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美創始人張文中洗脫罪名 14億元接盤樂天瑪特顯雄心

轉型新零售、收編樂天瑪特華北地區門店,終獲“無罪”判決的張文中正在努力帶領物美“追回失去的時間”。

物美創始人張文中洗脫罪名 14億元接盤樂天瑪特顯雄心

(物美創始人張文中)

物美創始人張文中在多年的牢獄生活結束後迎來了“姍姍來遲”的正義。據最高人民法院官方網站的消息,5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對原審被告人張文中詐騙、單位行賄、挪用資金再審一案進行公開宣判,撤銷原審判決,改判張文中無罪。

在此之前,張文中已經出獄並回歸物美,並且從2018年起開始高密度地公開亮相。今年1月,他首度以新零售平臺多點董事長的身份從幕後走向臺前,宣佈“多點Dmall”為物美全渠道轉型新零售的主要途徑。隨後,物美又宣佈將韓國超市樂天瑪特華北區域的21家門店打包買入。這一系列舉動表明,張文中正在努力帶領物美“追回失去的時間”。

現年66歲的張文中曾在斯坦福大學攻讀博士後,並曾擔任“中國宏觀經濟決策支持系統研究”課題組組長,學者辦企業的經歷更為張文中蒙上一層傳奇色彩。

在收購樂天瑪特之前,物美曾一直是零售業中的主要併購玩家,這家創立於1994年的企業最早發跡於對北京地區多家賣場、菜市場的整合,由於擅長通過併購、託管的擴張方式,物美在2003年成為首家在香港上市的內地民營零售企業。一直到2006年,物美在同業併購上幾乎無人能敵,整合了全國20多家企業近400個網點,收購了包括美廉美、新華百貨等著名標的,門店覆蓋華北、華東,成為國內最大的零售企業之一。

然而,一切在2006年戛然而止,張文中在接到中紀委協助調查的通知後辭去董事長職務,2008年10月,張文中被河北衡水市中級人民法院以涉嫌單位行賄、挪用資金、個人詐騙起訴,一審判處有期徒刑18年,後由河北省高級人民法院改判為12年。

2016年10月,張文中向最高人民法院提出申訴。最高人民法院於2017年12月27日作出再審決定,並於2018年2月12日公開開庭審理了本案。在5月31日的宣判決定中,最高法院認為原判決“認定事實和適用法律錯誤,應當依法予以糾正。”此外,本案後續的國家賠償、已執行罰金及追繳財產的返還等工作也將依法啟動。

隨著張文中的離去,第二年物美便在對江蘇時代零售的收購爭奪中失利,錯失一舉完成華東佈局的機遇。而當年擊敗物美贏得併購的,正是樂天瑪特。

接盤樂天瑪特

風水輪流轉。當年風光無限的樂天瑪特用11年時間在中國建立起112家超市門店,而龐大零售版圖的清零,卻僅在一個月間。

5月11日晚間,A股上市公司利群股份發佈公告稱,公司擬以16.65億元的價格全資收購樂天瑪特在江蘇、安徽、浙江等五省市的72家門店,其中包括15處自有房產。而就在不到一個月前,樂天瑪特剛剛將華北區域的21家門店打包出售給物美。

至此,樂天瑪特在中國的核心業務已大部出清,僅剩下吉林、遼寧、四川、重慶等地的十餘家店面。樂天瑪特在中國市場早已無心戀戰,繼續尋找買家無疑是這些店面眼前唯一的處置方式。

韓資背景的樂天瑪特,背靠韓國第五大財團樂天,此前曾公開宣稱要成為“亞洲零售之最”。然而,由於自身經營的問題,外加從2017年初開始逐漸發酵的“薩德”事件,最終導致樂天瑪特在中國的業務陷入泥淖。從去年9月開始,樂天瑪特就一直在大範圍地尋找接盤者,也相繼與北京華聯、卜蜂蓮花的母公司泰國正大集團等多家零售集團傳出緋聞,但最終的兩大“接盤俠”直到半年後才浮出水面。

