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正成:中國書法藝術審美

劉正成:中國書法藝術審美

雅昌藝術網專稿2018.04.17

劉正成:中國書法藝術審美

劉正成向中央黨校常務副校長何毅亭先生介紹中國書法全集的編撰情況

劉正成:中國書法藝術審美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校(院)委會委員黃憲起為劉正成頒發捐贈證書

4月10日,國際書法家協會主席、《中國書法全集》主編劉正成分別前往中央黨校,為學工人員講解藝術修養和書法審美,奉獻了一場精彩的精神文化的盛宴。

劉正成:中國書法藝術審美

劉正成 國際書法家協會主席、《中國書法全集》主編

劉正成以《中國書法審美》為主題,從《十九大報告》關於文化建設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性的角度,分別從視覺層面、精神層面、文化層面談《書法的審美》,整個講座過程中通過PPT圖文演示,深入淺出,生動細緻從書法的用筆,結字,章法講書法的視覺形式特徵,從自然聯想、擬人風格和兼論其人生平等談書法所體現的精神境界,從文化核心、三大行書經典價值、民族文化圖騰的意義,全面的講述書法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在文化自信中的突出作用。更進一步的增進了我們對書法藝術的瞭解,增進提升我們的文化自覺意識具有深遠的意義。同時也對我們學習書法,提高書法審美、提高藝術修養,開闢了學習、鑑賞和創作的新思路。這兩個講座在聽眾中激起了很大的反響,大家深感具有啟發意義。

劉正成:中國書法藝術審美

講座現場

講座摘要

緒言:講書學比講紅學難

講書學比講紅學難。這句話是中國最著名的紅學家,書法專家周汝昌先生跟我討論書法候說的。

劉正成:中國書法藝術審美

大概2002年8月,我到他家裡訪談的時候,他第一句話說的。為什麼呢?一件作品說他美,哪裡的美?是那個形、還是那個意?當我們發出“真好”的感嘆時,這是一個什麼問題?噢,這是美學、審美感受問題。

在座的各位當你們尋找一件書法作品,人家說好的時候,他要說出為什麼好。你在說好的時候,你要說好在什麼地方。所以,研究《紅樓夢》,還有字句、典故、情節可供我們捉摸,但研究書法我們從哪裡入手?顯然要困難得多。

從某種意義上講,書法在中華文化品格層次上要更高。因此,無論是主觀還是客觀,如果研究書學下的功夫趕不上紅學,就無所得、無所知。

周汝昌先生這個論斷也很重要,我們所有書法理論家要這樣認識書學問題。我跟他的對話發表在後來的雜誌上,這個標題用的就是《講書學比紅學難,書法的中國文化品格層次上要更高》。這個問題我在中央黨校和大家談書法,我曾經有顧慮,但是我回顧了歷史,我們歷代的政治家都有跟書法家交流。梁武帝和陶宏景進就論書,留在中國書法史上重要的篇章。唐太宗與虞世南、褚遂良論書,唐穆宗與柳公權論書,乾隆皇帝和張照論書,毛主席和謝無量、馬一浮、郭沫若也有很多次論書。可見這個問題是雅俗共享,可以在普通的愛好者中討論的問題,也可以在文化界政界最高的層次談論這個話題。

我在講課之前就認真讀了《十九大報告》,其中有一段話我覺得就是我談話的主題。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的復興。我想這也是我剛才舉的一代的政治家為什麼談書法,為什麼談文化,它的立足點在這個地方。

我最近幾年經常從事中外文化交流,我和日本、韓國、法國、英國反覆給他們講書法,我是書法家,他們就對我很尊重。我主編的《中國書法全集》在大英圖書館目錄中,大英圖書館的工作人員對我就很尊重。但是我經常跟他們學者交流,要把書法說清楚,書法為什麼是藝術。因為書法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另外要讓他們真的懂得書法,然後才能懂得中國的藝術與中國的文化,所以書法審美有這個雙向的要求。

我在談書法審美的時候就自己構思了一個講課的層次,把我這本書分為三個部分來談。

一、視覺層面上的審美

第一個層次是它的視覺層次,就是我們看書法的點畫。就是筆法、章法、結構,這是書法的形式結構三個主要的部分。如果不把視覺的特點掌握好,就很難進入書法更深的審美層次。

1、結字與字體演進

結字就是字的結構,字的結構是一個意識發展的過程。我們看書法,首先要明白它有哪幾種書體,每一種書體在什麼歷史環境當中形成和發展的。

劉正成:中國書法藝術審美

秦以前的書法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戰國到東漢,只有五百年的時間變化,這個時候是隸書。東晉以後形成楷書和行書。在這四個階段裡面同時又伴隨著書寫體,我們中國古來是書分三體,西方的文字也是書分三體。比如說埃及的象形文字,也分聖書體、僧侶體和世俗體。聖書體就是規範的刻在石頭上的文字,僧侶體就是官方文書,因為宗教是代替政治,他們是政教合一的國家,世俗體就是普通的人,草體。中國也是這樣的。中國書法裡篆書有草篆,隸書有草隸,楷書有經草和行草,與它同時形成的,楷書有經草的寫法和行草的寫法。這是我們大體的幾種書體。所以你看書法作品第一個要欣賞它是什麼樣的書體,然後按照這個書體再進入它的層次。

