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口粉絲其實是招遠造,但通過龍口港輸出,也有三百多年曆史了

粉絲這個詞兒這幾年很熱啊,特別是在互聯網+時代到來以後,娛樂圈、體育圈、文化圈只要是名人,火了,紅了,他就有海量的粉絲。不過呢,本文說的不是網絡語言粉絲,而是真正的做菜用的粉絲,重要的食材之一啊。

龍口粉絲其實是招遠造,但通過龍口港輸出,也有三百多年曆史了

龍口粉絲其實是招遠造,但通過龍口港輸出,也有三百多年曆史了

龍口粉絲其實是招遠造,但通過龍口港輸出,也有三百多年曆史了

三種典型的袋裝“龍口粉絲”

就如今全國而言,最出名的粉絲,當然是龍口粉絲了。外商對龍口粉絲評價為:“天下銀絲都嚐遍,唯有龍口第一家”。

這個龍口粉絲可以算是煙臺市的著名土特產品之一了。但是呢,這個“龍口粉絲”並不原產於龍口,而是招遠、龍口、萊州、蓬萊、棲霞等縣市都有,其中招遠產量最多,一度佔了70%以上了,於是招遠縣也曾經有“銀絲之鄉”的稱呼。但是呢,這些粉絲要出名,甚至向國外出口,就要有個港口,有個集散地啊,在清朝以及近代民國時期的時候,長期通過龍口港遠銷海內外,於是,招遠沒得到命名,反而用龍口來命名了——然後,作為煙臺乃至我山東省的著名土特產品,這龍口粉絲已經有了300年以上的歷史了。

龍口粉絲其實是招遠造,但通過龍口港輸出,也有三百多年曆史了

龍口、招遠挨在一起,粉絲其實大部分是招遠造,但通過龍口港銷售出去。

早在明末清初的時候,招遠縣就開始製造粉絲了。到了清朝咸豐10年(1860年),大批優質粉絲開始有龍口港遠銷海內外,於是就有了“龍口粉絲”的名字了。製作粉絲用的原料,一開始還是地瓜。到了清朝道光年間,就以綠豆為主了。在20世紀30年代,招遠縣有生產粉絲的1000多戶,年產量9000餘噸,都是土法手工生產。

據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的《中國實業志》記載:“粉絲業為魯省之特產……招遠所產,尤為著稱”,還有“該縣農家60%均與粉業有關,每年輸往上海、寧波、廈門、九龍、香港、新加坡等地,佔龍口出口總額的70%,營業之盛,可見一斑。”

那個時候的粉絲生產都是手工製作,而且講究時令,每年的春季清明到夏季夏至和秋季白露到冬季小雪,是製作粉絲的最佳季節。在這兩個季節,進入招遠境內,不論村內村外、銀絲縷縷、迎風飄舞,在日光的照射下發出晶瑩的光彩。

在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粉絲業受到了日寇和國民黨反動派的摧殘,手工作坊基本停業。

解放後,粉絲生產逐漸得到了恢復和發展。並且在六七十年代的時候,引進了機械動力,改變了靠手工的情況。而且粉絲的生產也突破了季節的限制,一年四季都可以生產了,產量就大大提高了啊。

在1979年改革開放以後,粉絲的生產規模日益擴大,而且粉絲生產的下腳料也得到了綜合利用,仿製了資源的浪費。龍口粉絲已經暢銷全國,以及世界80多個國家和地區,被譽為“粉絲之王”啊。

龍口粉絲其實是招遠造,但通過龍口港輸出,也有三百多年曆史了

龍口粉絲其實是招遠造,但通過龍口港輸出,也有三百多年曆史了

龍口粉絲其實是招遠造,但通過龍口港輸出,也有三百多年曆史了

粉絲製作的菜餚一組。

網絡上自媒體的“粉絲”,娛樂體育明星還有文化名人的“粉絲”,是招攬人氣的……現實中的粉絲,是一種好的食材,能做出好菜來。龍口粉絲品質優良,享有盛譽,在國外被叫做“玻璃麵條”、“龍鬚”、“春雨”,而且在烹飪中涼拌、熱炒、油炸都可以啊。能做出涼拌粉絲、銀絲串珠、粉絲菊花蛋、龍鬚扣肉、三色涼糕、秋菊傲霜等幾十種好菜來。


生產龍口粉絲的食品工廠已經很多了,但最好而且最出名的還是“龍大”集團生產的——有一句著名的廣告詞“龍口粉絲,龍大造”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