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名”鬧劇暴露出誰的不自信

最近的臺當局分身乏術,一邊在島外想著給自己和華僑“改名”,一邊在島內想盡一切辦法阻攔民眾前往大陸,又逢一個月之內前後兩個國家與其斷絕所謂“外交關係”,而蔡英文卻稱這是大陸不自信的表現,聽起來覺得好笑之餘,也不禁讓人很想反問一句:搞出這麼多“改名”的鬧劇,究竟是誰不自信,難道不是很明顯的嗎?

國臺辦發言人安峰山對此指出,搞所謂的“奧運正名公投”,實際上只是為了滿足島內極少數極端“臺獨”分子的一己之私,損害的是廣大臺灣同胞的利益,犧牲的是臺灣體育健兒的競技機會,這樣做也必將遭到國際社會和兩岸同胞的共同反對,最終只會自食惡果。華僑就是華僑,臺當局操弄所謂的“改名”,實際上是在搞“去中國化”,他們走到了華僑的對立面,這種做法既改變不了華僑的中華民族屬性,也不會得到廣大華僑的認同。

眾所周知,多年來,在“奧運模式”下,臺灣的體育健兒能夠參加包括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內的國際體育賽事,展現了良好的競技水平和體育精神,而且摘金奪銀,不僅臺灣民眾驕傲,全體中國人也與有榮焉。至於維護包括來自臺灣地區的華僑在海外的正當權益,在危急關頭替他們遮風擋雨、排憂解難,則是祖國大陸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一貫的做法,長期以來亦得到了臺灣同胞的高度肯定和讚揚。

據瞭解,國際奧委會5月5日已致函中國臺北奧委會,要求其遵守國際奧委會有關臺灣地區參賽問題的決議和規定也就是“奧運模式”,並且明確表示,不會考慮批准對其現有名稱作任何改動。這與多米尼加與布基納法索在最近一個月內相繼與臺當局斷絕所謂“外交關係”,都是基於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堅持一箇中國原則。

的確如此,曾有島內媒體在討論“盧麗安現象”時稱“兩岸開始進入了一個制度和人才之爭的時代”,但其實,一個制度、一個政黨,究竟有沒有吸引力,關鍵不就在於它能不能讓百姓獲得實實在在的好處,並提供給百姓一個更美好更有希望的未來嗎?除此之外,空喊什麼“愛臺灣”,什麼“普世價值”,都是騙不過百姓眼睛的。

無論是在國際上“搞事情”,還是在島內“稱霸王”,臺當局暴露出來的,正是其因執政能力不足而擺脫不掉的“不自信”,想要靠著這些“小動作”切斷臺灣同胞的中華民族認同,切斷“兩岸一家親”的天然血脈,終將會是:白忙一場!(馬蕭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