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泡腳到底是養生還是慢性自殺?

娛樂影視加工廠

泡腳確實是一種中醫養生的方法,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的。



1.認識泡腳

中醫理論認為,人體是個有機整體,而人體內有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其中我們的腳更是足三陰經、足三陽經(共六條經脈)的起始點。

如果足部經受了溫熱水的洗禮,水溫的刺激自然會對這六條經脈產生影響(與針灸刺激經脈的原理類似),並對人體產生影響。



2.正確泡腳

一般在晚飯一小時後才能泡腳,泡腳時水溫控制在40℃~45℃,泡的時間為20到30分鐘,期間水溫低了就適量的加一些熱水,提高溫度。

泡完後,記得及時用毛巾擦乾腳面。



3.泡腳誤區

正確的泡腳確實有益身心健康,但是如果選擇的方式不正確,不僅不能起到保健的作用,更會影響自己的健康,甚至危及自己的生命。

四種人不能泡腳: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高血壓、心臟病、腦瘤等)、靜脈栓塞患者、腳有破潰者都不適合泡腳,起碼不適合長時間溫熱水泡腳。



我們知道熱脹冷縮這個道理,人用熱水泡腳,下肢的血管受熱擴張,血液更集中於下肢,造成腦、肺、胃等器官供血不足,因此在泡了一段時間後,有些人會出現頭暈、胸悶的情況。

有這樣兩個例子,就是錯誤泡腳造成的。



另一個例子更極端,有位40左右的女士,自己泡腳,結果由於血管中的血壓變化導致腦血管動脈瘤破裂,最終不幸去世……

由此可見,並不是人人都適合長期泡腳來做保健,泡腳之前,最好對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態有個瞭解,起碼可以問一問相關的醫生,聽取見以後再考慮泡腳養生。



親愛的讀者朋友,你對泡腳還有哪些想要了解的?歡迎來評論區討論~


小二侃健康

泡腳就是足浴,屬於中醫足療法內容之一,也是一種常用的外治法。用熱水泡泡腳,既解乏,又利於睡眠。同時,在水中加點中藥,還可以起到其他作用。熱水泡腳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驅除寒冷,促進代謝,最終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用合適的中藥泡腳對腳氣也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並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泡腳,有些患有特殊疾病的人群就非常不適合泡腳。

首先是靜脈曲張患者。熱水泡腳時,下肢動脈擴張,更多的動脈血液流入下肢。但是靜脈的迴流能力並不會因此增加,所以熱水泡腳對於本來回流不暢或阻塞的靜脈病患者而言會加重血液淤積。此外,熱水泡腳還會導致毛細血管破裂,形成色素沉著,小腿顏色變黑。如果靜脈血栓病人正在服用抗凝藥物會使出血情況更嚴重。還有就是糖尿病患者,神經病變型的部分患者,會感到腿足奇冷。因此,熱水泡腳很容易成為一個舒適的選擇。但值得注意的是這類患者對痛覺、水溫的感覺反饋機制失靈。這樣會導致他們不斷地加熱水,一直到嚴重燙傷也沒有多大的感覺。所以,在泡腳前首先要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是否適合泡腳,不然反而會釀成大錯。


KK健康

其實大多數人都知道,泡腳是對身體有好處的,比如可以加速血液循環,可以緩解疲乏,可以緩解失眠,等等,都是很好的。

我們的腳被稱為人體的第二心臟,雙腳上存在著與各個臟腑相對應的反射區,和經絡分佈,當我們用溫熱水泡腳的時候,可以刺激這些反射區,促進我們的血液循環調節內分泌,增強我們人體器官的機能,從而起到一定的保健作用。

“人之有腳,猶似樹之有根,樹枯根先竭,人老腳先衰。”尤其是對那些經常感覺手腳冰涼的人,熱水泡腳是一個極好的方法。

“富人吃補藥,窮人泡泡腳”,所以現在很多商家也在泡腳上狂做文章,市面上也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泡腳的東西,不同的東西,有不同的功效,有的體質適合,有的不適合,大家要客觀分析自己的身體情況選擇。