篆書審美規範:篆貴婉而通

我先講大篆,草篆,這是大篆,這是西周《石鼓文》,一邊是戰國楚簡,是最近二三十年出的戰國的竹簡。因為這是現代考古學新的成果,中國近代,特別是清代之前寫篆書不是這樣寫的,規範的小篆、大篆,如果你們看到這種篆書,比較潦草的篆書就知道,是現在考古學有一批新的資料,所以你就不奇怪。這個篆怎麼和鄧石如篆書不一樣了,因為我們現在的書法受到現代考古學的影響。

劉正成:中國書法藝術審美

篆書發展中間是小篆。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當時有三四十種文字,歸納成八種字體,這是其中一種銘石書,就是小篆。與小篆同時是草篆,篆書的草寫。所以你要看到這種篆書和這種篆書是不一樣的,一個是標準的銘石書,就跟現在人民日報的印刷體一樣,這個就是平時草寫的。

劉正成:中國書法藝術審美

劉正成:中國書法藝術審美

篆書的結構美我們怎麼看呢?這一句話叫“篆貴婉而通”,這句話是唐代著名書法家、理論家孫過庭說的。婉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婉轉、圓轉的意思。通就是它的筆劃沒有任何停滯。所以你看篆書線條都是圓轉的,而中間沒有阻塞,沒有停頓,就是這種書體的基本的審美規範。

隸書審美規範:隸欲精而密

進入到第二個階段,就是隸書,隸書跟標準的印刷體有點不一樣,它在形成標準藝術之前,這種帶著篆的字體的書法,我們把它稱為古隸。這種東西在歷代書法研究不太注意這個演變過程中的書體,所以我們現在如果欣賞書法作品,就要注意它就是寫的體式變化過程中間的書法。山東曲阜的《禮器碑》,這種書體就是我們從東漢以來將近兩千年的時間標準的寫法。但是這個寫法是銘石書,它是印刷體,不是平常人民寫的書法。

《出師頌》,前兩年故宮博物院花了三個億把它拍下來收藏的,這就是手寫的隸書,帶草寫體的隸書。就是隸書以章草。

所以隸書的審美規範是什麼呢?所以孫過庭說的“隸欲精而密”,什麼叫“精”字呢,精就是它的點畫有規範性。“密”呢,所有的字都是很緊湊,精,每個點畫都是蠶頭雁尾都是很標準的,筆畫排的很茂密。這就是隸書所要求的審美規範。

章草的審美規範:章務簡而便

劉正成:中國書法藝術審美

章草就是隸書時代的草書。當時流行這個書體是漢章帝,以他的名字命名,所以叫章草。實際也就是我們寫奏章、文章的書體。這種書體孫過庭也給它確定了審美規範,這種書體怎麼好呢?叫做“章務簡而便”,什麼叫簡便呢?“簡”就是極大的壓縮它的筆畫多少,所以叫簡。“便”就是它是順著你筆鋒的走向把它書寫出來,沒有特別的左右衝折,左右筆觸拔捻,它就是簡而便,給人一個流美的感覺,這是對章草的要求。

(楷)書審美規範:隸欲精而密

書法從隸書最後演變成楷書,楷書產生在東漢末年,從鍾繇發展了一百五十年到了王羲之,王羲之就是楷書的集大成者。從此王羲之就兼收了書體演變的歷史,所以我們今天稱為書聖,這是原因之一。他之後書體再也沒有發生變化了。篆、隸、楷,篆書有大篆、小篆,隸書有古隸、精隸,楷書結束了書體的演變。王羲之稱為書聖,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他創造了用“永字八法”,確定了楷書的八種筆劃。就像我們音樂裡面八度音階和七度音階,演變成千千萬萬的筆墨的狀態。

劉正成:中國書法藝術審美

劉正成:中國書法藝術審美

劉正成:中國書法藝術審美

這是顏真卿的《多寶塔碑》,這是懷素的《自敘帖》,他們都是唐代的作品,一個是楷書,一個是草書。像懷素這樣的草書與剛才看的章草就不太一樣,這就是純藝術表現的書法作品了。

隸書在王羲之的時代稱為今隸,隸書和楷書的審美要求是什麼呢?我就把它對隸書的要求演繹到楷書的中間,也是“隸務精而密”,“精”就是它的點畫很精緻,“密”就是它處理筆畫的時候像柳公權,密,和中間的協調對稱,比例都是非常精密的。所以唐楷是我們寫楷書的一個典範,它非常精密。如果楷書寫的鬆鬆垮垮的,當然就不符合審美要求。

草書審美規範:草貴流而暢

書體演進到楷書之後,為了方便一般的書寫,形成了行書和草書。這就是我給大家看的書體演變中間的經典之作,這是王羲之的《聖教序》,這是王獻之的《鴨頭丸帖》,這是蘇東坡的行書《江上帖》,這個是米芾的《家中帖》。行草就是行書中間也有草書的寫法,稱為行草。

草書的審美規範是什麼呢?孫過庭說了“草貴流而暢”,什麼審美覺得草書好呢?必須有熟練的草書書寫方法,才能實現它的流暢。草書就不是像章草或者是其他行書,它要求流暢,這是一般性的要求。但也是一個終極要求,如果你的草書沒有流暢的感覺,這個草書的品格就不高。

劉正成:中國書法藝術審美

結構為什麼放在前面來說這個問題呢?啟功先生有一個看法,他說書體演進的結論是:結字為先。我們寫書法先要掌握極致,他說“乃知結字所關,尤甚於用筆也,結字為先,是對初學的人為宜。”我為什麼先講結構呢?啟功先生說初學書法的人首先是要掌握結構,今天我們搞書法,哪怕你做硬筆書法,你把結構寫好了,你這個字基本就站起來了。

