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實的舌戰群儒發生魏蜀之間,諸葛亮、王朗、華歆均參戰

文 | 江隱龍

舌戰群儒與罵死王朗兩段故事,均為《三國演義》所虛構。諸葛亮出使江東,無非智激孫權;罵死王朗則更不知從何說起。不過在歷史上,諸葛亮的確進行過一次舌戰群儒,只不過這裡的“舌戰”不是用嘴,而是用筆紙;這裡的“群儒”也非來自江東,而是來自中原。


歷史上真實的舌戰群儒發生魏蜀之間,諸葛亮、王朗、華歆均參戰

歷史上也有一段舌戰群儒,卻與王朗相關

不過歷史上的舌戰群儒遠遠沒有《三國演義》中所說的那樣黑白分明、正邪對立。歷史不是小說,它註定要混雜了更多的時代因素,而身處於漩渦中的英雄人物,也往往因此變得模糊。《三國演義》中的曹操、曹丕被刻畫成篡漢之奸賊,劉備則是毫無疑問的漢室正統。然而在歷史上,漢魏禪代之後的現實卻是曹魏帝國“十分天下而有其九”,而且牢牢佔據著中原與曾經的漢都。反觀蜀漢,僅以益州之地而自謂繼承漢祚,的確難以服人。劉備稱帝前,劉巴認為如此則“示天下不廣”,費詩更直言:“殿下未出門庭,便欲自立邪?”可見偏守一隅一直是蜀漢政權繼承漢祚最大的劣勢。劉備以稱漢中王,尚與其功績相匹;一旦稱帝,則文治武功均不足,而武功尤其不足以服人。

歷史上真實的舌戰群儒發生魏蜀之間,諸葛亮、王朗、華歆均參戰

劉備稱帝,武功不足

關於漢亡之後的正統問題,非但是曹魏、蜀漢兩方爭執不下,三國之後的歷代史家也往往各執一詞。如陳壽的《三國志》以曹魏為正統,習鑿齒的《漢晉春秋》則開蜀漢正統之先河。比較特殊的是《資治通鑑》雖然用的是曹魏年號,但其編纂者司馬光曾有一驚人之語:

“竊以為苟不能使九州合為一統,皆有天子之名而無其實者也。雖華夷仁暴、大小強弱或時不同,要皆與古之列國無異,豈得獨尊獎一國謂之正統,而其餘皆為僣偽哉?”

歷史上真實的舌戰群儒發生魏蜀之間,諸葛亮、王朗、華歆均參戰

別以為司馬光只會砸缸!

也就是說,只要天下尚處於分裂狀態,那“天子”之名便是有名無實,也即無所謂正統與偽號。此語真可謂擲地有聲。《世語》中也曾記載過夏侯惇對曹操的進言:“宜先滅蜀,蜀亡則吳服,二方既定,然後遵舜、禹之軌。”由此可知,稱帝一事對應著統一天下的赫赫武功,這是政治慣例。所以,曹丕代漢有著中原之利與禪位的“合法程序”,但畢竟未能統一天下;蜀漢君主畢竟是漢室宗親,漢朝歷經四百年,其恩威深入人心,劉備的血統依然具有強大的向心力。二國一時間難分出高下,實屬正常。

歷史上真實的舌戰群儒發生魏蜀之間,諸葛亮、王朗、華歆均參戰

曹丕為也帝位也是不容易

然而就在此時,孫權向曹丕稱藩卻改變了魏蜀兩家的政治局勢。孫權襲荊州、殺關羽後,為防劉備興兵復仇而陷於兩線作戰的不被動局面,遂舉國向曹魏稱藩。當時除去遼東一隅之地外,天下三分格局已定,孫權以三分天下稱藩,使得曹魏在法律意義上直接統一了江東——這給予了剛剛稱帝的曹丕以極大的合法性。孫權向中原之國稱藩,蜀漢的地位更顯邊緣化,魏蜀兩國正統之爭的天平此時漸漸朝著曹丕傾斜。

歷史上真實的舌戰群儒發生魏蜀之間,諸葛亮、王朗、華歆均參戰

曹丕稱帝,他姐姐都不願意

曹丕久經沙場,怎能不知道孫權稱藩是為了集中力量防禦蜀漢而採取的權宜之計?非但曹丕心中有數,其帳下謀士劉曄也對此發表過一番極為精闢的分析:“權無故求降,必內有急。權前襲殺關羽,取荊州四郡,備怒,必大興師伐之。外有強寇,眾心不安,又恐中國承其釁而伐之,故委地求降,一以卻中國之兵,二則假中國之援,以強其眾而疑敵人。權善用兵,見策知變,其計必出於此。今天下三分,中國十有其八。吳、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國之利也。今還自攻,天亡之也。宜大興師,徑渡江襲其內。蜀攻其外,我襲其內,吳之亡不出旬月矣。吳亡則蜀孤。若割吳半,蜀固不能久存,況蜀得其外,我得其內乎!”

歷史上真實的舌戰群儒發生魏蜀之間,諸葛亮、王朗、華歆均參戰

終於想起我了……

劉曄的分析一針見血。首先,他預料到了之後的夷陵之戰以及孫權稱藩的虛假性;其次,他提出待劉備伐吳之際揮師南下,則孫權必亡;孫權若亡,其蜀漢不能獨存,如此天下可定。然而曹丕的回覆卻是“人稱臣降而伐之,疑天下欲降來者心,必以為懼,其殆不可”。這一句話饒有趣味:天下無非三分,孫權稱藩之後還有誰是“欲降來者”呢?顯然不是四方蠻夷與遼東的公孫家族而是蜀漢。曹丕此時所想,自然是平定吳蜀非一日之功,但如果蜀漢能夠跟隨孫權的腳步稱藩,那曹魏便在法律層面上實現了天下一統,由此漢魏禪代再不可易,其正統性、合法性便不容置疑。出於這一考慮,曹丕沒有采納劉曄的建議反而賜孫權九錫、封其為吳王的舉動便不難理解了。

歷史上真實的舌戰群儒發生魏蜀之間,諸葛亮、王朗、華歆均參戰

寡人自有想法!

不久夷陵之戰爆發,蜀漢國力大為削弱,落得個“蜀弱吳孤”的結局。從夷陵之戰(221年)後到諸葛亮北伐(228年)前,是三國曆史上非常特殊的一段時期。從法律層面上來看,此時天下只有曹魏、蜀漢兩國,而吳王孫權則是曹魏帝國的內臣或是外藩,所以魏蜀之爭本應處於極度白熱化的階段。然而事實上卻是,魏蜀兩國在這七年間並未爆發任何戰爭,雙方在軍事上保持著前所未有、之後也未曾有的和平狀態。

歷史上真實的舌戰群儒發生魏蜀之間,諸葛亮、王朗、華歆均參戰

如果喜歡的話,請一定要關注哦!後繼分析將會繼續連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