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薩曾經沼澤密佈和洪水氾濫,於清乾隆年間建漢式琉璃橋


水、沼澤,是生活在“吉曲”河畔人們所熟悉的名詞。水資源的豐富,證明了這一帶土地的肥沃。夏季的拉薩城內依然河水氾濫,到處是泥沼。圖為拉薩地圖。文/次仁央宗,本刊資料圖。西藏老照片獨家發佈,未經許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

拉薩河水的泛濫似乎永遠是古老拉薩城的一個困惑,也是地方政府治理城市的一個要務。拉薩有一座非常漢式的琉璃覆頂的橋樑建築,藏語叫宇妥橋,是綠松石屋頂的意思。現在人們也稱這座橋為“琉璃橋”。文/次仁央宗,本刊資料圖。西藏老照片獨家發佈,未經許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

據說,這座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當時,駐藏大臣上報清朝中央政府,說拉薩河氾濫,需要建一座橋樑。於是,清朝中央撥出專項經費。然而,這項經費到了拉薩之後,並沒有在拉薩河上修建橋樑,但一座精美的“琉璃橋”建造在了通往拉薩古城的沼澤路上的一條小小的河溝上。文/次仁央宗,本刊資料圖。西藏老照片獨家發佈,未經許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


拉薩有一處最能直接表達這種地域特質的社區名稱--河壩林。河壩林,是八廓古城唯一的漢語名稱,與居住在這裡的居民主要為漢族有關。從字面上看,毫無疑問,是為防止拉薩河的泛濫,河壩大概是在這個時期出現的。圖為拉薩航拍地圖。文/次仁央宗,本刊資料圖。西藏老照片獨家發佈,未經許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