剛才我講了幾種書體的結構,而每一種書體又是有寫法的,大家知道結構之美有這麼多名目,不同的名目用不同的方法去理解結構美。

劉正成:中國書法藝術審美

字體結構美舉例:左右結構

我們字有左中右結構、左右結構、上下結構、上中下結構,各種結構,我講的是左右結構。

第一組叫做左低右高,一個字要設置是左右兩個部首組成的,但是這個組成的時候,為什麼要把右邊的寫的高,左邊的寫的低呢?大家要注意,你不能把左右結構寫成,像這個字就不能寫成平的,必須把右邊寫高,左邊寫低。為什麼?我也講不出道理,必須通過你藝術的感覺,視覺的審美無法進行量化。

但是這種就是左邊要高,右邊要低。所以我給大家看的結構,提醒大家要注意這種微妙變化之處。這就是結構視覺給你形成審美的一種習慣。

字體結構六美

一、端正平穩之美:中

二、均衡對稱之美:帝

三、疏密勻稱之美:張

四、迎讓避就之美:額

五、主次分明之美:山

六、形態變幻之美:之

舉例來說,王羲之的《蘭亭序》中間有23之字,沒有一個之字是相同的。王羲之為什麼叫書聖呢,這個是初稿,初稿是沒有經過設計的。如果王羲之曾經寫了初稿,回去抄了一遍,抄了很多遍都不行,還是這個好。這個裡面他沒有想到我要把23個之字寫的不一樣,他就是自然的非理性的表達這種美,非常自然。你到網上看看《蘭亭序》23個之字是沒有一個相同的。

劉正成:中國書法藝術審美

這就是剛才講的形態變幻之美,同樣一個字的結構,但是形態變幻很複雜。我們看一個好的作品的時候,細節的欣賞你要注意。為了引起興趣,你就回去看看《蘭亭序》,看看行書,找一找,這23個字是哪些不同。

2、用筆與用筆之變

視覺審美的第二個問題,用筆與用筆之變。什麼叫用筆呢?就是我們怎麼寫這個點畫。

趙孟頫:用筆千古不易

趙孟頫有一個結論叫做“用筆千古不易”,他這個結論和啟功先生恰恰是相反的。相反我認為它在某一個環境下又是相同的。用筆千古不易實際上是書法用筆的終極結論,不是初學者的結論。我覺得初學者的結論,啟功先生那個是對的。終極的審美是趙孟頫他講的對。為什麼呢?他做了一個《蘭亭十三跋》,這個十三跋就是他得到一本《蘭亭》的客帖,他就在福州坐船到北京上班的路程當中,大概要走兩個多月,每天在上面看帖,做了十三個跋。後來這個冊子就燒掉了,剩下那個殘本,但是中間找了這幾個字。“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

“千古不易”怎麼理解呢?就是我們的關注點始終是用筆最重要,就是同樣一個點,你怎麼寫它是最重要的。結構經常在發生變化,而用筆的關注點這一點,大家要注意,我們要尋找書法的美,除了書法的結構以外,就要看它的點畫是怎麼書寫的。但是“千古不易”我也講到筆法的變化,趙孟頫寫的就是這種行楷書。我們剛才講了書法經過了四個階段的發展,每一種書體其實有不同的筆法,所以所謂千古不變是發展中的變化,這個一定要看到,比較正確的理解趙孟頫這句話。變是變的什麼呢?在幾千年的書法發展史上,隨著書體的演變,作品幅面大小的演變,特別是文人書法使用毛筆的改變,筆法因之而改變。

(1) 篆書:中鋒用筆與圓形結字

篆書是中鋒用筆,圓形結字。圓形,篆貴婉而通,這個筆法就是這個要求。用筆是中鋒的,就是筆在峰的中間。結構是圓的,就是婉轉的圓。這一筆要怎麼寫,要保持中峰的時候,起筆的時候要調一下,無往不回,就是要把筆鋒調到筆法的中間。到這兒要收這個筆的時候又回峰。

劉正成:中國書法藝術審美

在我們開始練習書法的時候中鋒很重要,它就是我們最初的篆書所形成的筆畫。我們怎麼樣寫中鋒,其實很簡單。這也是中鋒寫法的示意圖,回一下,你不注意看它的旋轉,把中鋒筆鋒調到筆畫的中間,能寫出拐彎的。就是捏到手裡的筆桿在微微的調整,把那個峰調到筆畫的中間就寫中峰,如果你不調,拐彎的就不圓了,就會寫出側峰。

劉正成:中國書法藝術審美

這就是篆書的基本筆法,中鋒圓轉,篆書的書寫就用圓轉成了保持中鋒的書寫。我們要臨帖,如果你喜歡篆書,掌握這種筆法,這個叫絞轉。怎麼把筆輕輕的絞下,把筆鋒朝中間,字就寫的比較婉轉、圓潤。

(2)隸書:側鋒用筆與方形結字

篆書到了第二個階段,出現了有兩三種筆法。這就是蠶頭雁尾。就是像蠶的頭,因為它是經過收筆之後寫出來的。這個要挑起來,用側鋒來寫出尖角。所以這個字發展到這個時候就有側鋒了,側鋒並不是敗筆,是在圓轉中情況下發展的第二種、第三種書法。我們不能說寫字不能用側鋒,側鋒是書法發展第二個階段。就是篆書中鋒,隸書有側鋒。

這種筆法是什麼原因呢?筆鋒於點畫側面的筆法才是側鋒,這樣側鋒才能寫出這種尖角出來。所以我們現在隸書中間翹起來的雁尾就是側鋒寫出來的。所以非常神秘的筆法其實就是很簡單的物理學的運動原理。

