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鐵賣理財,你敢買嗎?

今年5月20日,北京第十九屆國際科技產業博覽會上,有一個高科技項目引起很多人的關注,名字叫巴鐵,號稱是“全面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全球首輛空中巴士”,是“交通擁堵的終結者”。博覽會上亮相之後,吸引了許多主流媒體的報道,一篇歡呼“中國製造”之聲,還有很多人的朋友圈也被巴鐵瘋狂刷屏,覺得很有創意,“腦洞大開”,也許未來,我們的交通擁堵會隨著這個新型交通工具的出現,而發生極大地改觀。然而,在今年8月2日第一輛試驗巴鐵的試運行之後,劇情來了個大反轉,一個高科技的創新故事瞬間被質疑為一個融資騙局,怎麼回事呢?

巴鐵試驗

先跟大家說下這個巴鐵是個什麼東西,它是一種橫跨兩條街道,行駛在汽車頭頂上的大型“立體巴士”,車身分為四節,每節長12米,是一個公交巨無霸,通過電力驅動、鋪設軌道來運行,號稱可以搭載1200名乘客,減少交通主幹道35%以上的擁堵問題,網上流傳不少這種“巴鐵”概念圖,看著很先進;巴鐵火起來是在5月20日的世博會上亮相之後,但當時還只是個模型,直到8月2日,在河北省秦皇島市北戴河區戴河鎮下面的一個村,一個真實的“巴鐵”出現了,是個龐然大物,看著非常高大,這是巴鐵項目的合作方和秦皇島市政府之間展開的一個合作,是巴鐵的一次實驗和試運行,本來大家以為這次巴鐵首秀會出現令人驚喜的成果,結果試驗結果讓大家大失所望:首先,雖然看起來很大,但仍然只是個生搭出來的模型車,而且很多基本的設備都沒有配全;其次,本來是說試運行2公里,結果縮短到只有300米,而且速度極慢,既沒有拐彎、也沒有紅綠燈,也沒有十字路口,運行效果極差,路況與複雜的城市交通相去甚遠,看不到任何未來能應用的可行性,所有人說,這個“模型車”的水平,根本就是遊樂場的水平,還有的說,這哪是要解決交通擁堵的,分明是來添堵的。隨後,關於巴鐵的技術可行性各種質疑就展開了。

首當其中的是這巴鐵的個發明人。

宋有洲

“巴鐵”的發明人是一個叫宋有洲的設計師,今年已經58歲,不是什麼科班出身,當過兵,做過礦工、木工,後來還做過菸酒批發生意等,儘管如此,宋有洲平時喜歡搞一些小發明,比如在1999年,宋有洲被授予平生第一項專利--禮賓花,就是一種以壓縮氣體為動力噴射出精美彩紙的慶典用品,目前為止他已經有了幾十項發明專利,說明這個人還是有些能耐的,不過這次“巴鐵”的專利有很多項,有幾項專利通過了,還有不少處於審核狀態。

大家對宋有洲的爭議就在於他的“民科”身份,也就是大家經常聽到民間科學家。而且,宋有洲只有小學文化學歷,這一點也被很多媒體拿這個說事,周知覺得挺無聊,學歷本身並不能說明什麼問題。

那麼,宋有洲怎麼就從發明禮賓花一下轉變到做巴鐵這樣的高科技項目呢?其實,早在2010年,宋有洲就開始弄這個項目了,只不過那時候不叫巴鐵,叫“立體快巴”,宋有洲自己說“我是在為自行車和汽車設計新型停車位時,產生了這個想法,我注意到了交通擁堵問題,就想是否能讓公交也在空中行駛。”所以,後來宋永洲和人合夥開了一個公司,專門來運作立體快巴項目,到2010年,宋有洲拿著“立體快巴”模型和視頻參加了第13屆北京國際科技產業博覽會,沒想到被《紐約時報》給報道了,登上的封面,還被《時代》週刊列入2010年50大“最佳發明”榜單。引起國內關注,宋有洲嗅到了商機,就想把立體快巴快速推向市場,自稱要“尋找新大陸”,到處找投資人,但找了幾年沒一個成的,大家都覺得幾乎沒有可行性,漸漸的,立體快巴也就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但沒想到,5月20日,北京第十九屆國際科技產業博覽會上,宋永洲又帶著他的立體快巴模型來了,只不過這次不叫立體快巴,改成了“巴鐵”,概念更新穎,模型做的也更精緻,而且,宋有洲的身份也變了,變成了“巴鐵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總工程師,“巴鐵”就是該公司旗下自主研發的產品。一時間,宋永洲很是風光,當時還做客人民網演播室訪談,說巴鐵批量生產以後,它的拉動性特別強,可以帶動消化鋼材、電解鋁、玻璃、水泥等產能過剩企業。比如,每投1億元軌道交通,可以解決8000人就業,可以拉動2.6億GDP。