儘管樂天瑪特的店面分佈在全國各地,但最後“瓜分”這家跨國零售公司的買家都屬於割據一方的區域性企業。在收購樂天瑪特之前,利群旗下僅擁有41家零售門店和44家便利店,且幾乎全部集中於山東地區。另一個收購方物美,業務重心則集中在以北京為中心的華北。

盧泰徹認為,樂天對交易的主要訴求是及時止損,因此物美接盤樂天瑪特店面的花費“十分划算”,收購方一舉完成了需要很多年才能實現的門店擴張,是個雙贏的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入獄數年的物美創始人張文中今年1月從幕後走到臺前,僅三個月後就傳出了對樂天瑪特的併購,這被外界解讀為物美“重拾併購大旗”的標誌。但更理性的觀點則認為,物美選擇併購樂天瑪特華北店面以鞏固區域優勢,而非藉機進入其他地域,這反而顯示出物美已無意進行大賣場業態的全國擴張,未來將依託多點(Dmall)佈局新零售而進入全國市場。

而另一收購方利群,則希望借力此次收購,走出山東,進入一直覬覦的江蘇等地市場,這基本符合利群原本制定下的擴張計劃。

然而,由於樂天瑪特留下的門店多是已普遍不被看好的“大賣場”,且大部分店面已經停擺長達一年,人氣早已消散。要“喚醒”這些沉睡於各地的大賣場,難度可想而知。此外,在門店整合過程中,改造升級、供應鏈的整合和物流採購的重新搭建,以及管理人才、基層員工培養等各層面的問題都需要收購方一一解決。

無論是物美的“新零售”改造,還是利群對大量新增門店的整合,如何消化這突然併入的大量店面,將成為物美和利群最大的挑戰。

“大賣場”業態輝煌不再

鼎盛時期,樂天瑪特在全球擁有零售店面291家,中國區店面佔比四成,貢獻了樂天瑪特近七成的收入。

然而,去年3月薩德事件爆發後不久,樂天瑪特的112家店面中有87家陸續歇業,公司運營已經只能依靠總部的輸血勉強維持。2017年3月,樂天集團向中國市場注資約合人民幣21.6億元,同年8月,樂天再次向中國區“輸血”約19億元人民幣。

樂天瑪特的隱憂早在薩德事件爆發前就已出現了。這家韓國零售企業2007年開始在中國大舉擴張,當年以12.8億元併購北京萬客隆獲得8家門店,隨後在2009年以超過60億元的價格併購江蘇時代零售,獲得華東地區65家門店。

隨後,樂天瑪特制定出以北京、天津、遼寧、山東為先期重點擴展地域,逐步開拓中國市場的規劃,並高調宣佈要在2018年將門店數量增至300家。

然而,正是在對開店數量的盲目追求中,樂天瑪特往往不惜接受更高的店租和建店成本,以其自建的首家門店山東青島店為例,其單店投資高達3.2億元,比正常情況超出三分之一以上。此外,樂天瑪特在很多城市都是單店運營,更加增加了供應鏈成本,難以形成規模優勢。由於主要高管團隊大多由韓方派駐,樂天瑪特的運營成本也居高不下。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2017年全國商品零售總額為32.7萬億元,仍保持了10.2%的同比增幅。但與此同時,零售的業態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據商務部的統計,2017年傳統超市銷售額增幅3.8%,大幅低於行業增幅,在2017年之前,傳統超市已經歷了一輪負增長。

“大賣場模式已經走向沒落,物美、永輝都在轉型。”賴陽介紹說,在這樣的市場背景下,樂天瑪特並沒有足夠的反應時間和反應能力,隨著2017年初薩德事件的刺激以及樂天高層的內鬥,樂天瑪特的最後防線崩潰。

然而,隨著所有權的逐步移交,樂天瑪特所面臨的“大賣場”困境,也將傳遞給收購方。

新零售上馬

隨著交易的逐步落地,收購方物美、利群已經對門店的改造“磨刀霍霍”。

另一收購方物美雖然拒絕透露對樂天瑪特21家店面的整合進展,但從其官網可以看到,5月8日,物美已經在官網發佈了一份改造工程的招標預告。

由於沒有公開資料可查,物美現在具體的門店數量很難確認。但從其2016年退市之前的最後一份財報可以看到,截至2014年底,物美經營管理的門店總數已經達到565家,自營474家,加盟和託管91家。從業態上看,大型超市約168家,165家為直營;便利店數量397家,309家為直營。