劉正成:中國書法藝術審美

我就舉個例子,看筆法的時候大家要注意,同一種筆法要混化。每一個混化在每一個不同的字裡面形態是不一樣的。這個是齊頭的橫,這個橫開始是上翹下方橫。同樣是橫筆,兩種寫法。這個橫是粗腰橫,這個橫是細腰橫。為什麼呢?一定和其他筆畫的搭配中間,正好這個是最標準的搭配。我們在書寫的時候同一種筆法有不同的寫法和不同的形態,這就是我們研究筆法審美的深入的各種境界。

所以我要糾正以前老師教的觀念,他說萬毫齊力筆在中行,就意味中鋒才是唯一的真理。其實不然,沒有側鋒,便沒有書法藝術的輝煌表現,沒有蠶頭雁尾就沒有隸書。方塊字的形成是文字與書法雙重努力的結果。剛才我們看的這種隸書,我們現在文字為什麼叫做漢字呢?就是漢代形成了方塊字,所以我們現在還叫漢字,不是漢族的字,是漢代那個時候形成了方塊字。方塊字就便於排列整合,便於閱讀。在這之前字的排列是不整齊的,四面八方,搖搖晃晃,朝四面八方寫的。到了漢代之後形成了方塊字,方塊字後來我們成了合字印刷,到了今天使用我們還叫漢字。所以就是漢代從篆書到隸書,到字變成了以方形為主。這個方形不僅規定了內部的結構,也規定了別的字的結構。

(3)行楷書:“永”字八法示意圖

行楷書的八種筆法,剛才大家講隸書,叫做永字八法。永字八法就像八個音階,側、勒、策、掠、趯、啄、磔、努,這八種筆法就像八個音階一樣,演變成書法藝術千奇百怪的形態。行楷書的八法與隸書的比較看一下,當然是隸書的筆法比篆書的筆法更復雜了。

劉正成:中國書法藝術審美

劉正成:中國書法藝術審美

行楷書的筆法比較,中鋒和側鋒的比較,這個草書以側鋒為主,這個楷書以中鋒為主。楷書出鋒的時候用側鋒。上面是行書,左右是楷書,當字的對比,這兩個字就不同了。這個用側鋒特別多,這個用中鋒比較多,雖然是同一個字,因為書體不一樣,用的筆法也不一樣。

提按就是按下去,再提起來。提按就是筆桿上下運動,垂直運動。所有的字也是在這種水平運動或垂直運動中間完成的。

把筆法的理論講完了,但是怎麼指揮,什麼樣的水平旋轉,什麼樣的垂直運動,那就需要你長期的訓練。這個訓練就是手和腦的訓練,就是你想著什麼,它能表現出來。甚至它表現的時候,你都還沒有想出來,它已經表現了。有一種筆法是通過我們大腦指揮的,有一種筆法是通過我們感覺的,非理性表達出來的,這就是稱為非理性的美。

用筆之變、風格審美就有古質和今姸之說,中鋒絞轉審美稱之遒勁,側鋒體驗是姿媚。一個是骨,行姿穩重,姿媚就表現的很多。

結論:書法藝術技法成熟的三大歷史階段

劉正成:中國書法藝術審美

書法藝術技法成熟的三大歷史階段,第一階段是篆書。第二階段發展到隸書,隸書經過五百年的發展到了楷書。古楷到今楷又經過了一百五十年的王羲之的完成,就是這麼一個發展的歷程。

3、章法與作品幅式

第三個問題是字和字怎麼組合起來,這就叫章法。我怎麼把這一組字擺到紙上去,這就是章,就是書法審美的第三個要素。

(1) 文人書法前的作品形態

不同幅度的作品有不同的章法佈擺,就像我們寫文章中間有爭論文,有抒情文,有小說,有散文,不同的文體,就是我們書法中間的章法,叫做文章之法。

劉正成:中國書法藝術審美

我們現在看到的字是寫在紙上,但是在中國書法將近一萬年的歷史,寫在紙上的歷史最多隻有兩千年。之前不是寫在平面上的,就是巖畫,寫到符上,五千年左右的山西臨汾上面的桃符上面的,這是大禹時代的。這是山東大汶口的一個陶禎,這個都是寫在頂部的。這都是在非平面空間裡面寫的。這個寫到《散氏盤》,這個《史牆盤》上面的文字,它不是一個平面。

石鼓文是周宣王記錄他的歷史功績和行為的刻出來的文字。但是這個東西怎麼成了一個窩呢?這是周宣王他的東西在寶雞的地方,農民就把它開發成一個舂糧食的隊窩。原來是作為一個柱礎一樣,上面放著柱子的。後來發現之後,現在在故宮博物院裡面的倉庫裡面放著,叫做石骨。

劉正成:中國書法藝術審美

竹簡上的相對簡單,字中間有間隔距離,左右就不管了。開始出現平面空間,就是在狹窄的空間書寫。這是帛書,寫在一種纖維上的作品,這個作品大了,逐漸形成我們用紙來書寫的平面空間了。這個是山體石經,當時東漢末年學者們用字的規範,就刻了山體石經。