宋永洲為什麼能如此風光的回來呢?因為在他遇到一位金主,也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主角,此人叫白丹青,正是“巴鐵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董事長,當時和宋永洲一起出席的博覽會。白丹青是河北的一個企業家,靠著房地產起家,是華贏集團的董事長,旗下投資入股了40多家公司,2015年11月從宋有洲手中買斷了巴鐵的專利,1月後就成立“巴鐵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註冊資金1億,自己出資9000萬任董事長。只不過呢,對外不是這麼宣稱的,而是說宋有洲旗下的民營技術研發企業與華贏集團簽訂戰略性合作協議,巴鐵項目由此告別宋有洲單打獨鬥的模式,攜手強大的華贏集團,當時還發了很多的軟文廣告。

從此以後,白丹青就以“巴鐵之父”的身份自居,到處推介巴鐵項目,5月20日亮相北京博覽會,以及此次在北戴河“巴鐵”試驗,都是白丹青花錢出力弄的。本來這是一個高科技和資本完美結合的故事,不成想事發後由於質疑不斷,“引火上身”,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聽到這,有人說,那麼多投資人不看好宋永洲的巴鐵,為什麼這個白丹青就敢這麼往裡投錢呢?白丹青有自己的算盤。

“巴鐵”基金

什麼算盤呢?融資。在巴鐵還處在試驗階段的情況下,白丹青圍繞著巴鐵項目的融資已經提前展開。有一個“北京巴鐵項目基金”,簡稱“巴鐵基金”,從2016年5月就開始對外募集。這是一個私募基金,基金規模5000萬至1億,認購100萬起,預期年化年化12%,按季返息,資金用途說是用於巴鐵公司100多人的開支和前期車輛製造、道路建設等費用,還款來源是未來線路運營的收入、以及站臺廣告等,目前這隻基金已經募集了兩期,第一期募集了2000多萬、第二期募集了4000多萬,第三期目前仍然在售。有統計表明,目前保守投資的已經有幾百人。

問題就出在這裡,圍繞著這隻基金的運作,背後有3個公司關係密切:負責募集基金的叫北京華贏凱來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簡稱華贏凱來,是一個理財公司,而華贏凱來就是華贏集團旗下的,白丹青同時是華贏凱來的股東兼法人代表;基金的管理方叫北京天爾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簡稱天爾基金,而天爾投資的監事白志剛,是白丹青的兄弟。再看這隻基金的獨立擔保方叫中國建設企業聯合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建聯”,它的實際控制人也是白丹青。也就是說,從3家公司基本都是一條繩上的螞蚱,有極大的自融嫌疑。而查詢這3家公司的工商工商登記住所,也是在同一棟樓。

自融的質疑一出來,華贏凱來也迅速意識到了危機,迅速採取了行動。華贏凱來公司官網本來介紹自己是依託互聯網金融平臺,與業內幾十家銀行、保險、證券、基金等金融機構合作,幫助客戶實現財富增值,在網站的“產品與服務”項下面,本來有一個“互聯網金融”的選項,但在8月7日,這個選項被剔除了,儘管如此,擋不住更多的真相被揭開。

比如華贏凱來,在2015年12月曾被“打非辦”點名重點監測,3月被工商系統列入經營異常名錄。再比如虛假建設。在“巴鐵基金三期”招募說明書中,寫的更具體,說巴鐵站臺傳媒廣告,每年創收6億元;客運運輸淨利潤每年30億元等,還說,30年內,將有30個二線城市的巴鐵項目鋪開,總計可創造約10多萬億元的收益,給人感覺,能賺這麼多錢,將來還愁還不上款嗎?但大家想想,一個還處在試驗階段的項目,就給出瞭如此明確的數字,這難道不值得懷疑嗎?而事實也證明上這就是畫大餅:

聽到這,有人可能就奇怪,這樣一個不靠譜的項目,怎麼就還能大張旗鼓的展開和公然募資呢?一個是這個項目重點找一些中老年人下手,而且這些中老年人又不少是老客戶,此前買公司的產品都是按時兌付,也比較信任;另外一個,這和華贏集團對外宣稱的模式也有很大關係。

“PPP”項目融資

什麼模式呢?叫“PPP”呢?就是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翻譯過來就是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聽到這經常看周知的朋友應該就知道其中的意味了,沒錯,就是政府的信用背書。而且,華贏凱來的業務員也都知道,現在P2P飽受爭議,很多人敬而遠之,所以跟投資者推介巴鐵項目的時候,都會特別強調一點,我們不是P2P那種搞個人借貸的,是和政府合作的,都是大工程,有政府兜底,你儘管放心投資。

那事實是不是這樣呢?首先,政府兜底這是偷換概念,無中生有,但和很多地方政府合作這是確有其事。我們前面說的河南周口巴鐵生產基地以及河北秦皇島巴鐵試驗,就是典型的例子,否則我們也不會看到這個項目能如此大張旗鼓的推進。

