王妾以說情放了孟嘗君,逃至函谷關時昭王又令追捕。另一食客裝雞叫引眾雞齊鳴騙開城門,才得以逃回齊國,歸齊後孟嘗君怒而合縱韓魏以攻秦,匡章帶領三國聯軍經過三年苦戰(公元前296年)最終攻破函谷關。函谷關被迫,秦國門戶洞開,齊軍一旦進入渭河平原,將是一馬平川,秦將無險可守。如果聯軍一鼓作氣繼續向關中進軍滅秦也就指日可待了,即便是滅不了秦國,秦國處境也不會比田單復國後的齊國好到哪裡去,至少沒有實力與東方六國叫板。

秦昭襄王發驚失色,急忙向齊國提出割地求和,同時東周國的大臣韓慶從中斡旋,利用齊、韓、魏三個相互鄰壤的諸侯國之間相互牽制的利害關係勸說孟嘗君放棄“聯軍直接對秦進行軍事打擊”的念頭。(《戰國策策西周策》)結果秦國將原屬韓國的西河之外、武遂歸還韓國,將封陵歸還給魏國。齊閔王的短視,加之擔心孟嘗君功高震主,同意了秦國的求和。此一戰算是徹底把秦國打回關中了,直接倒退到一百年前的春秋時代,對秦造成了難以估量的傷害,因為這件事情,秦國的丞相樓緩任職第三年就被免職了,然後魏冉才上位。從秦國割掉的土地來看,對照地圖,可以看出這次是確實把秦國打到黃河以西了。商鞅變法多年的征戰成果,就此毀於一旦。這件事是秦昭襄王在位時經歷的最大恥辱。

此一戰是匡章的巔峰,同時將齊國霸業推到了一個新高度。匡章以後再無人攻破天險函谷關,對秦國發動有效的攻擊,不論是天縱英才的信陵君,還是趙國後期老驥伏櫪的老將龐煖。(此人繞過函谷關對秦發動攻擊)

最後筆者拋出一個板磚,希望引出網友們的良玉,匡章於公元前296年攻破函谷關,此時威震六國的名將白起不知是在哪裡賦閒,沒有領兵出戰,《史記》載“白起者,郿人也。善用兵,事秦昭王。昭王十三年,而白起為左庶長,將而擊韓之新城”,昭王十三年是公元前294年,與匡章攻破函谷關時間相差兩年,從中可以推斷出,匡章攻秦時白起也在秦國為政,(白起不可能在兩年時間內由前296年的平民坐火箭般的升到前294年的左庶長吧,即便是有這個可能,他一定是立下了不世功勳,太史公肯定應該有所記載才對)秦國到了危急存亡之秋時,他為什麼沒有扶大廈於將傾呢?總不可能是被匡章嚇破膽了吧!網友們認為原因是什麼呢?請在留言區回覆筆者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