由於大賣場模式的衰落,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物美依靠傳統門店業態佈局全國的機遇已經失去,而新的佈局方式正是新零售。

雖然物美拒絕透露任何關於與樂天瑪特交易的信息,但外界普遍認為,在大賣場持續衰落的大背景下,物美必然會逐步將樂天瑪特門店納入“多點”系統,進行“新零售”的改造。

通過納入多點平臺,物美超市商品可在多點平臺上下單,並承諾兩小時內送達。由於延伸了門店服務半徑,物美開始著手對大賣場的“鬆綁”改造,已完成改造的“聯想橋”店,店內SKU數量下降約20%,工作人員數量下降30%,營業面積縮減近50%,騰出的面積開發餐飲等多元化業務,並增加生鮮佔比。

而這種模式,將成為物美大賣場未來改造的基本範式。此外,物美在全國的擴張,則主要由多點平臺來完成。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目前多點已經和中百、新百、步步高、人人樂、百佳華等十多家國內領先的零售企業達成合作,2017年實現平臺商品交易額達到103億元,註冊會員人數超過4000萬,MAU(月度活躍用戶)近600萬。

“整合”仍是難題

即便如此,要針對規模較大的現有大賣場進行“新零售”改造,物美目前才剛剛起步。而無論物美還是利群,消化和吸收新增的賣場都是個不小的挑戰。

通過併購,利群獲得樂天瑪特留下的72家門店,合計118.7萬平方米的營業面積,平均每個門店的營業面積都在1.6萬平方米以上,門店形態以普遍被唱衰的“大賣場”為主。

利群通過收購獲得的超市門店數量,甚至超過自有門店。利群財報顯示,收購前旗下共有41家大型超市和44家便利店,從分佈上看,只有一家大型超市建在江蘇連雲港,其餘門店全部位於山東。

而在收購所得的72家門店中,54家位於江蘇,8家位於安徽,此外山東和浙江各有4家,剩餘2家在上海。這通過這一輪收購,利群得以在華東市場佔據一席之地,並計劃藉此展開全國性的佈局。

正是由於對業務的看好,利群主動找到樂天,據透露,利群在今年2月才開始與樂天接觸,而到了5月,收購事宜就已經基本敲定。

在外界看來,利群以16.65億元的價格拿下樂天瑪特72家門店十分划算,相較而言,樂天瑪特當年買下江蘇時代零售的花費高達近60億元。隨著利群的收購,這批曾屬於時代零售的資產也將轉入利群名下。

但如何“消化和吸收”這些門店,將是個不小的難題。利群現在計劃爭取在2019年春節前基本完成全部72家門店的重新開業。

“要完成重新開業,最主要是對收購所得門店的改造升級。” 對此,上海尚益諮詢總經理胡春才認為,在所有的整合項目中,開店營業相對容易,但背後更大的困難在於對新增店面供應鏈的搭建。

相比一直經營超市業態的物美而言,利群的業務更多在於百貨,旗下購物廣場、家電賣場優勢更為明顯。此外,從其財報可以看出,旗下目前有12家物流公司和3座大型倉儲中心,自有物流體系也難以覆蓋新增的72家門店。

此外,按照利群的計劃,將在重新開業門店中實現80%的經銷模式佔比,這將對利群的供應鏈體系和物流體系帶來更大的考驗。

對此,胡春才認為,以華潤收購樂購、家樂福在華收購保龍倉,以及沃爾瑪收購好又多等案例來看,零售企業的整合週期都很漫長。以利群現有的體量,真正完成對72家門店的消化和吸收至少需要兩三年的時間。

無論是物美的“新零售”改造,還是利群對72家門店的整合,都將持續漫長週期。在“大賣場”衰退的憂慮之中,物美、利群能否順利完成對收購項目的整合,將是持續的考驗。

(本文部分內容首刊於2018年5月28日出版的《財經》雜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