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員必讀」心不動於微利之誘 目不眩於五色之惑

「党员必读」心不动于微利之诱 目不眩于五色之惑

「党员必读」心不动于微利之诱 目不眩于五色之惑

要慎獨慎初慎微慎欲,培養和強化自我約束、自我控制的意識和能力,做到“心不動於微利之誘,目不眩於五色之惑”。

——習近平2018年3月10日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重慶代表團審議時的講話

“心不動於微利之誘,目不眩於五色之惑”的意思是既不被蠅頭小利引誘,也不被五光十色的外界所迷惑。這句話體現了古人對修身齊家、為官做人等問題的思考和見解,在今天仍具有借鑑意義,需要我們深入思考並付諸實踐。

首先,讓我們來對“心不動於微利之誘”進行思考。這句話表達的實質就是“慎微”。翻閱經典,古人關於“慎微”的觀點躍然紙上。一方面,“致廣大而盡精微”“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等都在提醒我們為人做事要深入微觀、積微致著,最終才能有所成就;另一方面,在蠅頭小利等利益面前能否做到“慎微”,則直接關係到人的品行、修養、事業等諸多方面。如《太公金匱》中的“道自微而生,禍自微而成”,《說苑》中的“患生於所忽,禍起於細微”,以及應璩提出的“細微苟不慎,堤潰自蟻穴”。而“積羽沉舟”“群輕折軸”等成語,“巴豆雖小壞腸胃,酒杯不深淹死人”等諺語也都在告訴人們“君子禁於微”的道理。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重視“慎微”,他多次強調:“‘不矜細行,終累大德。’各級幹部要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帶頭堅守正道、弘揚正氣,努力營造良好從政環境”,“要把黨的領導體現到日常管理監督中,敢於較真,注重日常,抓早抓小,防微杜漸,體現組織嚴格要求和關心愛護,決不能坐看自己的同志在錯誤的道路上越滑越遠”。

而對於“目不眩於五色之惑”,則可立足於古人的“慎欲”思想來理解。古人認為“欲多則心散,心散則志衰,志衰則思不達也”,因此許多思想家都留下了“慎欲”的至理名言。儒家學派提出“養心莫善於寡慾”,這是告訴我們修養身心的最佳辦法在於清心寡慾;道家學派主張“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這是告誡我們追求名利要知足常樂;法家學派認為“人有欲,則計會亂,計會亂而有欲甚,有欲甚則邪心勝,邪心勝則事經絕,事經絕則禍亂生”,則是以循序漸進式的說理指出不能剋制慾望必然導致禍亂。而文人墨客筆下的猩猩嗜酒被捕、蝜蝂負重亡身等故事也都揭露了“嗜慾者,逐禍之馬也”的道理。因此,黨員幹部要時刻保持清醒頭腦,“艱苦奮鬥、清正廉潔,正確行使權力,在各種誘惑面前經得起考驗,‘不以一毫私意自蔽,不以一毫私慾自累’”,逐步做到寡慾、慎欲、節慾,最終達到“無欲則剛”的境界。

事實上,要真正達到“心不動於微利之誘,目不眩於五色之惑”的境界,還應該做到慎獨慎初。

所謂“慎獨”,講的是在私底下、無人時,也能夠做到不放縱、不越軌、不逾矩,這是古代儒家創造出來的一種“修身之法”“入德之方”。“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君子慎獨,不欺暗室”“慎獨者,慎其閒居之所為”等經典名句都凝聚了古人對“慎獨”思想的認識。習近平總書記也曾在講話中提出過對“慎獨”的思考,他指出:“慎獨,就是要在獨處時謹慎不苟。獨處時的行為,實際上是對一個人黨性修養的最有效考驗。只有做到了慎獨,才能真正做到心中無愧。”

而“慎初”就是戒慎於事情發生之初。正所謂“靡不有初,鮮克有終”,人生如果沒有良好開端,便難有好的結局。《禮記》中的“君子慎始,差若毫釐,謬以千里”比喻做任何事情開始一定要認真做好,若偏差一絲一毫,結果就會相差甚遠。陸贄的“夫小者大之漸,微者著之萌,故君子慎初,聖人存戒”則是用大與小、微和著來說明君子慎初的原因及重要性。“轎伕溼鞋”的故事是慎初的最好鏡鑑,開始時穿著新鞋的轎伕“擇地而行”,直到轎伕不小心踩進泥水坑後,便“不復顧惜”,由此不難得出“居身之道,亦猶是耳,倘一失足,將無所不至矣”的結論。因此,我們“只有時時慎初,處處慎初,事事慎初,才能做到止於未萌‘不溼鞋’”。

事實上,這“四慎”之間包含著某種邏輯聯繫,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缺一不可,共同組成了人們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應遵循的基本準則。當前,我們的社會面臨著深刻變革,伴隨著眾多的陷阱和誘惑,作為黨員幹部一定要堅持慎獨慎初慎微慎欲,“管好自己的生活圈、交往圈、娛樂圈,在私底下、無人時、細微處更要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始終不放縱、不越軌、不逾矩,增強拒腐防變的免疫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保持共產黨人清正廉潔的政治本色,不辜負時代的重託和人民的期盼,在新時代新徵程中,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推向前進,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心不動於微利之誘,目不眩於五色之惑”應是化用了古代“慎微”和“慎欲”兩種思想。孔子《論語》講:“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老子《道德經》第十二章講:“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