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帝王對臣下恩威並用,可曾國藩卻不認為,他說這兩字勝過恩威

帝王對大臣,上級對下屬,官員對百姓,長輩對晚輩,父親對孩子,恩威並用是千年不變的手段,可怎麼到了曾國藩這裡,恩威並不被認可了?

自古帝王對臣下恩威並用,可曾國藩卻不認為,他說這兩字勝過恩威

不是曾國藩不認可,而是曾國藩認為有比這更好的。曾國藩說:帶勇之法,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禮。仁者,即所謂欲立立人,欲達達人也。待弁勇如待子弟之心,嘗望其成立,望其發達,則人之恩矣。禮者,即所謂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泰而不驕也。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威而不猛也。持之以敬,臨之以莊,無形無聲之際,常有懍然難犯之象,則人知威矣。守斯二者,雖蠻貊之邦行矣,何兵勇之不可治哉。

也就是說,帶兵的方法,用恩情不如用仁義,用威嚴不如用禮遇。“仁”的意思就是:要想自己立身成事,先讓別人立身,要想自己達到目的,先要幫別人達到目的(這與佛家的普世價值相通,佛渡眾生,反被眾生所渡)。對待士兵要像對待自家子弟一樣,希望他成事立業,希望他發達興旺,那麼人們自然感恩於你。“禮”的意思,指人與人之間平等相待,不分年齡大小,不分位置上下,彼此不能侮謾、安適平和而不驕傲自大。衣冠端正,莊嚴肅穆,人們看見就生敬畏之心,覺得威嚴持重不莽撞。做事敬業,待人穩健,無形無聲中現出崇高難犯的氣象,這樣,別人自然尊重他的威嚴。遵守這兩個方面,即使到國外出使也行得通,更何況帶兵治軍呢?

不是不用恩威,也非盲目崇拜仁禮,只是根據場合、場景而言,恩威小用,仁禮大用,仁禮出恩威,職場如此,社會如此,家裡也如此。

齊國的孟嘗君就是如此。

自古帝王對臣下恩威並用,可曾國藩卻不認為,他說這兩字勝過恩威

孟嘗君以“好客養士”、“好善樂施”而名聞天下。孟嘗君善於用人,廣招賢士,門下“客無所擇”,“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善遇之。為了最大限度的招攬人才,不惜“舍業厚遇之”,因而“傾天下之士”,門下食客達三千餘人,人才濟濟。孟嘗君對門下食客及其家庭體貼入微,每每“問親戚居處”,而後“使存問,獻遺其親戚”(《史記·孟嘗君列傳》)。為了禮賢下士,孟嘗君與門下食客吃一樣的飯食。一次,一位食客因為誤以為孟嘗君吃的飯比他們的好,羞慚難當,以自刎向孟嘗君謝罪。孟嘗君因而更得人心,“士以此多歸孟嘗君”,人人都把孟嘗君當作“親己”。孟嘗君對食客的厚遇,不僅解除了門客們的後顧之憂,更讓他們感恩、感動至極,因而在關鍵時刻往往能夠挺身而出,拼死報效孟嘗君。這些人是孟嘗君最為寶貴的財富,不僅在危急時刻救他性命;而且他們傾心為孟嘗君出謀劃策,更是孟嘗君得以活躍於戰國時期政治舞臺的重要倚仗。其中最有名的是馮諼的故事,馮諼以怪人面目出現,孟嘗君三番五次滿足他卻不嫌棄他。在後來的薛國買義、狡兔三窟、出使秦國等系列事件中,馮諼為孟嘗君立下汗馬功勞,這不能不說與孟嘗君平時的善於待人,廣交朋友有密切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