而且,不只巴鐵這一個項目,華贏凱來賣的其他產品,都是打著PPP項目之名。在其公司牆上,掛著六七份基建項目合同。這些合同中的甲方都是一些縣一級的地方政府,項目內容涉及棚戶區改造、園林景觀建設、路橋建設等等。而所有的合同的乙方都是同一家公司,就是前面提到的巴鐵項目的擔保方--中國建設企業聯合集團有限公司,“中建聯”,中建聯負責這些項目的建設和施工。不過,戲劇性的是,隨著這些實驗帶來的質疑,一些地方政府紛紛出來闢謠,比如秦皇島市發改委竟然稱該項目是按照旅遊項目審批的,而非交通項目,而且很多地方政府強調只是和華贏集團簽訂的框架協議,各項審批都還沒下來,比如河南周口的巴鐵生產基地,到現在相關土地、環評等各項手續也沒完全下來。

儘管如此,憑藉PPP項目,華贏凱來的發展速度可以說飛快,已經在全國佈局了數百家分公司,光北京的幾十家門店,每個月融資超過2億,足見這種政府背書給融資帶來的便利有多大。為什麼發展這麼快?一方面是白丹青看中了地方政府的政績衝動,比方當時搞巴鐵研發生產基地的時候,是華贏集團與河南周口港口物流產業集聚區簽署的合作協議,周口市長、副市長等領導都來到北京華贏集團總部參加了簽約儀式,回頭周口市政府官網就說這標誌著中國第一家巴鐵研發及生產基地將落戶周口。另一方面白丹青很善於搞公關,使一些伎倆利用政府的公信力。比如專門挑那種監管薄弱的二三線城市,然和和當地政府簽訂各種動輒上億,甚至數十億上百億的框架協議,但實際上,很多項目真正的耗資規模,遠遠沒有這麼多;再比如說自己在各地擁有多少多少地皮,有的高達數十萬畝,但實際根本沒有土地證,只是簽了“土地協議”,八字還沒一撇呢。但是有了這些協議,白丹青就開始對外大肆宣傳了,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很容易被矇蔽,白丹青的融資自然水到渠成。

聽到這,有人說,看來這白丹青不簡單,似乎手眼通天。其實,白丹青的運作版圖遠不止於此。

其他騙局

白丹青掌控的華贏集團規模很大,業務涉及9大板塊,曾在一年半的時間在全國開了72家分公司。而且,運作巴鐵的手法也不是頭一回了,以前就搞過一個,只不過失敗了。比如華贏集團旗下有一個叫世農科技的公司,曾經號稱自己發明一款“超級水稻”,比是袁隆平還厲害,厲害到什麼程度呢?號稱一公頃可達24000斤,一般水稻的平均產值是一公頃1萬五六千斤,而且這款水稻號稱蛋白質含量超過雞蛋,後來在黑龍江推廣種植超過了2萬畝,也是各種擔保,於是試種的農民早出晚歸,按時除草、施肥,結果種植出來的稻穀都是空殼、乾癟的,幾乎顆粒無收,農民損失慘重,最終多方交涉還無果。

再比如,白丹青自己身兼一個協會的會長,協會叫“中國建設企業聯合會”,自稱指導單位是國家財政部、住建部、發改委等,主要承攬偏遠地區政府的基礎建設工程,推介協會會員單位參與施工建設招標承建。但這個協會曾經入選民政部山寨協會名單,很多名頭都是安上去的。不過白丹青借這個協會,可圈了不少錢。怎麼圈錢呢?由於協會手頭有一些政府基建資源,可以向會員收取相應的諮詢服務費,到後來乾脆發展成幫助企業在政府項目中“走暗標”,說白了,想拿到項目就得交會員費,業內有過爆料,比如300萬會員費保證3年有活幹,500萬會員費保5年有活幹,800萬會員費保10年有活幹,這一點類似於我們之前講過的中城建,只不過中城建為的是保國企身份,白丹青是直接招黑標。

總結

從以上種種情況來看,白丹青稱得上一個資本運作的高手,而且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巴鐵只是正好撞到了槍口上。所以有人評論,巴鐵極有可能成為下一個“E租寶”。

那麼投資者從這個案例能吸取什麼教訓呢?首先一個,警惕一些高科技的項目融資。現在科技進步很快,給我們的生活確實帶來了很大的便利,不過也造成新的概念新的噱頭不斷,大家在投資之前,還是要多觀察,多斟酌。尤其是像巴鐵這樣涉及到大額資金的投資。

那麼,從哪幾個方面入手呢?周知認為有幾條基本的功課是大家要做的:首先核實股權關係,有沒有自融嫌疑;其次,看看以往有沒有負面報道;第三,還是那個核心,項目本身靠不靠譜。如果這些您都做不到或者沒有精力去做,那麼你唯一理性的做法就是諮詢專家,雖然專家現在名聲不好聽,時常被稱作“磚家”,但實事求是說,除非這個專家是騙子、偽專家,否則專家給的建議永遠比非專業人士更靠譜、更權威。比如說,堅持看周知,你就會對各種金融騙局的伎倆瞭如指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