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英語專業碩士怎麼學習英語的?

從小到大,我學得最明白的一科可以說就是英語了。雖絕非那種出生沒多久嘴裡就可以蹦句子的那種神童,也沒一個海歸媽媽或爸爸給我營造那種將英語作為母語的語言環境。這些年學習英語的箇中滋味,只有自己方才能體會得到。從初中講“colors”被別人聽成“哈喇子”,第一次演講比賽時張口結舌,到現在能夠與外國人交流的時候人家問我是不是ABC(America-Born Chinese,美國出生的中國人),過了英語專業八級成為非英語專業唯一得到“優秀”的人,所以說對於英語學習,還是有不少可以與大家來侃侃的。今天先來聊聊英語應試的一些比較抽象的方法,談一下我與大家所知道的那些學習方法的不同意見。

Part1 聽力篇1. 妙手偶得,插柳成蔭我是從初中開始學習英語的,基本上那時候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應試。因為考試不考聽力,所以也沒想過要提高英語聽力水平。我聽力水平的起飛,是從我打算訓練語音語調那時候開始的。 那時候,不誇張地說,無論是我之前教地理的英語老師,還是班上所有的同學,沒有一個人英語發音是正宗而好聽的。每天無論是聽他們讀英語還是聽自己讀英語都是一種折磨。所以,我打算通過聽和模仿來走出這種困境。 小時候,我爸很喜歡給我買電子產品(主要是電腦遊戲的光碟什麼的,不過我的視力也就在那時候下降了),其中就有一個隨身聽和很多英語磁帶。有一天,我隨意放的一盤磁帶,不經意地聽到了一段很美妙的外國女聲,當時讓我心生歡喜。印象中那是一個兩人告別的故事,背景音樂是Yesterday Once More。從此以後,我每天上學之前,都忍不住會聽英語磁帶——刷牙時候聽,吃飯時候也聽,不想聽我媽嘮叨的時候更會聽。然後奇蹟一般,我的語音語調就逐漸變得比較地道。然後很多東西也慢慢地可以聽懂了。雖然說聽起來比較玄學,但其實鍛鍊英語聽力嘛,無非就是給自己營造一個充滿英語的氛圍,讓自己時常可以聽到英語。

2. 應試助力,飛速提升大學的時候,老師說聽VOA、BBC這種東西可以讓聽力變得更強,我聽了不少,但其實每每遇到聽力題時還是不會做。後來我發現,其實這種漫無目的的聽力訓練太輕鬆了——輕鬆的方法往往無法讓人能抵達目標、臻於佳境。於是,我買了市面上英語聽力考試的書,每天揹著破電腦,沒事就去教室聽。因為聽力的目的是把題目做對,所以這種聽力就會很有針對性。就是在刷題的時候,英語聽力逐漸由劣勢變為了我的優勢。哪怕聽力材料很不清楚,或者說話者有口音,我也基本能做對題。所以說有目的性的鍛鍊也不可或缺。

Part2 寫作篇相信大家都知道寫作其實是一個輸出的過程。輸出的基礎在於你之前的“輸入”。所謂的輸入,就是那些詞彙、語法和思維。所以首先就要勇於邁出寫作的第一步,如果對生活的感悟太少,沒東西可以寫的話,可以嘗試先去把你看到的中文翻譯成英文。這是一個很有挑戰性的過程——當然隨後你會發現你像是沒有學過英語一樣......但完全不必沮喪,任何人剛開始都會有這麼一個階段,重要的是說在翻譯時不斷地翻找資料,日積月累你就會發現有意想不到的收穫。比如英文專業練習翻譯的不二之選:張培基《英譯中國現代散文選》,就非常適合練習中譯英,在短期內迅速提高翻譯的手感。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選擇一個段落,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翻譯,在翻譯過程中完全模擬考場模式,不借助任何工具書或者查閱任何資料,充分調動自己大腦的英文儲備。接下來,最重要的第二步,就是對照譯文進行細節比對和總結提升。這個過程,不僅要深挖名家譯文的字詞句段,尋找摘抄奇思妙譯,而且還要透過譯文看本質,也就是看譯文如何用意譯或修辭方法等技巧傳遞原文的精妙之處,如入“化境”,錢鍾書先生認為:“文學翻譯的最高理想可以說是‘化’。把作品從一國文字轉變成另一國文字,既能不因語文習慣的差異而露出生硬牽強的痕跡,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風味,那就算得入了 ‘化境’。” 舉個例子:如何翻譯“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 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這段話呢?譯文如下:Swallows may have gone, but there is a time of return;willow trees may have died back, but there is a time of regreening;peach blossoms may have fallen,but they will bloom again.譯文注重與原文形式上的對等,力求在忠實原文的基礎上,還原原文中的精美語言,注重選詞,並採用了工整的對仗和修辭格,再現了原文作者筆下的飄忽淡遠的意境。不過現在市面上的寫作教材大多針對考試,如四六級、GRE、雅思、託福之類的。這種寫作跟外國人眼中地道的英語寫作還是有不小的差距的。應試寫作有時是對應用寫作的背離,比如一般人推崇的“長難句”,實際上是與英語這種語言的“簡潔性”(concise)要求是相悖的。

