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四十年 “風”舞阿拉山口

引言:在巍峨的阿拉套山和巴爾魯克山之間,有一條寬約20公里,長約90公里的寬闊平坦通道,在中國和哈薩克斯坦之間延伸,阿拉山口市就坐落於此。

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山口也是風口,阿拉山口因大風而聞名。追著風、觸著風、乘著風,這座城沐浴在改革開放的春風裡,站在新時代的風口上,奮力前行。今天起,天山網推出阿拉山口系列報道第一篇:《改革開放四十年“風”舞阿拉山口》。

改革开放四十年 “风”舞阿拉山口

阿拉山口鐵路寬軌場。

漫步阿拉山口,隨處可見風的印記,老樓房的大門外都有水泥牆當保護罩,老建築物的窗戶上都有上中下三個鎖釦,每棵樹都有三根木棍當作防風的支架。但是,當一條鐵軌,載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進了這個戈壁風口,帶來了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也徹底改變了這個風口之城的命運,風不再是他們需要對抗的死敵,而是他們振翅飛翔的助力器。

如今的阿拉山口,截至2017年末,累計過貨達3.22億噸,乘著“一帶一路”的東風,羽翼漸豐的阿拉山口,一躍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重要節點城市和中國新疆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擔負著國家向西開放,尤其是發展同中亞、西亞和歐洲國家貿易往來的重要任務。

一條鐵路

“聽第一代山口的氣象人說,他們從博樂市到山口只能坐馬車,要走兩天,採集數據時,要拽著院子正中間的草繩,否則七十公斤的小夥子隨時可能被刮飛,那時的山口只有氣象站和邊防連兩個單位。”阿拉山口氣象臺臺長張金柱說。

1990年,鐵路來了。阿拉山口氣象站的一排平房周圍,聚集起了第一代山口的鐵路工人。

當年9月12日12時12分,當中蘇兩國鐵路交通部門的兩位副部長同時扳緊各自鐵路的最後一根螺栓,並互贈扳手後,我國蘭新鐵路西段與蘇聯土西鐵路在阿拉山口站和德魯日巴站之間勝利接軌,舉世矚目的第二座亞歐大陸橋全線貫通,海關等部門的人員來到阿拉山口。

次年,阿拉山口開始開辦臨時貨運。“那個時候,出口的是白糖,換回來的是化肥和球團礦,以物換物,沒有現金交易,口岸也只對哈薩克斯坦有進出口貿易,全年的過貨量只有16萬噸。”阿拉山口鐵路運轉車間黨支部書記阿扎提漢·吐漢說,他是阿拉山口第一代鐵路工人。

看準了中亞市場的商機,1993年開始,全國各地的有進出口資質的貿易公司,紛紛來到阿拉山口開辦分公司,一時間阿拉山口多了幾百家公司,來這裡考察生意的外地人特別多,隨著市場經濟的活躍,大家都對邊貿生意躍躍欲試。

廢鋼成了阿拉山口進口貨物的主角,1998年,從陝西老家放棄教師身份,下海來阿拉山口經商的何海燕,做起了廢鋼、棉花的外貿生意。

當時國家對外商投資企業實行了享受從獲利年度起2年免徵、3年減半徵收企業所得稅的待遇,以及與相鄰國貿易徵稅優惠的政策,讓阿拉山口的邊境貿易異常紅火。

一座城

邊貿生意的紅火,人流、物流、資金流湧入阿拉山口,也帶動了阿拉山口口岸的建設。

阿拉山口市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李承烈是這裡的第一批建設者,在阿拉山口海關所在的位置上,他帶著工人打下口岸規劃建設的第一個木樁,當時的規劃面積為4.29平方公里。今天阿拉山口所有的道路框架,火車站站前廣場,都出自當年那一代人的規劃。

“當時的阿拉山口就是一張白紙,我的想法是規劃最起碼20年不落後。今天的阿拉山口,基礎骨架健全,規劃到位,2012年,口岸建市以後,也只是在原有規劃基礎上進行改建,骨架沒變,這讓我覺得特別欣慰。”李承烈說。

雖然已經退休,但是把一生都獻給阿拉山口的李承烈,捨不得離開口岸,他又參與了阿拉山口中心的建設,2017年,這個集辦公、展館和休閒為一體的一個大型城市綜合體投入使用,這個中心裡有3000平方米的城市展館,而因為大風天氣,圍繞展館周圍,還專門為市民們設置了室內的800米徒步步道。

走在這個室內步道上,室外的光線透過玻璃窗照射下來,為了豐富步道的體驗感,分別設計了塑膠、石子、地板等不同質地的步道,成了阿拉山口市民工作之餘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城市的建設,也改變了口岸城市氣候的小環境。20多年來,每年兩次大規模植樹造林以及水庫的建成,蒸發量增加,空氣更加溼潤,大風天也從曾經的一年中至少半年時間都在刮7級以上的大風,到最近幾年的每年只有100天左右的大風天。

一個黃金口岸

阿拉山口因鐵路而生,卻不僅僅依存於鐵路。

2006年5月,尾浸裡海,頭銜天山,西起哈薩克斯坦境內的阿特勞,綿延2800多公里的中哈原油管道,從中國境內的阿拉山口破土而出。它是我國第一條跨境原油進口管道,2017年3月29日11時58分,隨著掌聲和歡呼聲在中哈原油管道阿拉山口計量站內響起,在數十名中哈雙方工作人員的見證下,中哈原油管道向我國輸送原油累計1億噸,成為我國首條進口量過億噸的原油管道。

自此,阿拉山口成為集鐵路、公路、原油管道、航空運輸“四位一體”的陸路口岸,也成為了新疆“由交通末端變對外開放前沿”的“黃金口岸”。

2011年5月,阿拉山口再次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阿拉山口綜合保稅區經國務院批准設立,成為新疆首個綜合保稅區。

自2011年首列中歐班列——渝新歐經阿拉山口出關以來,鄭新歐、漢新歐、蓉歐等中歐班列接踵而至,日夜穿梭。2018年5月27日,在繁忙的阿拉山口鐵路換裝車間裡,通過中歐班列進口的糧食,將直接進入阿拉山口保稅區內加工,加工成麵粉,阿拉山口產的愛菊牌面粉,將面向國內外的市場銷售。通過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出臺優惠政策,提升服務水平,引來眾多企業進駐,阿拉山口逐步從“過水不溼地”的通道經濟模式轉向多元化的口岸經濟模式。

從沙漠到草原、從陸地到海洋,絲綢之路上的阿拉山口,在新時代的重大歷史機遇裡,正在以蓬勃的發展勢頭踐行著“一帶一路”的倡議,一座亞歐大陸橋上的國際綜合樞紐、“絲路帶”上的口岸新城在新時代正迅速崛起。

改革开放四十年 “风”舞阿拉山口

阿拉山口氣象臺保存的1956年和1964年的臺站日誌。

改革开放四十年 “风”舞阿拉山口

阿拉山口氣象臺臺長張金柱正在使用以前的測風儀測量風速。

改革开放四十年 “风”舞阿拉山口

阿拉山口鐵路運轉車間黨支部書記阿扎提漢·吐漢,他是阿拉山口第一代鐵路工人。

改革开放四十年 “风”舞阿拉山口

阿拉山口鐵路寬軌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