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當年明月會說清兵的入侵,孫承宗是唯一一個能拯救明朝的人?

朱秀媚

當年明月嚴重誇大孫承宗,達到孫承宗水平的人很多。而且能拯救大明的要麼是能取得軍事上勝利,要麼是社會改革。

孫承宗在遼東訓教軍隊,恢復疆土,四年練兵11萬,收復關外四百里土地,而且還全面圍困後金,造成後金內部一度混亂。確實功勳卓著。但柳河之役證明孫老爺子在軍事上很難達到恢復水平,這是一個致命漏洞,他也是因為此才回家。第二次回家也是因為軍事上失敗。這確實是能力所致。



袁崇煥在遼東取得寧遠,寧錦兩次大捷,在事實上保住了遼東的土地,提高了明軍的士氣,造成了女真內部事實上的危機。到了督師時期,組建騎兵集團,五部十五營,步兵車兵強化訓教,大量裝備西洋大炮。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明軍的戰鬥力。己巳之變中,關寧軍在廣渠門,右安門,薊州城下,收復關內四城中證明已經具備與清軍野戰的能力。之後關寧被拆分為二,且缺乏統帥,但袁崇煥時候的編制,訓教保存了下來,關寧軍依然雄觀天下。袁崇煥屬於軍事上解決女真的人。ps:袁崇煥對明代軍事史的影響還遠遠不夠。



孫傳庭到了陝西的時候,形勢一片大壞,兩個月時間捉了高迎祥。後來實行清軍清屯,對西安三衛進行整頓,一年的十年,清理白銀近20萬兩,後來年年如此,士兵一萬多,戰鬥力強悍。一舉在事實上解決了困擾明朝200年的問題,雖然孫只是謙虛的說只是恢復祖宗的一部分。這是社會改革,能深層次解決大明的內部危機,訓教真正的強軍。這種軍隊和關寧募兵的不一樣,譁變度很低。孫傳庭是能通過社會改革拯救大明的人。ps:孫傳庭的社會改革很缺乏研究。



盧象升,洪承疇等也是一流人才,但比起前兩位就差很多了。

至於歷史命運,孫承宗出身帝師,深得皇帝信任,也為同僚服氣。而袁崇煥,孫傳庭科舉偏後的,驟登高位和清軍清屯。都很容易得罪同僚。這也是官僚體制的弊端吧。

(關寧精銳)

孫承宗的軍事能力當年明月誇大了。


一枚明粉

首先明並不是亡於清軍入侵的,孫承宗只是封疆大吏而已何談拯救明朝。

明朝所需要的是一次從上到下的大換血,但是任何封建王朝都逃脫不出“不改革等死亂改革找死”的怪圈。明末有東林黨爭,清末有守舊派與維新派之爭,其本質都是一樣的,是千百年來固化的舊有思想在作祟。如果想平緩的做到思想觀念轉變,首先得有一個明君支持而為他得活的夠長,因為少說也要半個世紀之久。專制統治下的弊病就是,改革很容久就被下個皇帝推翻而前功盡棄,如王安石、張居正。所以歷朝歷代的改革都只是將從前的貪汙/灰色收入納為國家正規稅收,這樣的確會在短時間內做到富國的成效,但是後患是無窮的,貪官汙吏們總有辦法繼續搞錢,這樣就越來越加大了人民的負擔,這就是有名的黃宗羲定律。

明末連年天災,四處流民揭竿而起,外還有滿清入侵,這樣的情況是不可能給明朝轉變的機會了。所以明亡是一個歷史的必然。

當年明月在《明事》這本書裡抒發了許多自己的個人感慨,的確孫承宗是個可惜的英雄,但歷史就是歷史,非一人之力所能改變的。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復哀後人也。


