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保險怎樣“如實告知”?一篇文章告訴你,超詳細的!

買保險怎樣“如實告知”?一篇文章告訴你,超詳細的!

網上傳一句馬雲說的話,“今天讓你買保險,不是因為你有錢,而是因為你有資格!”馬雲說沒說,貓妹沒親耳聽見,但理兒是這個理兒。成名要趁早,買保險要趁早,為啥?因為不早點買恐怕你就沒資格買了,比如,針對個人健康情況的“如實告知”你通不過。

01

“如實告知”是個什麼鬼?

買過壽險、健康險(重疾險、醫療險)的人,大概都見過這個。

買保險怎樣“如實告知”?一篇文章告訴你,超詳細的!

不管是通過線下代理人買保險,還是在網上投保,保險公司會要求投保人填寫這份問卷。這其實是投保壽險以及健康險(重疾險、醫療險)中非常重要的環節——“如實告知”。

“如實告知”的目的是使保險公司能正確瞭解被保險人的健康狀況,由此來判斷是否把保險賣給這個人,或者要不要對他實行點“差別待遇”。

不“如實告知”行不行?貓妹也學術一把,“如實告知”是投保人的義務,其法理依據在於保險合同是最大誠信合同,投保人遠比保險公司更加了解保險標的(就是被保險人)的情況,所以履行告知義務是投保人的法定義務。

02

告知!告知!到底怎麼告知啊?

既然是義務,那就得遵守。但是,怎麼告知才算“如實告知”?得告知到什麼程度呢?

保險法第十六條:

訂立保險合同,保險人就保險標的或者被保險人的有關情況提出詢問的,投保人應當如實告知。

投保人故意或者因重大過失未履行前款規定的如實告知義務,足以影響保險人決定是否同意承保或者提高保險費率的,保險人有權解除合同。

前款規定的合同解除權,自保險人知道有解除事由之日起,超過三十日不行使而消滅。自合同成立之日起超過二年的,保險人不得解除合同;發生保險事故的,保險人應當承擔賠償或者給付保險金的責任。

翻譯一下,最關鍵的一點:只有那些足以影響保險公司是否承保或者提高保險費率的,需要進行如實告知。

▌有些告知沒必要

不瞞各位,貓妹N年前第一次買保險,把“如實告知”部分看了N遍,回家把病歷本、體檢報告拿出來仔細研究了半天,最後,我告訴代理人,我在某次體檢報告出現過“轉氨酶輕度升高”,然後半個月後複查一切正常(後來再檢查也沒再出現過異常)。等貓妹拿到保單時,發現代理人並沒有把這段“黑歷史”給填上,貓妹灰常生氣,逼著代理人把保單給我退保,把這些信息填進去又重新投保了一遍。現在想來,真是過了,這不是給代理人、給核保人員添亂嘛。

估計當年還沒有“賤人就是矯情”這句臺詞,否則……N年過去,貓妹給大家講這段歷史,就是想跟大家說,如實告知也要有個度。

人不是精密儀器,吃五穀雜糧,基本都有個頭疼腦熱,成年後公司還會安排定期體檢,也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小異常。如果在投保時,把過去的醫療記錄都列出來,比如上個月的結膜炎、幾個月前的感冒發燒、幾年前的胳膊脫臼、十年前的拉肚子……如果真的費盡心思仔細回憶,相信很多人能列出來很多條的。這些治好了就沒有任何後遺症的,也不會再復發的,不足以影響保險公司的承保結論的,可以不告知。

▌有些告知必須做

但是,有些疾病,一旦保險公司在健康問卷中明確提到了,就必須如實回答。

舉幾個例子,先天性的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甲狀腺問題,乳腺結節……甚至還有保險公司會問身高體重估算BMI值。

最簡單的如實告知原則,只有兩句話:

只要是健康告知問卷詢問到的內容,都應該如實回答。

保險公司沒有詢問,就算我們知道某個指標存在異常,也無需告知。

理由很簡單,保險公司用問卷提問,你只需要針對提問回答即可。

保險公司的健康問卷的設計是個性化的,不是完全一致的,不同的產品精算師使用的風險定價模型不同,也決定了保險公司關注的疾病風險不會完全一致。舉個簡單的栗子,A保險公司只問詢是否患有“嚴重肝臟疾病(乙肝大三陽,轉氨酶高於正常值2倍以上,丙肝,酒精性肝炎,肝硬化,肝功能衰竭)不能投保,但是B保險公司卻會問詢是否患有“肝炎”。所以要仔細看好。

03

有問題,告知了,會怎樣?

一張都是“否”的健康問卷,代表你可以光榮地進入後續投保的環節。但一旦某項告知出現了“是”會發生什麼事兒呢?

如果是網銷的重疾險、壽險,一旦出現“是”,就意味著這個產品不能購買了(除非是保險公司能引入智能核保,或者開通了線上人工核保)。因為網銷保險的各種費用很低,所以產品費率普遍低於線下渠道的保險,因此,在控制風險上也較為嚴格。

如果是線下渠道,帶病投保要看實際的病症情況。一般會有以下 5 種結果:

正常投保

告知的事項對投保的影響不大,保險公司會給出正常投保的結論。

加費承保

已有病史增加了以後罹患重疾的風險,需要用比普通人高的費率進行承保。之後出險可以正常理賠。

除外責任

某一部位或器官罹患重疾的風險很大,不過其他的臟器還好,這時通常給出除外承保的結果。也就是說除外的器官或部分發生重疾,保險公司不承擔賠償責任,其他部位的疾病出險是可以正常獲得理賠的。

延期受理

目前健康狀況不明,需要一定時間觀察,待明確診斷後才能決定是否承保。

拒保

保險公司在核實了提交的資料後發現風險超過了公司的承受範圍,這時就會拒保。

► 第一種是最理想的結果。

► 第二種、第三種是一個警鐘,現在還能“有條件”承保,但過兩年年紀變大就可能變成拒保了。

► 第四種,還有機會,如果危險因素消失,保險公司是可能正常承保的,比如貓妹遇到一個孩子出生後心髒內卵圓孔未閉合,核保建議是等閉合後拿著檢查結果就能正常投保了。

► 第五種,最壞的情況,連買保險的機會都沒有了。

如果是在網上投保,現在很多產品都可以線上人工核保或者是智能核保了,智能核保非常方便,瞬間就出結果,還不會留下痕跡。

再說一次,貓友們,趁年輕、身體狀況還比較好,要珍惜投保資格,尤其是性價比特別高的網銷保險產品的投保資格!

最後關於在某些平臺上的產品健康告知比其他渠道寬鬆的問題,還想多說幾句。因為有一些貓友,存在一些健康問題,買百萬醫療或者是重疾險買不了,但是在那兒卻能買。跑來問貓妹,能不能買啊。

劣幣驅逐良幣的事兒太多了。如果保險公司在設計產品時是按照正常的人群分佈模式設計的,這樣的人越多,賠付率就可能會超出保險公司預期。結果如何,可想而知。

如果你身體很健康,或者通過智能核保、線上人工核保就能買某個產品,貓妹真心覺得沒必要去跟這樣的產品,尤其是重疾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