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博士創業,打造出估值1300億的電池航母

1968年,曾毓群出生於福建寧德農村,因為讀書好,1985年,18歲的曾毓群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上海交大船舶工程系,就此跳出農門,並在中科院物理所獲得凝聚態物理學博士。

物理博士创业,打造出估值1300亿的电池航母

直覺告訴曾毓群,充電電池大有可為,會對人類帶來巨大的顛覆。於是,他寧願放棄中科院的優厚條件,寧願放棄國企的優厚福利,而要跑到廣東東莞打工,因為東莞有全國最為集中的磁電廠家.

1999年,,曾毓群與梁少康、陳棠華三人一起組建了新能源科技公司。

物理博士创业,打造出估值1300亿的电池航母

按照貝爾實驗室的配方,倒是做出來了第一塊鋰電池。然而,到了第二次充放電後,內部材料就會分解,然後電池膨脹變形,甚至還發生了爆炸。

整整兩個星期,曾毓群沒有邁出過實驗室一步,他把從美國帶回來的100多頁電解液手冊,翻過來調過去琢磨。最後,把目光鎖定在電解液成分上。

物理博士创业,打造出估值1300亿的电池航母

曾毓群進一步發現,電池活性溫度的上限是85度,但是貝爾實驗室的電解液中,有些成分沸點達到93度,明顯超出了電池的溫度上限。就這樣,2001年,新能源在東莞白馬的廠區落成。剛開始,上馬的是電芯生產線,主要為藍牙耳機供貨。

沒有想到,電芯賣得不怎麼樣,電池需求量卻極其巨大。曾毓群生產的鋰電池價格只有韓國電池的一半,容量卻增加了一倍。所以一下子就打開了市場。短短3個月後,新能源就實現了盈利,到2002年末利潤已經超過500萬。臺灣漢鼎,凱雷、3I等風險投資商接踵而至,一出手就是3000多萬美元。

曾毓群還一口氣開發出全球第一家產業化磷酸鐵鋰電池,全球第一家產業化高倍率充放電池,全球第一家產業化超長壽命聚合物鋰電池。短短7年之內,打造出估值超過1300億的電池航母

截至2010年,全球出貨量前五的手機品牌中,包括蘋果、華為、三星手機的電池供應商全部都是新能源的客戶。有趣的是,寧德時代24天的過會時間也打破了富士康在3月初創下的36天的記錄,成了目前國內最快過會公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