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

依稀記得,還是兒童時,父親便買回這三國演義的連環畫與故事書。幼時時常覺得這打打殺殺的戰爭實在是不如那水滸傳的故事來的精彩,更不如西遊記的鬼神來的有趣。說來奇怪的是,這年齡漸漸大了,自己推翻了幼時的想法。對這爾虞我詐的《三國》有著抑制不住的好感。

說是《紅樓》寫了一段戀愛;《水滸》寫了一次衝動;《西遊》寫了一場旅行;可直到現在,我也是熱衷於《三國》的一次變革。認真的看完了《三國演義》的讀者,絕不會滿足於此。身邊尚有人在,品完羅貫中的三國,便迫不及待的去看《三國志平話》、《通鑑紀事本末》等史書,想去了解這東漢末年的史實如何的精彩紛呈!

回想自己人生的第一個偶像,似乎不必細想就浮現臥龍先生的樣子。這般傳奇的人物在每個讀者心中都有不同相貌,原著中描寫到是字字金貴: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䠥,飄飄然有神仙之概。簡單的二十四個字卻也把軍師的朗星眉目描繪的清楚。合上書的時候,腦海中似乎能聽見臥龍先生那句“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由得將說出這話的垂暮之年的諸葛亮與這二十四字意氣風發的臥龍先生放在一起。尚且不說先生隆中對,草船借箭,舌戰群儒,三氣周瑜的才智,單是為劉備,為蜀國付出這半生就值得我去緬懷。玄德在白帝城將死之時便已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而孔明聽後確是滿生大汗。直到現在,或是接觸的人和事多了,方才考慮到,臥龍先生雖是重情重義,卻也不會因這三顧之恩死心塌地。諸葛亮在任何書中都稱得上一句當世鬼才,隆中對出,就得知此人胸懷大志。曹操生性多疑狡詐,最多能做上一人之下;而東吳孫權謀士居多,爾虞詐,勾心鬥角。跟隨劉備,獨掌大權,全軍上下言聽計從。曾經在一家小書店讀過一本很有趣的書,此書就寫《三國》中未被人想到的想法。令我印象頗深的便是跟孔明相關的這一節:因為劉備放權,諸葛亮在華容道就已經算到雲長會放走曹孟德,後又讓諸葛瑾借荊州,這便引發了關羽與東吳的矛盾,接著劉備討伐東吳也就順理成章了,上文提到的劉玄德遺言中,一句話點出孔明一生的心計,孔明方才滿身大汗,後怕不已。當然這應該只是哪個讀者自己的想法,這也恰恰說明了,每個《三國》的讀者,心中都有著自己的三國。

袁闊成說的那樣,《三國演義》是那段歷史的一座人才寶庫,也是一部活的兵書,是一座軍事大課堂。諸葛亮是人們心中智慧的化身,他的發明創造最多,軍事作戰的奇門遁甲八陣圖、諸葛連弩,軍事運輸的木牛流馬、甚至百姓吃的饅頭等都是他的發明,表現了超人的智慧和科學頭腦。並且還有具有全局眼光的司馬懿,有統軍之才的龐統,等等……在那個戰爭的年代,一群叱吒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運用了許多計策智取城牆,打贏戰爭。在三國裡,三十六計得到充分運用。如:周瑜運用反間計,利用蔣幹,使曹操將蔡瑁、張勇斬首,從而成功利用反間計獲得勝利。軍事行動與政治策略相結合。每一次的戰爭侵略不是毫無目的,每個人都想完成自己的統一大業。那時候,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而進行戰爭侵略。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在現代化文明的今天,各個國家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與影響力,迫於和平發展的局勢,大家都選擇以文化侵略,經濟侵略為主。經濟實力強大的國家,他的軟實力也一定很強大。貧窮落後的國家,連自己人民的溫飽問題都還得不到解決,如何談提高軟實力和文化輸出?那麼在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的今天,弱小國家該如何建立自己的優勢?何保障自己國家的權利?

《三國演義》對於我來不僅僅是一本戰爭史書……讓我瞭解的不僅僅是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雲……

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