在寫作時,我們要注意寫作背景並根據情況選擇寫作文體。比如在《中式英語之鑑》一書中,就指出了中式英文長難句中“名詞腫脹症”這一現象。“名詞腫脹症”指句子包含過多的名詞,且句子重要位置都被抽象名詞佔據。比如The prolongation of the existence of this temple is due to the solidity of its construction. 中文想表達的意思是“由於這座寺廟建造得十分牢固,因此歷久不敗。”然而,在上面的英文句子中包含了過多的抽象名詞,比如prolongation,existence,solidity,construction,是“名詞腫脹症”的典型案例,讀起來冗長且難以理解。經改譯,可以優化如下:This temple has endured because it was solidly built.原來句子裡的四個抽象名詞被兩個動詞(endured,built)和一個副詞(solidly)取代,名詞當家一變而為動詞主宰,句子頓時有了生氣。在英文寫作時,我們要注意寫作背景並根據情況選擇寫作文體。

語言選擇方面,要著重考慮如下四個因素: (1)說話者與受話者(addressor and addressee);(2)話題(topic or subject of discourse);(3)背景(setting of environment),即使用語言的具體環境場所;(4)交際方式,即用哪種方式、媒介進行交際。根據不同的寫作場景選擇恰當的表達方式。比如,在英文電子郵件寫作中,會包含大量省略結構,這是英文casual style的主要語言特徵,省略句法的使用能夠化繁為簡,突出寫作重點。比如:(Did you go for)www.baidu.com? or(have you)totally forgotten(our appointment)?在這句話中,括號裡的文字就是被省略的部分,體現了英文電子郵件寫作的簡明口語體色彩。再如,在英語記敘文寫作中,如果想寫出靈動的文章,句子結構也需要跟隨文章情節和思想感情的變化而靈活安排,嘗試長短句交錯的句式技巧。以Mark Twain 的This Was My Mother中的一段為例: (1) She had kept that pathetic burden in her heart 64 years without any of us suspecting it. (2) Before the year was out, her memory began to fail. (3) She would write letters to schoolmates who had been dead 40 years,and wondered why they never answered. (4) Four years later she died.在這個段落中,長短句交替使用,使整個段落錯落有致,行文流暢。其中,第三句最長,包含18個單詞,包含了定語從句(schoolmates who had been dead 40 years)和賓語從句(wondered why they never answered)。第四句最短,只有5個單詞。

北大英語專業碩士怎麼學習英語的?

