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理論高度總結,關於六腑、氣血和經絡的33條精華

上一次二羊總結分享了中醫基礎理論的五臟五行的精華總結,大家都非常喜歡,緊接著還有精華,今天分析第三波,關於六腑和氣血經絡等的精華知識。

中醫基礎理論高度總結,關於六腑、氣血和經絡的33條精華

  1. 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受盛傳化水谷,其氣具有通降下行特性,故其生理特點是“瀉而不藏”,“實而不能滿”。

2. 膽主決斷,是指膽在精神意識思維活動中,具有判斷事物、作出決定的作用。膽的決斷作用對於防禦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等不良影響,維持精氣血津液的正常運行和代謝,確保臟腑間的協調關係,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3. 胃的生理特性是主通降和喜潤惡燥。所謂喜潤惡燥,是指胃中應保持充足的津液以利於飲食物的受納和腐熟。胃中津液充足,方能維持其受納腐熟的功能和通降下行的特性。

4. 小腸的生理功能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受盛和化物,二是分別清濁。

5. “小腸主液”、“大腸主津”。

6. 有的醫家稱三焦為分佈於胸腹腔、包容五臟六腑之“大府”,並因其大而稱為“孤府”。

7. 三焦生理特點概括為“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

8. 三焦的生理功能是通行諸氣和運行水液。

9.腦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宰生命活動,主管精神意識和主管感覺運動。但中醫髒象學說以五臟為中心,因而就將腦的生理功能分屬於五臟,其中尤其與心、肝、腎三髒的關係密切。這是由於心主神志、肝主疏洩而調暢情志、腎藏精而生髓充腦的緣故。

10. 明代李時珍明確提出腦與精神活動的關係,稱“腦為元神之府”。

11. 衝脈能調節十二經脈的氣血,有“衝為血海”之稱。任脈與妊娠有關,故稱“任主胞胎”。

12. 在五臟中,女子胞與肝、心、脾、腎的關係尤為密切。

13. 人體之精,是指稟受於父母的生命物質與後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種精華物質,是人體生命的本原,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

14. 精的功能除具有繁衍生命重要作用外,還具有濡養、化血、化氣、化神等功能。

15. 人體之氣是通過腎、脾、肺等髒生理活動的綜合作用而生成。故稱:腎為生氣之根、脾胃為生氣之源、肺為生氣之主。

16. 氣的功能:①推動與調控作用;②溫煦與涼潤作用;③防禦作用;④固攝作用;⑤中介作用。

17. 人體之氣的中介作用,主要是指氣能感應傳導信息,以維繫機體的整體聯繫。氣是感應傳遞信息的載體。

18. 宗氣,又名大氣。宗氣是人體後天的根本之氣,積聚於胸中(心肺),故稱胸中為“氣海”,又名“膻中”。

19. 宗氣的主要功能有二:一是溫養心脈,以維持其運行氣血的功能。稱為貫心脈以行氣血。二是溫養肺和呼吸道,以維持其呼吸和發聲的功能。稱為出喉嚨而司呼吸。

20. 衛氣的功能有三:即防禦外邪、溫養全身和調控腠理。“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者也”,即是對衛氣功能的概括。

21. 一般地說,性狀較清稀、流動性較大,佈散於皮膚、肌肉和孔竅之中,起著滋潤作用的,總稱為津;性狀較稠厚,流動性較小,灌注於骨節、臟腑、腦髓之中,起著濡養作用的,總稱為液。

22. 津液代謝過程,以脾、肺、腎三髒的功能為主。而腎對脾與肺在津液代謝方面的功能又起著促進作用,因此說腎主水,即能主持水液代謝。

23. 津液的生理功能,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滋潤和濡養作用;②化生血液,調節血液濃度;③運輸廢物。

24. 中醫學把神分為神、魂、魄、意、志,分別歸屬五臟,即“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並稱為“五神髒”。

中醫基礎理論高度總結,關於六腑、氣血和經絡的33條精華

25. 氣與血的關係,通常概括為“氣為血帥、血為氣母”。

包括:①氣能生血;②氣能行血;③氣能攝血;④血為氣母。

26. 氣與津液之間關係,包括:①氣能生津;②氣能行津;③氣能攝津;④津能生氣;⑤津能載氣。

27. 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是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形體官竅、溝通上下內外、感應傳導信息的通路系統,是人體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28. 十二經脈的名稱包括三部分,即手或足經、陰或陽經、髒或腑經。如手太陰肺經等。

29. 十二經脈的走向規律是手之三陰,從髒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

30. 十二經脈交接規律,是手三陰經從胸腔走向手指末端,交於手三陽經;手三陽經從手指末端走向頭面部,交足三陽經;足三陽經從頭面部走向足趾末端,交足三陰經;足三陰經則從足趾走向腹腔和胸腔,交於手三陰經。從而形成陰陽相貫、如環無端的循行路徑。

31. 十二經脈的分佈規律:

①四肢部位:陰經分佈在內側面,陽經分佈在外側面。內側分三陰,外側分三陽,其前後順序是太陰、陽明在前線;少陰、太陽在後線;厥陰、少陽在中線。

②頭面部位:則陽明經行於面部、額部;太陽經行於面頰、頭頂及後頭部;少陽經行於頭側部。

③軀幹部位:手三陽經行於肩胛部;足三陽經則足陽明經行於前(即胸腹面)、足太陽經行於後背、足少陽經行於身側面;手三陰經均從腋下走出;足三陰經則均行於腹面。

④循行於腹面的經脈,其排列順序,自內向外為足少陰經、足陽明經、足太陰經、足厥陰經。

中醫基礎理論高度總結,關於六腑、氣血和經絡的33條精華

32. 十二經脈的表裡關係,是手足三陰和三陽經脈通過經別和別絡相互溝通,組成手足六對“表裡相合”關係,即手足太陽與少陰為表裡、手足少陽與厥陰為表裡、手足陽明與太陰為表裡。相為表裡的經脈分別絡屬於相為表裡的臟腑,如手太陰屬肺絡大腸,手陽明屬大腸而絡肺;足少陰屬腎絡膀胱,足太陽屬膀胱絡腎等。

33. 十二經脈氣血的流注,其次序是手太陰肺經在食指端流注於手陽明大腸經,並依次為:經鼻翼旁流注於足陽明胃經,經足大趾端流注於足太陰脾經,經心中流注於手少陰心經,經小指端流注於手太陽小腸經,經目內眥流注於足太陽膀胱經,經足小趾端流注於足少陰腎經,經胸中流注於手厥陰心包經,經無名指端流注於手少陽三焦經,經目外眥流注於足少陽膽經,經足大趾流注於足厥陰肝經,經肺中則流注於手太陰肺經,完成一個循環。

我是中醫二羊,更多中醫有趣有用知識可以點擊頭像關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