泡腳雖然好處多多,但是還是有很多禁忌的

比如:泡腳的時間不宜過長,15~30分鐘最好。時間太久的話,血液會流向下肢,腦部容易供血不足。

第二:如果選用中藥泡腳,最好選用木盆,因為很多金屬的盆子,中間的化學成分不穩定。

第三:還要注意,吃完飯之後,不建議泡腳,這個時候,血液都去胃部了,這個時候泡腳,會影響血液對胃部的供應,時間久了,會對身體不好。

第四個:兒童不適合用太熱的水長時間泡腳,如果經常用熱水給小孩泡腳時時間久的話,足底的韌帶久會變的鬆弛,容易形成扁平足。

最後一個就是女性經期切勿泡腳。

好了,說完了,你都記住了嗎~


大魁生活說

天天泡腳到底是養生還是慢性自殺?

對大多數人來說是養生,不是慢性自殺。天地的寒氣經常會從我們的手足進入我們的身體,而經絡氣血的正常流通需要恆定的溫度,中醫認為寒則凝,寒氣會讓經絡氣血流通不暢。

我的外孫子有個毛病,總願意光著腳在屋裡走來走去,一摸腳冰涼冰涼的,我經常告訴他,這樣寒氣會進身體裡,人為得病的。

還聽女兒說新加坡人愛光腳,腳底直接與地面接觸,寒氣就直接從腳底而下。因此,新加坡人患腰腿痛的很多,所以任何時候都不能光著腳。

手腳的溫度是衡量人是否足夠保暖的標準。

腳上有許多穴位,腳上的穴位與臟腑之間有很親密的關係,所以大家要用熱水泡腳,可促使全身血液暢通,達到強筋骨的目的。

每天養成熱水泡腳的習慣,保持足溫,讓寒氣從腳底排出,促進全身循環,就能保證人體新陳代謝的功能正常運轉。熱水泡腳還腦健腦安神,防止失眠和暢通氣血。

臨睡前去泡腳,勝過天天吃補藥。大家要每晚要用熱水泡腳半小時,微微冒汗為佳。


玉傑中醫

這絕對是養生。我說一下我的經歷,前段時間我失眠嚴重,不是整夜就是睡到半夜2點鐘就醒,我是吃勁了苦頭,先是買了安神補腦液,沒管用,又用了別人推薦的五加參茶,再後來聽朋友說酸奶管用,喝了好幾箱。不行,還是不靈。那些日子睡不好覺,晚上煎熬,白天腦子沉,看書看不進去,寫東西寫不了,脾氣暴燥,見啥都不順眼,飯也吃不好,想盡一切辦法。後來看到一本中醫書上說,每晚睡前用溫水泡腳半小時,可以有效改善睡眠質量,我決定試試,結果當晚就睡得很好,只是有一點做夢,以後天天晚上鐵定泡腳,失眼現象消失了。上網一查一貼驚醒夢中人:

足浴的歷史有數千年,最早的文獻記載是晉代《肘後備急方》,至今已有千餘年曆史。
泡腳是養生的關鍵,能夠清除人體血液垃圾和病變沉渣,起到人體的清潔作用,還能抵抗各種疾病,用熱水泡泡腳,既解乏,又利於睡眠。我信了,泡腳治失眠比什麼都管用。

劉88說三道四

現代人的養生意識越來越強,泡腳養生因為操作簡單方便而受到了大眾的青睞。



那麼,泡腳到底有什麼好處呢?

