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時代 湖北產業如何“智變”

湖北“智變”

古城天津,枕河瀕海。“世界智能大會”為其賦予新標籤——“科技創新之城”。

“人工智能+”時代 湖北產業如何“智變”

“看、聽、說”機器扎堆,做精做專才有出路

“美國有85%的人每天至少會使用一種人工智能產品。”在第二屆世界智能大會上,美國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喬治·斯穆特肯定了人工智能技術對人類社會的影響。

“我希望所有人從繁重的勞動中解脫出來,可以花更多的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京東集團董事局主席兼CEO劉強東說出了對人工智能的期待。

與會專家甚至預言——熱詞“互聯網+”將逐步演變為“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時代 湖北產業如何“智變”

機器的“聽”和“說”產品也大同小異,多數企業展臺前都有客服機器人,能與觀眾進行簡單交流互動。

產品扎堆,如何脫穎而出?安徽經驗值得我省借鑑。本屆大會上,安徽省亮出“中國聲谷”的名片,專注在聲音產品研發上做文章。

科大訊飛展臺工作人員介紹,其翻譯機已達到大學英語六級口語水平,估計2019年底,翻譯機可達到英語專業八級口語水平。此外,翻譯機通過機器學習,還能聽懂廣東、四川、東北等地方言,甚至模仿一個人的語音語調講話。

“全國從事機器視覺、自然語言處理、人機交互等領域的企業有上千家,湖北人工智能企業只有做‘專’做‘精’才有出路。”武漢天遠視CEO李熙堯說。

少“雲”缺“芯”,湖北智能產業要跑出加速度

在北京易華錄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展臺,“城市數據湖”五個大字赫然醒目。“大數據已成為推動區域經濟轉型發展的新動力,數據流可以引領技術流、物質流、資金流和人才流。”該公司區域營銷總監邵奇英介紹,IDC服務器數據中心是企業主導建設的商業設施,側重於計算性能,而“數據湖”是政府主導建設的基礎設施,側重於存儲節能,將兩者結合便能形成大數據產業園。

如今,該公司的“數據湖”產品已在京津冀、遼寧、河南、內蒙、貴州等多地落地生根,促進政府和企業數據有效互動。

山東浪潮集團在大數據交易領域創下品牌,在山東、浙江等地推動企業上雲,讓企業內外數據貫穿企業研發、生產、銷售、服務等每一個環節。

天外有天,雲上有云。在湖北省以楚天云為代表的雲平臺還在建設發展時,許多地方的“雲”已經做大了。

“人工智能+”時代 湖北產業如何“智變”

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戰略研究院報告顯示:在我國人工智能企業中,從事芯片技術研發的僅佔2.4%,多數企業產品集中在人工智能應用上。

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慶峰表示,人工智能的產業浪潮要堅持大波浪和小波浪的共同前進,大波浪即底層源頭技術創新,小波浪是基於人工智能技術衍生出的產品應用。“創新真正的核心在於掌握價值鏈的主導權,我們不能把自己的樓房建在別人的院子裡面。”

我國人工智能產業缺“芯”之際,恰是我省發揮科教大省優勢,逐“芯”之時。

人才是人工智能產業第一資源

依託人工智能技術,智能穿戴設備、無人售賣機、能與人對話的鼠標、自動駕駛的卡車、自動噴農藥的無人機……我國科研人員的許多創意大膽新穎。

本屆大會上,有人問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我國智能領域的人才隊伍大體處於什麼水平?

馬雲風趣地答道:“先告訴大家一個壞消息,中國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方面的人才極端缺乏,幾乎沒什麼人才。好消息是全世界都沒什麼好人才,沒有人敢說自己是人工智能領域的專家。”

馬雲說,當年,誰也沒想過貴州能發展好大數據產業,電子商務會從杭州興起,深圳能建成科創中心。人工智能時代一定會到來,我們今天必須做好準備,有先驅者,有嘗試者,有試錯者,有努力者,有奮鬥者。我們要敢於擁抱人工智能時代,因為人類的每次科技革命和技術進步,最後都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

“人工智能+”時代 湖北產業如何“智變”

為搶佔人工智能產業高地,天津已經在人才戰略上發力。

借本次大會,天津市發佈了《關於加快推進智能科技產業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將設立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產業基金,形成總規模1000億元的基金群,投向智能機器人、智能軟硬件、智能傳感器、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智能汽車等智能科技新興產業。

該市還推出“海河英才行動計劃”,對於落戶天津的人工智能企業,提供人才安家落戶、資金獎勵方面的多重補貼政策。如諾獎得主、國內外院士等頂尖人才,最高可獲得1000萬元的科研經費和最高200萬元獎勵資助。世界技能大賽獲獎者、全國技術能手等高端技術人才,最高可獲得50萬元獎勵資助。

本屆大會上,360集團董事長兼CEO周鴻禕說:“人工智能產品的程序都是由人編寫的,難免有漏洞。一旦被黑客控制,很可能造成無人車失控、工廠流水線停產、數據庫洩密等事故。無論是城市大腦、工業大腦,都需要安全大腦的保護。”

就湖北而言,在重視科創人才的同時,不能忽視網絡安全人才的引進和培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