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城人的八大碗

八十年代前出生的鹽阜人都應記得“八大碗”,其實,“八大碗”就是“喜酒”的代名詞,說吃“八大碗”去,也就指吃喜酒去了,鄉村的婦女把箱子裡已經壓得板整整的衣服穿上身,頭上抹點梳頭油,自行車龍頭上掛個布包,行走在鄉間的路上,與見面的每一個人打招呼,“我去吃八大碗了,偏偏你了。”喜悅之情溢與言表。因此,一個莊上的人都知道,誰家七姨八姑家今天什麼事情,誰誰去吃八大碗了。


鹽城人的八大碗

八大碗顧名思義就是有八碗菜,由八個藍瓷大碗盛的,方桌,八人一桌。桌中間是一個冷菜拼盤。這八個菜到哪裡基本都一樣,拼盤是一盤糖醋蘿蔔加芫荽拌的,上面覆蓋一層切成薄片的鹽水豬肝,邊上圍一圈鹹鴨蛋片,一人一塊,再添些花生米,中途如果不夠蘸酒了,就再添點糖醋蘿蔔。八大碗中,頭一碗都是豬膘,無膘不成席,這是禮數。第二碗就是肉圓,鄉下人有叫“肉坨子”,都是自家加工的,糯米飯加肉丁油煎而成,飯多肉少,但很香,肉圓是一人三個,這是定數,只能少吃不能多吃,多吃了一個別人就少吃一個,如果誰帶了小孩往桌角旁一站,大人自己就少吃一個,如果小孩吃了還要,往往旁邊就有親戚搛一個放小孩碗裡,那大人就要說些感謝的話,因為肉圓是主菜,吃八大碗主要是吃“肉坨子”的。

鹽城人的八大碗​第三碗是“瘦肉充雞”,那時候,雞比肉貴,往往把肥肉弄來燒或者斬(做肉圓),瘦肉切成絲和雞絲燒,,全燒雞絲又捨不得,就放些瘦肉絲和粉絲裡面充量,其實這道菜現在許多高檔酒店裡還在用,酒店裡的鄉村菜或者叫家常菜“拆燒雞絲”就是這道菜演化而來的,不過,不會有人再放肉絲了,現在的肉絲可比雞絲金貴了。第四碗一般是燒淡菜,海貨,攪點蘿蔔絲燒,也有客氣的人家這碗是燒蟹米,我們生在海邊的孩子,從小這些沒有少吃,以至於現在菜場上一元一斤的鮮活淡菜我都沒有正眼瞧它。第五碗上來時,已是酒過三旬,紅燒肉這時候該登場了,也是鬧酒高潮正起時,方塊紅燒肉一調羹只能端一塊,用白糖煨得湯稠稠的。

鹽城人的八大碗​放在現在,大家都會嫌他油膩,但那時候只要這碗菜上桌,男人們的酒肉文章便有得做了,好酒者往往找人打賭,說你吃一調羹肉,我喝一杯酒,肉沒有了,就賭喝肉湯,最後是好酒者和好肉著都各得其所,這道菜過後一般也就轉入低潮,進入尾聲了,第六碗一般是芋頭或茨菰切成丁加蝦米做的羹,第七碗一般是甜菜,燒蜜棗或者藕粉圓子,第八碗是肚肺湯什麼的,最後端上事先早就煮好的魚,,盛上飯或麵條,八大碗就算收場了。
鹽城人的八大碗

菜就是這麼簡單,但辦起來比現在隆重多了,先是向左鄰右舍借板凳借桌子,借鍋碗瓢盆,緊挨著的甚至還要借地方擺酒席,晚上還借床鋪安置親戚過宿。小孩聽說大人什麼時候要去吃“八大碗”了,早就哼著要“跟路”,大人願意帶的,就要求小孩放乖點,不願意帶的,就想辦法偷偷走掉不讓小孩知道,小孩一旦發現“失守”,便要在家“吹洋號”(方言,指哭),記得小時候鄰居家小孩二領子看了半天,盤算著跟他媽媽去舅舅家吃“八大碗”,結果他媽媽偷偷走了,當他發現的時候,他媽媽的車子已經騎了一條田遠了,他哭著追著,追了裡把路,他媽媽楞是沒有回頭,他攤在地上吹了半天“洋號”

大概是“鰻甲蟹”慢慢爬百姓上桌的時候,是八大碗漸行漸遠的時候,後來方桌漸漸邊成了圓桌,八大碗漸漸變成了十大碗,十二大碗,菜品也也不斷變化,和城裡一樣,杭幫菜、川菜穿插其中,現在有事情大家習慣上飯店,就是在鄉下,菜餚也是和成裡差不多,是很難吃到正宗的鹽城味了,前些日子,有酒店推出鄉土菜“鹽阜八大碗”調料很豐富,但有失原味,沒有幾個能燒得地道的。
鹽城人的八大碗

其實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地域飲食文化,鹽城也不例外,比如:八大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