(2) 文人書法把玩作品形態

從王羲之開始,就是公元300年到500年,就是距離現在1700年左右,出現了文人書法,就是用紙張書寫的時代。而王羲之為什麼叫書聖呢?以前的書寫作品寫在什麼地方,沒有留名字的,因為這個人不重要,他是記錄這個事情的。而王羲之開創文人書法出現了,距離今天1700年的文人書法。這個文人書法什麼特點呢?有創作主體的表現,這個作品跟作者有關係了,是這個人寫的一封信,寫的一首詩,或者寫的文章,表達他自己的情緒。這一點在他同時代,南北朝出現了文學的自覺。建安七子,竹林七賢,文學要表達自己了,不是去僅僅歌頌別人什麼東西,要表現他自己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就是文人書法形成了。

劉正成:中國書法藝術審美

劉正成:中國書法藝術審美

劉正成:中國書法藝術審美

這個是宋徽宗寫的弓扇。這個就是不同的幅面,字的組合就不一樣了。這種章法根本的空間關係是什麼呢?拿在手上來看,觀賞的。所以以前很長一段時間,文人書法就是在這種環境中審美的。這種審美是近距離的書寫,寫的比較小,它的章法就是古典的章法。

(3) 明代以前

書法的居室陳列

劉正成:中國書法藝術審美

劉正成:中國書法藝術審美

劉正成:中國書法藝術審美

書法最後作為裝飾作用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呢?不是古代的鉚工頂啊,碑啊,而是手上來看,形成了文人書法,寫在紙上的。我找了一下,我在《清明上河圖》中間左上角最左端,找到一個房子裡面有一個屏風,上面寫著書法。偶爾找到的,當時寫字是掛在屏風上的。我在臺北故宮院參觀南宋展覽的時候,發現這個書法側頁中間也有一個屏風,上面有書法。最早的書法是在這個時候,我剛才看宋代的時候,開始把它作為軍事陳列裡面的作品。

(4)明代民居建築改變與掛軸書法流行

真正形成現在這種作品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是五百年前明代的蘇州地區形成的,掛軸書法。我們今天考慮書法的作品章法基本就是掛軸書法。什麼叫掛軸書法呢?剛才看的是屏風,怎麼又發展成掛著呢?蘇州在中期以後,房子修高了,王朝制度廢了,臨壁修高了。原來這個地方是放屏風的地方,升高了之後,屏風就沒有這麼高,就把屏風固定在建築上面。這個叫通屏,通屏上面就不是屏風了,上面掛著中堂、條幅、對聯。這是距離現在五百年之前才有的,所以王羲之、顏真卿、蘇東坡都沒有誰寫一個條幅、對聯。

劉正成:中國書法藝術審美

這個也是通屏,這個是在蘇州曲園。兩邊是通出來的。家裡來了客人之後,一般是男主人來接待,女眷是不出來接待的,但是她可以通過旁邊觀一下前面的人。特別是介紹對象的時候,後面的女兒就出來偷偷的看一下前面,介紹的新郎怎麼樣。這是通屏的建築,蘇州的典型。所以這個正殿就是掛中堂條幅的地方。

劉正成:中國書法藝術審美

這是一幅明代的繪畫叫《杏園雅集圖》,就是觀賞掛軸的畫。因為掛軸是一個新興的事務,成為文人雅士拿來看。

這是祝允明的時代,就是掛軸,但是掛軸比較小,也就是三尺、四尺小的掛軸。到文徵明,這就是丈二的調幅。因為什麼呢?紙張變大了,文徵明的孫子寫了一本書叫《長物志》,今天我們所有搞古董的人都要買這本書。其中談到書畫的條幅,說“宋元古畫斷無此式,蓋今時俗制,而人絕好之。”突然大家都喜歡了,當時知識分子看不起,我們交流的文士,怎麼拿來像畫家一樣的掛在牆上呢。 “即果真跡,亦當減價。”即使真的你的價錢賣不起來,這就是當時的形態,掛軸。

(5)不同幅式掛軸作品章法

掛軸我簡單講一下它的章法。古典作品的章法是什麼呢?橫平豎直,便於閱讀,因為要從上到下的閱讀。紙變大了,這是涇縣大宣紙,有一個三丈大的紙,前不久請我去看,我沒有時間。大家看一下,這種紙明代之前是沒有的,明代之前比較小,要麼是唐代的的懷素自敘,那個長卷都是20、30多張紙結起來的。那時候的紙一般寬度都是50公分,高度是30多公分。到這個時候明代才有大紙。

這是王鐸的,大家注意一下,剛才這個章法和前面有什麼,王鐸寫了一個丈二條幅,這件作品是張鐵林收藏的,《書贈王屋年兄軸》,這麼大,丈二以上的。這兒一大掛不直了。大家看,前面是橫平豎直,到這個地方怎麼辦呢?章法變亂了,一行一行的字,寬度不一樣,搖來搖去的,大大小小的錯落。這就是大的幅面情況下,要實現視覺的變化節奏,不能再寫橫平豎直了。因為這個時候閱讀是次要了,因為我看這個作品已經像看畫一樣。當我手上看的時候,肯定是從上到下,從右到左,讀這個詩,然後再尋找美。這個是先看章法,看它的視覺構成是什麼樣的。所以今天我們在臨帖,但是我們要拿作品到單位展覽的時候,首先要考慮這幾個字怎麼擺在紙上,和你臨帖時候是不一樣的。

簡而言之,章法變亂,怎麼跟古代不一樣,就是因為它新的章法變化不一樣這是王鐸的一個高山大竹,因為房子很高,一丈二大,這裡面的字變的更亂。這個中間落竹香山桌的“香”字,如果不是放在這個地方,你根本認不出是個香字。洛陽龍門大家也去過,龍門那邊過去就是白香山,那個香山。這個地方稱之為一個掌墨,筆用下去之後,墨侵開了,把一個字點畫的看不清楚了。如果在王羲之時代,在蘇東坡時代,這個就是廢紙,怎麼能這樣寫,你點畫都不清楚。所以我們今天看作品,看點畫不清楚,先不要否定它,要看它這個筆畫在整個結構當中起什麼作用。