大嶽懟歷史

當年明月的成名作是《明朝那些事兒》,整體來說其實是一本以白話文翻譯《明史》為基礎的通俗作品,而《明史》的成書,其實底本是明朝遺民萬斯同等人的稿本,這一批修史遺民多數為東林黨,對於明朝前期和中期的歷史,他們的敘述,其實是有穩定的價值觀脈絡的,所以翻譯工作做起來好做,也不會有太多的矛盾。

但是到了明末歷史這一段,遺民們或者本人就是歷史的參與者,或者他們的師長是歷史的參與者,就開始有明顯的價值觀混亂和傾向。

而通俗歷史作品,往往是很難把複雜的歷史背景和利益關係梳理清楚的,那樣讀者看不懂,也很難進行“好”、“壞”判斷,這時候,就需要去擇其一端,說一些讀者好理解的事兒,而不是去展示歷史的本相。

現實問題是,孫承宗以天啟老師、大學士身份出任督師的時候,遼東、遼西已經敗壞不堪,幾百萬遼民落入敵手,數十萬大軍灰飛煙滅,他是守著山海關開始恢復遼地,形勢不可謂不惡劣。

經過他的整頓,復地數百里,練兵近20萬,由以遼西將門為核心建立了防禦體系,另調客兵填充,又建立車營、鐵騎營等,構成了看起來不錯的遼西防線。

但是這些,都是建立在巨大的財政支出的基礎上,明朝一年歲入800萬兩,在遼地消耗最多的時候扔進去500萬兩,後來通過加徵,搞到了1000萬兩,已經是民怨沸騰,但是哪怕裁撤客軍,每年也需要耗費300萬兩之多。

這個成本帶來了什麼呢?帶來的是養肥的遼西將門,明顯出現了軍閥化的傾向,這種傾向在袁崇煥以遼人守遼土的政策下愈演愈烈,在袁被殺後,祖大壽甚至帶兵一路奔逃,這在大明朝之前綱紀仍在的時代,簡直是不可思議的。

結果,孫承宗一封信招撫了祖大壽,祖大壽也終生不復入山海關一步,這群人,或許還沒有降清,但也很難說還是明臣了。

這是結果之一。

結果之二,明朝重金打造的遼西防線,實際上根本沒有抵禦後金大軍的能力,與其說是他們的堅城、火炮擋住了後金兵,不如說是從瀋陽到遼西漫長的補給線和徹底殘破的遼地擋住了後金兵的步伐。

因為無論是孫承宗的鐵騎營還是車營,還是祖家的家丁,在真正的大規模野戰中,對後金軍完全沒有勝利的能力,所謂守城,沒有援兵,最後就成了守死。

軍隊不能勝利,仍舊需要海量的銀子養著,也就不能裁軍,那麼明朝脆弱的財政,就只能長期的拆東牆補西牆,之所以那麼多西北邊軍加入農民起義軍,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當兵也得賣兒賣女才能避免餓死,那麼當流寇總還有一口飯吃吧?

說孫承宗能救明朝,他怎麼救?

這老爺子作為資深文官的能力不容置疑,比如協調關係,震懾下屬,甚至戰略謀劃,都不差,最牛的是他的個人氣節和天子的關係,尤其是天子的信任,讓他不至於重蹈熊廷弼的覆轍。

但是,資深文官也沒有具體練兵帶兵的能力,還是得依靠下面的人,事實上,下面的人在這個系統裡,多數養成了“油子”,目的也不是救國家危亡,而是撈錢。因為天啟二年的時候恐怕沒誰覺得大明會亡。

孫承宗如果說挽救明朝,唯一的機會就是編練一支精銳兵力,用銀子堆出來,能夠在野戰中打敗清朝的白甲兵,而不是撒胡椒麵似的建立一個鎮的架子。

這支精兵存在,則可以逐步擴充,甚至裁汰無用的遼兵,最終緩解朝廷的財政壓力,但是他恰恰是反其道行之。

所以,孫承宗不可能挽救明朝,他的路子就是錯的。


劉三解

沒有道理。拯救不了

明史對孫承宗的算是比較高得了。

不足者守有餘,度彼之才,恢復固未易言,令專任之,猶足以慎固封守。

其中孫承宗很大的成功就是反駁了王在晉的八里鋪。(PS:王在晉這個人渣)

