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稱為數學界“掃地僧” 北大校長用他勉勵學生

畢業於北大數學系的他,靠著打零工維持生計,卻也獲得了美國普渡大學博士,當他年過半百時,心中仍裝著數論的大問題。終於,數學界的一個重大猜想被他敲開了大門,一鳴驚人。他就是被世界數學界譽為"掃地憎"的張益唐。


他被稱為數學界“掃地僧” 北大校長用他勉勵學生

張益唐究竟是誰

2013年,北大數學系成立100週年。校長王恩哥第一次與畢業生分享了張益唐的故事。從那時起,他的事蹟就開始在北大學生中流傳:比如他對數字極其敏感,不需要電話本,就能記下很多電話等。

2015年,校長林建華再一次提及張益唐——"張益唐的學術生涯艱辛曲折,一度曾沒有固定工作。當他對孿生素數猜想作出巨大貢獻、轟動全球數學界時,已經五十多歲了,還只是美國一所大學的普通講師。無論生活多麼艱難,他對數學的夢想和熱愛,與兒時一樣,依然那麼純真、那麼聖潔,從未改變。"

2018年5月4日,北大迎來建校120週年紀念日,數學家張益唐作為唯一畢業生代表登臺發言。身穿黃色紀念衫、戴著眼鏡,平靜自信的他,向更多的北大學子回憶著自己的北大歲月,分享這北大對於他的影響,還有他對更多年輕學子的期待。

他被稱為數學界“掃地僧” 北大校長用他勉勵學生

生活艱辛,從未忘記數論大問題

作為恢復高考後北大數學系的首屆學生,1978年進入北大學習之後,通過7年的努力,便前往美國留學。在獲得了美國普渡大學的博士學位時,由於論文涉及導師的一個引理論,

不能確認是否正確而沒有發表。

畢業之後,一直走學術研究路線的他,無法再數學界立足,只能靠著打零工維持生計。最初六七年時間,他當過會計、幫廚,還送過外賣,沒有固定收入,他只能住在朋友房子的地下室裡。

1999年,朋友幫助張益唐找到了一份大學講師的工作,他一邊教著課,心中仍裝著數論的大問題,他平時堪稱沉默寡言,但講學極為幽默,他的熱情都在數學上。他本可以研究幾個小問題,發表許多好文章,為自己贏得名利,但是他不願。

他被稱為數學界“掃地僧” 北大校長用他勉勵學生

終將一鳴驚人

2013年,一篇《素數間的有界距離》,被數學界最高期刊《數學年刊》強烈推薦發表,很多朋友應該還不知道《數學年刊》,《數學年刊》是出了名的嚴格,幾乎所有論文,都要經過1到2年的審核,而張益唐的論文僅在三個星期後,就被雜誌採納了。他的審稿人是數論界的頂級專家伊萬尼克,他罕見地公開了自己審稿人的身份,高調地表示:"這是一個有歷史性突破的重要工作,文章漂亮極了。"

他被稱為數學界“掃地僧” 北大校長用他勉勵學生

這個沉寂了三十年的人,瞬時成為了數學界的傳奇。他的證明,給孿生素數猜想證明開一個真正的"頭"。成名之後他依舊低調淡定,"我的心很平靜。我不大關心金錢和榮譽,我喜歡靜下來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他被稱為數學界“掃地僧” 北大校長用他勉勵學生

接下來,極客數學幫分享張益唐在北大建校120週年紀念日上的一段演講稿《我的數學生涯》,一起來看看吧。

我在北大留校任教的那段時間,現在回想起來,就是中國體系的數論,正好面臨一個還能不能跟國際接軌的問題。當時,我們知道在世界上是有幾個國家的解析數論很強,像英國、前蘇聯。美國主要是靠歐洲去的一些數學家。有這麼幾個強國。由華羅庚教授開創出來的中國解析數論,讓中國人能夠自豪地說,我們的解析數論是強項,後來還有一個陳景潤。我們的解析數論確實是強項,但在我讀書的那個時候就意識到了,如果中國不能跟當時國際上的、特別是開創出一些新方法的歐洲接軌,中國的解析數論就會落後。而那時候,我覺得我這個人其實是最適合幹這個事的人,因為我對那些有興趣。

風風雨雨這麼多年,都過來了。有人問我,如果沒有做出來,那這一生不是毀掉了嗎?我覺得那沒有什麼,我覺得我活的好好的。在座的有青年同學,也有一些數學老師。我想對這裡年輕的學弟學妹們說,你不要輕易放棄,你要對自己有信心,不要對人生的挫折看得太重,不要患得患失,如果你真的熱愛科學,就要堅持到底。

當一個人從籍籍無名到突然成功的傳奇經歷,被人們親切的稱之為"掃地僧",而張益唐就是這樣的一名"北大掃地憎"。最後極客數學幫分享一句話給各位同學們:人的一生會經歷無數的失敗和挫折,這個時候的我們,請一定要學會淡定,記住:失敗,只是一個新的起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