這張作品前幾年還拍了五千多萬,從日本拿回來的,為什麼大家對寫的清清楚楚的不欣賞,而這個寫的模模糊糊的,有輕有重,長在一塊的,反而要追捧它呢。就是因為大的視覺關係,需要適應大的幅面。你在尋找它的時候就疏有密,有輕有重。所以我們欣賞美的時候,王羲之、顏真卿的時代,蘇東坡的時代,和我們這個時代作品幅字不一樣了,字的章法就不一樣了,所以我們要適應這個變化。所以我們不能刻舟求劍,要看到這種東西在書寫當中的變化,是根據空間的發展變化。

我們還要說這個作品擺在什麼地方也很重要,第一章法很重要,第二在居室裡面,近距離書寫,近距離欣賞可以。擺在這裡,我擺個三年五年覺得很舒適。但是大家看現在作品是很多作品擺到一塊了,別人的作品干擾你的作品,給人的感覺就是一件作品。現在很多作品擺的時候你就要考慮,你這個作品為什麼人家為什麼要看你的。比如這張作品在評展的時候肯定不是平均分配時間來看的。比如這個展廳轉半個小時,一件作品平均的時間是30秒。但是有的作品我5秒都沒看就換過去了,這個看的多就看了半分鐘。為什麼要多看你呢?因為它的視覺形式吸引你看它。這在我們書法創作叫做視覺的衝擊力。剛才王鐸就是創造了視覺的衝擊力,這個作品很奇怪,為什麼是這樣一個形態。

這個審美的方式發生變化了,開始看的顏真卿、蘇東坡的作品,是先閱讀,再把玩。而現在的作品是掃描式的審美,不需要從頭讀到尾。先欣賞它的視覺結構關係以後,才去讀那個詩。記住,深層次的審美。所以視覺成了第一要素了。閱讀式的審美到掃描式的審美,是我們對書法觀賞的一個很大的變化。

二、精神層面的審美

讓我們從書法的視覺層面,再往裡面深入進去,精神層面審美。

1、自然的意像與超驗的意相

精神層面審美我給大家介紹一篇很重要的文章,剛才提到孫過庭的《書譜》,它就是讓你看了字之後,有自然環境的意象去聯想它,他的《書譜》我舉了一段話,把這個話演變成一個例子給大家看。這是一篇很好的文章。

劉正成:中國書法藝術審美

“觀夫懸針垂露之異,奔雷墜石之奇,鴻飛獸駭之資,鸞舞蛇驚之態,絕岸頹峰之勢,臨危據槁之形。或重若崩雲,或輕如蟬翼;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纖纖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猶眾星之列河漢……同自然之妙用,非力運之能成。”

就是自然的形態讓書法家聯想了,這是他的話。他這段話我找了幾個例子來示範給大家看,不是準確,但是這樣去欣賞,讓你有聯想。

什麼叫“懸針垂露之異”,這個針就是針尖的,這三筆豎筆不是一樣的。這個豎筆,這個尖字,是懸出來的尖。中間這筆就不是懸針了,它是垂露。垂露是什麼意思?就是松針下面滴下一點水。同樣三個筆畫你要注意,它是懸針還是垂露。該懸針的時候不能用垂露,該垂露的時候不能用懸針。懸針和垂露就是他對自然形態的聯想。

劉正成:中國書法藝術審美

“奔雷墜石之奇”,奔雷就像懷素的字,筆式變化就像天空的閃電一樣,非常詭異的筆畫。“奔雷墜石之奇”,你看這個石頭懸著的掉下來了。下字,歐陽詢寫的這個下字的這一點,是不是給人一種懸崖墜石給人的心理感受。這叫“奔雷墜石之奇”,孫過庭講的,我用書法給你們演一遍,你能不能產生這樣的自然聯想,就是你審美感覺力的考驗。

“鴻飛獸駭之資”,你看這個字,飛鴻,奔跑的時候,這上面的字,就像飛鴻在奔走一樣。你看著讓你產生自然聯想。這個鴻飛獸駭,這個馴鹿被豹子追的時候那種奔跑的動作,獸駭,害怕,嚇跑,給你的這種感覺。這個字和字的點畫、組成,有鴻飛獸駭之姿。你看蘇東坡的字就有這種精,組合起來互相揖讓的感覺。

這是“鸞舞蛇驚之態”,這是個鸞,是鳳凰。這個草書是懷素的,就有這種遊轉,空中游轉的感覺。這是蛇驚,你看這個變化有沒有蛇驚的感覺。它非常敏感,線條的組合讓你聯想到就像一個蛇,草中驚蛇奔走的味道。所以通過書法的點畫,引起你自然的聯想。

“絕岸頹峰之勢”,這個決岸是什麼呢,岸到這兒的時候突然下去了,吹之不下流水。就像黃庭堅的字一樣,就像瀑布一樣下來。“絕岸頹峰之勢”,頹峰,就是往下頹,絕岸,這是俯眺下來的感覺。這個字給人的感覺就是上面穩定,這是穩定的山,這是水,這是穩定的工泉,下面像群起的流水一樣下來。“纖纖乎似初月之出天涯”,米芾這個字很纖細一樣,就像天空中有一個星月一樣飄過去,很輕柔,輕逸,超然的筆法,用一種可擬來寫,給人一種“纖纖乎似初月之出天涯”。