王在晉想法

“山海之無足恃也”

“欲恃兵力而兵力不可恃,恃人心而人心不可恃,恃地險又不可恃。”

“山海一關不過防軍民之出入,稽商旅之往來,左為山,右為海,所以名山海,究竟則猶郡邑之城郭也。彼遼、沈、開、鐵、廣寧皆東方之重鎮,且望風瓦解,豈一關所能獨御哉!”

王在晉提出了八里鋪

被孫承宗反駁了,怪不得“崇煥薄在晉無遠略,不盡遵其令。”

孫承宗提出:“不知失遼左必不能守榆關(即山海關),失覺華,寧遠必不能守遼左”“夫無遼土何以護遼城?舍遼人誰與守遼土?無寧前何所置遼人?不修築何以有寧前?”

兵部更有直接點出寧遠重要性。

“山海安則神京安,寧前存則山海存,未有舍寧遠,前屯而可獨守關門者,無寧前則無中國通遼左之路,西北諸虜無受款市之路,我欲進取無出兵之路,登,津無夾攻無接應之路,賊捲土重來無哨探之路,賊結陣而返無追撅之路。”

因此,孫承宗的主張是準確的。以下是孫承宗功績

承宗在關四年,前後修復大城九、堡四十五,練兵十一萬,立車營十二、水營五、火營二、前鋒後勁營八,造甲冑、器械、弓矢、砲石、渠答、滷楯之具合數百萬,拓地四百里,開屯五千頃,歲入十五萬。

————————————————————————————

孫承宗一生的黑點

至是,禾嘉巡撫遼東,議復取廣寧、義州、右屯三城。承宗言廣寧道遠,當先據右屯,築城大淩河,以漸而進。兵部尚書梁廷棟主之,遂以七月興工,工甫竣,我大清兵大至,圍數週。承宗聞,馳赴錦州,遣吳襄、宋偉往救。禾嘉屢易師期,偉與襄又不相能,遂大敗於長山。至十月,城中糧盡援絕,守將祖大壽力屈出降,城覆被毀。廷臣追咎築城非策也,交章論禾嘉及承宗,承宗復連疏引疾。十一月得請,賜銀幣乘傳歸。言者追論其喪師辱國,奪官閒住,並奪寧遠世廕。


sss215074033

用事實說話,孫承宗能力和人品都不如袁崇煥。帝師孫承宗是袁崇煥上級領導,袁崇煥提出守寧遠的主張,孫能支持,說明他是有眼光的。他最大的功勞是支持袁崇煥的主張,信任袁,放手讓袁做事。是個識大局、有水平又明哲保身的學者。

“要詆譭崇禎,無需謾罵,無需汙衊,只需要誇獎一個人——袁崇煥。

因為袁崇煥是被崇禎幹掉的,所以只要死命地捧袁崇煥,把他說成千古偉人,而如此偉人,竟然被崇禎幹掉了,所謂自毀長城,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把崇禎與歷史上宋高宗(殺岳飛)之流歸為同類。”

