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汶川地震志卷八:《社會賑災志》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省汶川縣發生8.0級特大地震。在50萬平方公里的災區範圍內,69227人遇難,17923人失蹤,374643人不同程度受傷,1993.03萬群眾失去住所,4625.6萬多受災群眾急需衣、食、住、醫等方面的生活救助。

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以及國際社會,也通過多種形式和途徑,給災區以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的大力支援。截至2009年9月30日,全國籌集社會捐贈資金和物資折價共計797.03億元,其中捐贈資金687.9億元、物資折價109.13億元。捐贈場面盛況空前,捐贈數量史無前例。

這些真實而雋永的故事,被一一記入《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災志》卷八《社會賑災志》,“數”說並直接體現著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汶川地震志卷八:《社會賑災志》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汶川地震志卷八:《社會賑災志》

書中記錄的各地賑災活動數據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汶川地震志卷八:《社會賑災志》

5月18日,抗震救災大型募捐活動“愛的奉獻”在中央電視臺一號演播廳舉行

這部由民政部牽頭組織編纂的分志,集中、全面、詳盡地記載了“5·12”汶川大地震發生後,社會各界開展捐贈和志願者服務活動,國際社會給予積極援助,幫助災區開展抗震救災和恢復重建工作。不論從編纂投入力度還是編纂工作程序來看,其編纂難度都堪比一場硬仗。

本志從籌備到成書,前後歷時四年,共120多個單位參加編纂,僅各承編單位經過挑選後報送編纂室的資料(初稿)就達1000多萬字,救災司先後組織7次培訓班,吸收各承編單位人員參加,組織50多次志稿撰寫研討會。所載內容包括中央黨政軍機關、人民團體、宗教界的賑災工作,各省(區、市)的賑災工作,港澳臺同胞和遍佈世界各地的華僑華人的賑災行動,聯合國相關機構、國際組織和170多個國家、地區的援助舉措。組織難度之大,編纂任務之重,實屬罕見。

對於這部作品,讀者或許有以下疑問。

疑問一:賑災活動全部入志?

“5·12”汶川大地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範圍最廣、救災難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圍繞這次特大地震所展開的社會賑災活動,也是中國歷史上動員範圍最廣、參與人員最多、捐贈數量最大的一次社會賑災活動,僅直接和間接參與抗震救災志願者服務的人員就有上千萬人,捐款捐物的幹部群眾數以億計,而本書容量有限,無法將所有參與賑災活動同志的先進事蹟記入,只能有所取捨。

疑問二:選例標準如何?

在入志例子的選取上,曾考慮以不同的捐贈數量設定一個標準,按標準選取入志人物事例,但中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且東部、中部、西部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人民群眾貧富差距較大,捐贈100萬元的不一定比捐贈1萬元的難度大,捐贈100元的不一定比捐贈1000元的愛心小,很難用一個數字、一個標準來衡量決定入志的人物事例、標準。因此,本書選例入志標準是從各承編單位報送來的資料進行比較,儘量選取較為典型的例子。

疑問三:數據可靠準確?

這次抗震救災鬥爭中,救災捐贈點多面廣,社會各界特別是港澳臺同胞,在多地多單位,採取多種形式,通過多種渠道向災區捐款捐物。受當時統計力量和統計條件所限,有些捐贈可能未被統計,有些捐贈可能被重複統計,造成有關部門和單位的統計數字以及新聞媒體發佈的數字不盡一致。因此,本志在統計數字的使用上,以政府職能部門統計的數字為準。

疑問四:圖片如何選擇?

在領導人圖片入志方面,根據中央辦公廳有關規定和國新辦的統一要求,本分卷均沒有使用中央領導同志的照片。省部級領導幹部的圖片,基本是根據各單位報送的圖片使用,沒有報送的則從略。為兼顧地區、部門及單位之間的平衡,有的單位報送的領導圖片較多,編纂委員會進行了刪減。賑災相關的大量圖片集中收錄於卷三《圖志》中。

更多詳細內容,請翻閱《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災志》卷八《社會賑災志》。

撰稿:範靜\編校:張健\審核:李江\終審:於偉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