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帝王对臣下恩威并用,可曾国藩却不认为,他说这两字胜过恩威

帝王对大臣,上级对下属,官员对百姓,长辈对晚辈,父亲对孩子,恩威并用是千年不变的手段,可怎么到了曾国藩这里,恩威并不被认可了?

自古帝王对臣下恩威并用,可曾国藩却不认为,他说这两字胜过恩威

不是曾国藩不认可,而是曾国藩认为有比这更好的。曾国藩说:带勇之法,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礼。仁者,即所谓欲立立人,欲达达人也。待弁勇如待子弟之心,尝望其成立,望其发达,则人之恩矣。礼者,即所谓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泰而不骄也。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威而不猛也。持之以敬,临之以庄,无形无声之际,常有懔然难犯之象,则人知威矣。守斯二者,虽蛮貊之邦行矣,何兵勇之不可治哉。

也就是说,带兵的方法,用恩情不如用仁义,用威严不如用礼遇。“仁”的意思就是:要想自己立身成事,先让别人立身,要想自己达到目的,先要帮别人达到目的(这与佛家的普世价值相通,佛渡众生,反被众生所渡)。对待士兵要像对待自家子弟一样,希望他成事立业,希望他发达兴旺,那么人们自然感恩于你。“礼”的意思,指人与人之间平等相待,不分年龄大小,不分位置上下,彼此不能侮谩、安适平和而不骄傲自大。衣冠端正,庄严肃穆,人们看见就生敬畏之心,觉得威严持重不莽撞。做事敬业,待人稳健,无形无声中现出崇高难犯的气象,这样,别人自然尊重他的威严。遵守这两个方面,即使到国外出使也行得通,更何况带兵治军呢?

不是不用恩威,也非盲目崇拜仁礼,只是根据场合、场景而言,恩威小用,仁礼大用,仁礼出恩威,职场如此,社会如此,家里也如此。

齐国的孟尝君就是如此。

自古帝王对臣下恩威并用,可曾国藩却不认为,他说这两字胜过恩威

孟尝君以“好客养士”、“好善乐施”而名闻天下。孟尝君善于用人,广招贤士,门下“客无所择”,“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善遇之。为了最大限度的招揽人才,不惜“舍业厚遇之”,因而“倾天下之士”,门下食客达三千余人,人才济济。孟尝君对门下食客及其家庭体贴入微,每每“问亲戚居处”,而后“使存问,献遗其亲戚”(《史记·孟尝君列传》)。为了礼贤下士,孟尝君与门下食客吃一样的饭食。一次,一位食客因为误以为孟尝君吃的饭比他们的好,羞惭难当,以自刎向孟尝君谢罪。孟尝君因而更得人心,“士以此多归孟尝君”,人人都把孟尝君当作“亲己”。孟尝君对食客的厚遇,不仅解除了门客们的后顾之忧,更让他们感恩、感动至极,因而在关键时刻往往能够挺身而出,拼死报效孟尝君。这些人是孟尝君最为宝贵的财富,不仅在危急时刻救他性命;而且他们倾心为孟尝君出谋划策,更是孟尝君得以活跃于战国时期政治舞台的重要倚仗。其中最有名的是冯谖的故事,冯谖以怪人面目出现,孟尝君三番五次满足他却不嫌弃他。在后来的薛国买义、狡兔三窟、出使秦国等系列事件中,冯谖为孟尝君立下汗马功劳,这不能不说与孟尝君平时的善于待人,广交朋友有密切关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