在我國民間早有“熱水洗腳,勝吃補藥”一說,春天泡腳,昇陽固脫;夏天泡腳,暑溼可祛;秋天泡腳,肺潤腸濡;冬天泡腳,丹田溫灼,從中醫角度來看,人的腳底有很多穴道與內臟反射區,常用熱水泡腳可改善足部末梢的血液循環、強化臟腑功能。熱水泡腳還可以給我們的身心帶來舒暢,睡前用熱水泡泡腳,可以祛除寒氣,祛除疲勞,放鬆身體,改善睡眠質量。所以,晚上泡腳真是一個不錯的養生方法,但殊不知,泡腳雖好,方法用錯了可能適得其反,錯誤泡腳相當於慢性自殺。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泡腳有哪些注意事項,怎麼才能正確泡腳:

1.泡腳最好選用木桶

木頭與熱水、中藥不容易產生反應,而塑料或者金屬材質的盆則可能產生化學反應,對水質有所影響,而木桶保持中藥的效果會好一些。

2.泡腳最佳時間為晚上7~9時

這個時間段也是腎經氣血最衰的時候,此這時泡腳、按摩能改善全身血液循環,達到滋養腎和肝的目的。

3.泡腳時長最好控制在在15~30分鐘內

在泡腳過程中,人體的血液循環會加快,心率也比平時快,時間過長會給心臟增負擔。

4.泡腳最佳水溫42℃

泡腳的水溫不宜過熱或過涼,水溫在38到-43度之間是最適宜的。

5.不一定要出汗才算有效

泡完腳後腿部感覺輕鬆就可以,不一定非要泡出汗。

另外,飯後半個小時內不宜泡腳,否則會影響腸胃的消化功能,而且在過於飢餓的情況下也不宜泡腳,泡腳最好是在睡覺之前,飯後2小時,效果會比較好。

還有,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泡腳,像血栓患者,動脈閉塞患者,糖尿病足患者,危重病人以及嬰兒和兒童不宜泡腳。老年體弱的人泡腳也要小心。


Mm12138

泡腳是對身體有好處的,但要看怎麼辦,什麼人群。

第一每天在晚上9點左右泡腳,水溫不宜過熱,水不能太少!特別是糖尿病患者,因為糖尿病患者對水溫的感知很弱,防止燙傷。

泡腳水裡可以放點生薑!




小張說中醫

泡腳也要講究科學的方法。

1、泡腳水的溫度不宜過高,水溫以40℃-45℃為宜,可以先用手試溫,糖尿病人保險起見,可以用溫度計做測量。

2、泡的時間不要太長,每次泡腳的時間最好不要超過半小時,否則時間太長會增加心臟負擔。

3、放草藥需因人而異。一般來說,怕冷、容易手腳冰涼的人可以用生薑水泡腳,桂皮泡腳則對因腎病引起的浮腫有較好的緩解作用。膝關節不好的中老年人,建議在泡腳的同時熱敷膝蓋,可以祛風寒,緩解風溼骨痛。

4、適度按摩,泡腳後再稍加按摩對健康大有裨益,可按壓湧泉穴。


山藥女君

你好:天天用熱水泡腳對身體當然是很好的,


因為腳底有眾多可以反射身體的各個臟器的穴位,泡腳盆最好使用木的,

在用熱水泡腳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對足底的按摩,讓腳心發暖,就可以對身體的各個臟器起到保健的作用,而且還可以讓人們解決失眠的問題,
所以每天晚上不妨用熱水泡泡腳。但是在泡腳的時候需要注意水溫在四十度左右,不要太高,以免燙傷;也不要泡的時間太長,最多不要超過半個小時,以免增加心臟的負擔,不知道我的回答對你有沒有幫助呢?


會說話的眼睛512

泡腳一直都是被大眾認可的養生方法,尤其是冬天天冷的時候,但是泡的方法不對也是容易適得其反。

尤其是對於血管疾病患者,泡腳往往帶來的卻是病情加重或惡化。因為血管在腿上的分佈猶如分杈的樹枝,遍佈肌肉、皮膚。 如果動脈擴張,有營養的動脈血流量就增加;如果靜脈擴張,攜帶垃圾的靜脈血就淤滯。
泡腳的時候,局部溫度增加,會導致動脈擴張,尤其是皮膚血管--「活血化瘀」的說法大致於此。所以建議:泡腳還需適量,水溫也不宜過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