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三國演義》中關羽的藝術形象——威武傳千秋

關羽的形象能夠得到廣為流傳,很大程度是因為關羽的威武形象。

除了在小說中進行藝術化創作之外,戲曲、說唱文學和楹聯等文本中對關羽的威武形象進行了重新塑造或進一步完善,這對關羽形象的傳播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在說唱文學中,早在宋代,三國故事中的關羽形象就在說唱文學中廣為傳播。

民間藝人的表演和創作是《三國演義》能夠完成的基石,說唱藝術比小說更為通俗化,比戲曲則更簡單易行,說唱故事更易為民眾接受,所以說唱關羽故事的藝術形式多樣,流傳也更廣,所以說唱文學對關羽的威武形象的塑造也有很大的影響。

淺談《三國演義》中關羽的藝術形象——威武傳千秋

關羽形象在戲曲中主要是被統治者神化用來作為上層教化下層百姓的工具,利用關羽的勇猛形象來號召下層民眾為國效力,在明清時期尤甚。

如明初佚名雜劇《關雲長大破蚩尤》。

劇中故事說關羽神在鹽池戰蚩尤。主要是說在北宋年間山西解州的鹽池突然乾涸,後經寇準、呂夷簡等朝廷官員的調查得知是蚩尤的千年精靈在作怪。

因為當年蚩尤與軒轅帝在此戰鬥,被軒轅帝戰敗殺於解州。蚩尤認為天下百姓吃鹽都是他的功勞,可是人們卻都為軒轅帝立廟,不為他立廟,因此他心中不平,所以要讓鹽池乾枯。

淺談《三國演義》中關羽的藝術形象——威武傳千秋

呂夷簡奉命請龍虎山張天師排除此難,張天師認為只有請關羽神才有此威力消滅蚩尤。最後,關羽兵發解州,為民解難。宋徽宗在解州為關羽立廟,嘉獎關羽護國柞民,並且追封為“崇寧至道真君”。

統治者給關羽道君的封號,其實是在說關羽的功績是在為國解憂,為民造福。

還有如清代宮廷大戲《鼎峙春秋》。

《鼎峙春秋》共二百四十出,以關羽為主角的戲曲就有三十二出,加上有關羽在場的戲有八出,總共就有四十出,佔了全部的六分之一,比重之大可以想見。

宮廷大戲一般是進賺的作品,因此它必須滿足統治者的心意。在《鼎峙春秋》中藝術家不斷對關羽形象進行神化,就是秉承清朝統治者的意願,要人們效法關羽。

戲劇除了表現關羽的勇猛之外,在很大程度上關羽的形象已經成為統治者的代言人。

淺談《三國演義》中關羽的藝術形象——威武傳千秋

在楹聯中,對關羽的勇猛褒讚是楹聯中撰寫較多的部分,也是流傳較廣的部分。

如洛陽關帝廟有聯“義參天地,道衍春秋”,解州關廟有聯“義存漢室三分鼎,志在春秋一部書”等,在對關羽的讚頌同時往往把義與《春秋》聯繫起來。

明郎中任瀚撰寫的對聯“才兼文武,義重君臣,恥與漢賊同天,戮力遠開新帝業;威鎮華夏,氣吞吳魏,能使奸雄破膽,忠魂常繞舊神州。”勇猛威懾華夏,忠魂壯烈永留神州大地,供後人敬饗。

淺談《三國演義》中關羽的藝術形象——威武傳千秋

湖南湘潭有聯“匹馬斬顏良,河北英雄盡喪膽;單刀辭魯肅,江南士子皆低頭。”此聯通過南北英雄士人與關羽的事蹟對比,凸顯了關羽的勇猛與智慧。

總之,勇武是關羽所具有的主要形象特徵之一,也是讀者能夠從關羽的真實歷史軌跡中得到的最原始的一個意像,關羽的勇武在當時就得到人們的認可。

所以在小說、戲曲和詩歌中關羽的勇武形象能夠得到發揚光大,更加完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