2、擬人品格與康有為書品

康有為他提出以人的人品來比喻書法。開始書法用古籍學和今古奇學來比喻書法的點畫。康有為他對書法怎麼欣賞呢?他就稱為品,用神品、妙品、精品、禮品,他把書法的作品跟人的外形產生了聯想,根據這個印象來比喻書法。比如他說《爨龍顏》“若軒轅古聖,端冕垂裳。”這個字就非常沉著的鐫刻在碑石上,在雲南的《爨龍顏》,若軒轅古聖,端冕垂裳。

《石門銘》這個字就是“若瑤島散仙,驂鸞跨鶴。”這個字就寫的不穩定,不像那個端冕垂裳一樣,而是像在天空中飄的一樣,給人的審美聯想。

《吊比干文》是“若陽朔之山,以瘦峭甲天下。”這個字點畫的瘦,比喻成陽朔的山水。

他說《刁遵志》“如西湖之水,以秀美名寰中。”他這個碑石的字就寫的比較秀氣,不像《爨龍顏》這麼孤傲,不像《石門銘》的飛逸,而這個寫的秀麗,就像西湖之水,而不像陽朔之山。雖然都是山水之盛,但是一個瘦峭而甲天下,一個以秀美名寰中,這個書法風格給我們人的感情的聯想。

他說《楊眼造像》“若少年偏將,氣雄力健。就顯得生氣勃勃的,雖然不是成熟,但是給人氣雄力健的感覺,就像一個少年偏將。他說《道略造像》“若束身老儒,節竦行清。”這個字就很拘束的,像老儒這樣一種性格情態。

3、兼論其人生平

談到精神層面,審美中間第一個談了與自然的聯想,第二個和人品的聯想。第三個兼任齊人生平。蘇東坡說“古之能書者,兼論其人生平,苟非其人,雖工不貴。”大家知道什麼叫工,什麼叫貴。就是這個字,論字的時候還要論這個人,就是這個作品藝術的故事,這是審美當中很重要的一點。

劉正成:中國書法藝術審美

我舉例給大家看,比如黃道周,他寫了一個小楷,這個小楷是在什麼時候寫的,就是他在抵抗清軍,在福建抓住了押回南京,他在獄中不屈服,過了七天,寫了這個絕筆,叫《後死吟》,準備為他死寫的碑歌。你想這樣一個人物或者這樣一個故事,和我們一般抄的小楷來看,當然價值就不一樣。你不聯繫這個人,不聯繫他的社會生活行為,這個字可能寫的漂漂亮亮的,但是它不貴,就是它的價值觀不高。

劉正成:中國書法藝術審美

弘一法師寫字技術表現他是簡拔,但是他就是關心國家的一個僧人,僧人是不食人間煙火的,他在國家最危亡的時候寫了什麼呢?“唸佛不忘救國,救國必須唸佛。”和尚你與世無爭,他教給我們什麼呢,我們要不忘救國,救國必須唸佛。他把這個人生的關係處理的很好,你看到他這個,就想到這個人愛國之情,他把他的信仰和人生的價值融合在一體。這樣的作品當然很貴了,既工且貴,所以弘一法師現在的作品炒作的很高,就跟他的人品有關係了。

三、文化層面上的審美

第三個部分我給大家講文化層面的審美,這是最後一個方面。講文化層面怎麼看書法的美。

1、書法是中國文化核心的核心

熊秉明與楊振寧、吳冠中一塊到法國去,他就在法國留下來當了法國巴黎大學中文系主任。他是東西方的融會貫通,他父親叫熊慶來,物理學家。他的觀點是,中國書法中國文化核心的核心,一般來說文化的核心就是哲學,哲學是把這個文化最高度抽象總結出來的觀念,叫做哲學。為什麼書法又是這個哲學的核心呢?

劉正成:中國書法藝術審美

中國的哲學它是一個體認性的哲學,倫理性的哲學。以前認為中國古代沒有哲學,不把《論語》《老子》認為哲學,中國的哲學是什麼呢,不是費爾巴哈、黑格爾他們體系性哲學。中國的哲學是得了一個哲學觀念之後,重新讓它回到人世間來,叫倫理性哲學。所以我們看《論語》,既有哲學的觀念,但是又有人的社會倫理行為規範,這是中國哲學。

熊秉明他說,書法代表中國人的哲學活動從思維世界迴歸到實際世界的第一季,它還代表擺脫其實際世界的最後一季,就是在理性和抽象之間的這個一字。數量上是一樣的,但是每個人寫的一字不一樣,這就是中國哲學文化核心的特點。書法就是為什麼它有魅力呢,就是因為每個人寫的一字不一樣。今天、昨天、明天、後天寫的一字統統不一樣,這就是書法的魅力,這是書法美學的本質。所以說書法是中國文化核心的核心,所以無法摧毀,因為人永遠要讓他的思想回到他的現實,他的要讓他的行為具有抽象的哲學的意義。所以我們中國經歷了幾千年不斷的變亂,因為它有靈魂核心,所以它始終沒法摧毀。

2、傳統的文化價值觀:三大行書的經典意義

晉、唐、宋是文人書法歷史的形成期和高峰期,十六、七個世紀以來所傳承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晉尚韻、唐尚法、宋尚意、明尚態”等藝術法則,更傳承給我們書法藝術的文化精神。這種文化精神充分體現在經過歷史選擇所確立的經典作品上,即: 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稿》蘇東坡《寒食帖》。