Part3 閱讀篇夯實基礎,穩中求進。閱讀的基礎是單詞和語法。其實說實話整個英語的基礎都是單詞和語法。所以我們不妨來說說如何記住更多單詞、如何更牢地掌握語法、如何實現快速閱讀。背單詞其實我個人認為是沒有捷徑的。那些英語培訓機構所謂的“詞根詞綴法”、“聯想法”都無法切中背單詞的肯綮。因為且不說詞根詞綴數量不少,詞根詞綴本身具有的多義性就讓人無所適從。舉個例子。advertent是“注意的,留心的”,inadvertent表示“大意的,馬虎的”,in-作為前綴,表示否定。但同樣是in-前綴,form和inform就不能這樣解釋(這兩個詞就建議大家自己去查字典看看,這樣你就明白了)。所以說這種方法看似高深有效,實則完全靠不住。至於聯想法,更是一個美麗的神話233。 我個人所提倡背單詞的快捷方法——就是抄。不要急,我在這並不是說抄單詞本身,而是說去抄單詞的例句。從小到大我沒事就喜歡抄英語句子,甚至有一次大年三十的時候興致一時來了也會忍不住去抄。你們可以體驗一下那種一邊抄單詞一邊聽音樂的天堂般的感覺。注意抄的時候也不要瞎抄,一定要弄懂意思,途中遇到不認識的詞,那就再把這個單詞的例句抄一下,那自然是意外的驚喜。而且背單詞一定要每天都背,每天起碼25個。不斷鞏固,不斷增益。這裡向大家推薦一個好用的背單詞軟件——輕輕鬆鬆背單詞,無任何利益關係哈,就是單純地發自內心地喜歡它。再說語法。語法是英語中最簡單的東西。規律是有限的,語言規律也是如此。英語的語言規律,就是語法。提升語法最快的方法,不是自己去啃語法書,而是找那些對語法很熟悉的人給你講,從而節省時間提高效率。比如定語從句的語法點,很多同學覺得毫無頭緒,我們不妨以《哈利·波特》中的一段為例,說一說定語從句這一高考熱門考點。

The only person left outdoors was a teenage boy who was lying flat on his back in a flowerbed outside number four. He was a skinny, black-haired, bespectacled boy who had the pinched, slightly unhealthy look of someone who has grown a lot in a short space of time. His jeans were torn and dirty, his T-shirt baggy and faded, and the soles of his trainers were peeling away from the uppers. Harry Potter’s appearance did not endear him to the neighbors, who were the sort of people who thought scruffiness ought to be punishable by law, but as he had hidden himself behind a large hydrangea bush this evening he was quite invisible to passers-by.

中文譯文:他是一個瘦瘦的男孩,黑頭髮,戴著眼鏡,看上去有些贏弱,略帶病態,似乎是因為在很短的時間裡個頭躥得太快。他身上的牛仔褲又破又髒,T恤衫鬆鬆垮垮,已經褪了顏色,運動鞋的鞋底與鞋幫分了家。哈利波特的這副模樣,是無法討得鄰居們喜歡的。他們那些人認為,破舊邋遢應該受到法律制裁。不過他這天傍晚藏在一大叢繡球花後面,過路人都不會看見他。在這個段落中大量使用了關係代詞who引導的定語從句。在高考中,定語從句的一大考點就是根據不同的先行詞選擇恰當的引導詞(關係代詞和關係副詞)。常見的關係代詞有who (先行詞指人)、whom (先行詞指人)、which (先行詞指物)、that (先行詞既可指人,又可指物)、whose (先行詞指人或物的所有關係)。常見的關係副詞包括when(時間狀語)、where (地點狀語) why。至於選擇關係代詞還是關係副詞,我們要根據先行詞在定語從句中充當的成分來確定。判斷定語從句所缺成分的原則是“不缺主賓就缺狀”。當定語從句缺少主語或賓語,即先行詞在從句中充當主語或賓語時,要選擇關係代詞,然後再根據先行詞是指人還是指物來選擇對應的引導詞。當定語從句缺少狀語,即從句的語法要素齊全,先行詞在句中作狀語,此時要選擇關係副詞。

在上面的段落 “The only person left outdoors was a teenage boy who was lying flat on his back in a flowerbed outside number four.”這句話中,定語從句很顯然缺少主語,也就是先行詞在從句中充當主語,需要選擇指人的關係代詞who。關於快速閱讀,一個研究表明:雙語讀者的第二語言的閱讀速讀只是第一語言的 30%。讀者常常因為不理解文意而造成閱讀速度下降,不僅耗費大量時間(比如反覆回看,造成語義理解的卡頓),而且讀者完全無法享受閱讀的樂趣,從而造成對閱讀的疏離感,陷入惡性循環。通過練習逐步提高速讀速度才能讓讀者漸入佳境,形成良性循環。快速閱讀不僅可以讓讀者在單位時間獲得更多的內容,而且隨著閱讀量的增加,還會促進閱讀理解能力的提升。所以對於第二語言閱讀者,建議最佳閱讀速度為每分鐘 300 個單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