——————能說出如此膚淺幼稚的言論,其人內心是多麼的不堪,非此即彼的簡單頭腦,一年級小學生都不如。如此史觀不正之人,居然大行其道,純屬誤人子弟。


讀書聲風雨聲

當年明月的只是娛樂小說,看看樂樂就好了,別較真!實事求是分析,孫承宗實際不懂軍事,文官出身。只是資格老,教天啟讀書,能逗樂天啟。他的城堡戰術,根本是不切實際地為明朝挖坑。把城堡修到敵人門口把敵人圍住而獲勝,這個傻帽邏輯有點戰術素養的人都知道行不通。舉個例子,法國馬其諾防線很牛,但法國也頂多是想躲在後面防禦而已。如果有傻帽說,要把馬其諾防線修到柏林,打敗希特勒。我想法國人自己都會笑的肚子疼。明軍本身野戰就不行,你建個城堡,還未修好,城管就來拆違章建築了。儘管建好了,你也不敢出城野戰。人家不用出動挖土機。就是把你斷水斷電,圍困起來就死翹翹。你要來救援就更慘,還可以圍點打援,把你有生力量都吃了。後來實踐也證明,滿清要搞拆遷,清理釘子戶是很容易。大淩河,松錦之戰都是典型。而且滿清要入關,根本不用走關寧線。五次入關都是繞道蒙古,關寧線和馬其諾一樣廢柴。最諷刺是,孫承宗本身也是在一次滿清繞道入關打劫時被殺了。那時,估計他自己都懷疑人生,你們這些蠻夷,真不按套路出牌。幹嘛不走我精心規劃的關寧防線?


純屬路過123456

封建王朝的滅亡其實很多都是從新帝登基開始註定的,如果帝王沒有足夠數量的子嗣以優勝劣汰的規則來競爭皇位,那這個王朝就越來越弱,如果皇位交接沒有很平滑,內戚宦官干政將無可避免。明朝其實從嘉靖(明世宗朱厚熜)這裡就敲響喪鐘了,他是前任皇帝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朱厚照牛逼閃閃,可惜太貪玩,沒有子嗣,31歲就把自己玩掛了。可以發現,這哥們以後的每位新帝都像是大臣臨時找的,沒經過像清朝那樣的皇帝上崗系統來專業培養,宦官大臣們私底下搞來搞去。這裡不得不說明朝的後宮系統,管理太不專業了,無論皇帝怎樣辛勤播種,總是收成太差,龍脈就這樣一點一點被毀了。誰TM要是穿越回明朝,一定要記住這個教訓,那就是女人千萬得管好。


快樂維她命

說孫承宗不懂軍事,不好評價。但是說袁崇煥懂軍事,這他麼從何說起呢……袁四十幾歲才中進士,前三十幾年都在八股的海洋裡飄蕩,他又不是生而知之的天才,也沒經歷過軍旅生涯,連時人時評都說袁好為大言,意思是喜歡吹牛逼。明朝覆滅是政治制度社會結構出了問題,別說孫承宗袁崇煥了,朱元璋從地下爬出來一樣會完蛋。

另外,關寧鐵騎跟袁崇煥有個鳥關係,那是明朝將門碩果僅存的一條根,比九邊的歷史還要淵長,只不過明晚期徹底腐化,沒戰鬥力而已……


張煒52

你們都忽略了人心的重要心,魏忠賢滅掉東林黨後,明朝就註定滅亡了。因為魏忠賢徹底摧毀了文人集團一直以來精神信念,以前就算也有奸臣閹黨,但始終有知名的和不知名的文官文人堅持原則,維持著對明朝的忠心,民間也始終有正義的聲音。魏忠賢之後,朝堂無忠臣,民間無順民,所有人都對明朝失去了信心,如果魏忠賢死後20年天下太平,那麼在崇禎這樣皇帝的治理下,人心是可以慢慢恢復的,可是內有闖賊外有女真,失去的人心和骨氣不是簡簡單單殺了魏忠賢就能挽回,一個孫承宗改變不了朝廷 ,時間可以拯救明朝,可惜只有努爾哈赤,李自成不會給崇禎時間的。


青春期中年人

這種說法過於誇大了個人的力量,不符合唯物論。先說明下,孫承宗確實是個比較有眼界的人物,政治、軍事方面確有自己的一些見解,但是這些不足以就說他是唯一能救明朝的人。明朝末年出現的問題很多,主要是經濟基礎破壞嚴重,社會矛盾複雜,加上天災不斷,主要是社會制度出現了大問題!救明朝,就需要大手術,要麼是至上而下的全面改革,要麼是自下而上的革命鬥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