(1)王羲之《蘭亭序》與藝術自覺意識

劉正成:中國書法藝術審美

《蘭亭序》,我講它結束了書體,用永字八法,有23個不同的資質。但是根本的文化意義是什麼呢?王羲之生在東晉時代,他文化的自覺找到了個人和社會不同的區分,就是人要和社會怎麼生存,怎麼生活。窮者獨善其身,達者兼濟天下。這個文化自覺就是人在社會當中怎麼處理自己的社會行為,這就是《蘭亭序》的主題。我可以做官,同時我也可以回家生活,這樣的作品包含的不是這個字寫的怎麼好,這個人間的生平就感覺到它的藝術的故事,它的生命的文化力量。

(2)顏真卿《祭侄稿》與社會擔當精神

劉正成:中國書法藝術審美

再看《祭侄稿》,如果你對書法不太瞭解,這個字寫的亂七八糟,塗了這麼多疤,為什麼是天下第二行書呢?但是你要了解他的藝術是,顏真卿守的陣地,安史之亂的時候把那個城圍了,最後攻破以後,把他哥哥殺掉,肢解了,他的侄兒全部殺了,割了很多刀。顏真卿最後回到洛陽的時候,他派人去找到他侄兒的一個頭顱,他哥哥的屍體已經沒有了,然後寫了這篇祭文。他就寫到當時他們怎麼樣抗擊安史之亂。所以一代知識分子為了國家統一,怎麼樣獻出生命的過程,怎麼樣臨危不懼獻身的過程,用他的書法表現出來了。

“賊臣不救”,當時副相不管他們。“孤城圍逼,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寫了之後又把永垂不朽修改。你看這個激情澎湃的、悲憤的感覺。這樣的情感和歷史作品,而且保證一千多年傳到今天,完全了心理過程的表達,這是最現代的藝術。

(3)蘇東坡《寒食帖》與理想情操追求

《黃州寒食詩》表現的是蘇東坡處於逆境中,皇帝不信任他,他也不能回家安全生活,把他流放在黃州,但他的理想沒有墜落。他說“君門深九重”,就是皇帝不認識他毫無怨言。“墳墓在萬里”,他回不到家裡去養老。所以“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吹不起的目的就是那個死灰還要吹上天的,就是理想不墜青雲之志。下面的字寫的小,上面的字寫的大,心潮澎湃,雨漏如漁舟,這個完美的過程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所以這樣的作品你就不能像我剛才說的哪一筆長哪一筆短來欣賞它,一定要聯繫它的生平,它的文化意義。

書法就是這樣有精神境界,也記錄了歷史,記錄了東晉、中唐和唐代的知識分子的歷史的命運。所以這個作品怎麼去理解它呢,它代表了中國文化第一、第二、第三大行書,今天為什麼這麼高的地位,就是因為它不光是字寫的好的原因,它負載了一個人,負載一段歷史。

3、文化圖騰:夏鑄九鼎與乾隆三希

夏鑄九鼎:56個民族的歷史均由漢字書寫

劉正成:中國書法藝術審美

我們從夏代開始,夏鑄九鼎,這個九鼎就是九州,每一個鼎代表一個州,這邊就寫了這個州的歷史,它有它的圖騰符號。那個時候在夏代,就是距離現在四千年左右的時間,那個使用一種文字,那時候三百種諸侯,幾百個國家,語言不一樣,文字不一樣,但是鑄在鼎上的就是這種漢字。所有的國王使用這種文字,承認這個文字的中主地位。一直這個歷史延續到幾千年,到了乾隆皇帝。

乾隆三希:文字與書法的雙重魅力

劉正成:中國書法藝術審美

乾隆皇帝有一個書法叫做《三希堂》。乾隆皇帝腹有天下,他唯一看重的就是三希,就是三個貼。就是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遠帖”。他說“懷抱觀古今,深心託豪素”,就是他深切的願望,包括他審美的理想,都託於豪素,託於書法之中。

中國文字圖騰的意義,中國文化五千年,甚至更早歷史,這個民族始終是統一的國家,最大的功勞就是漢字和書法。漢字大家統一意識,比如說謙卑人入侵中國了,北魏用漢字寫的魏書。元代入主中主以後,還是使用漢字,他們寫的元史就用中國的漢字記錄了原代的蒙古族的歷史。前幾天我聽了騰格爾的歌,中間有一句話,他說請你們原諒,我不論用我的母語去敘述,但是你們接受我的悲傷和歡樂。意思就是說,這個文字雖然各民族他們在使用中統一了漢字,但是這個國家幾千年,不管誰來佔領這個地盤,這個民族的文化香火是不斷的。這個文字是符號意義。

(4)左圖右書國之瑰寶:傳世書畫文物價值連城

劉正成:中國書法藝術審美

我再給大家講一個比喻,我們要說價值觀。蔣介石1949年從我們中央銀行國庫運走了290萬兩黃金,國庫都被他掏空了。連同故宮博物院24萬件文物書畫到臺灣。他說國家在我這裡,因為黃金就在我這裡,我還有24萬件的書畫。今天我們用金幣學的觀念來看這個問題。290萬兩黃金,在我的兒童時代是90塊錢一兩,現在的比價換算,不到300億人民幣。但是這24萬件書畫文物值多少錢呢?3萬億,10萬億,也不止。可見書畫不僅有文化價值,而且文化又是一個經濟的價值。所以我們為什麼現在要從事文化產業呢,就是因為文化它也是一種無值的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