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推廣土壤燻蒸修復新技術提高蔬菜產量和品質

往昔 時間越長土地越不健康,大姜連年減產

5月29日一大早,吳忠波便站在安丘市淩河鎮石家河村自家的大棚姜地裡,喜笑顏開。“你看俺這一片地,多麼肥沃,大姜的苗子都健康粗壯,下一步收成肯定差不了。”吳忠波言語裡都是滿足。

吳忠波有7個大棚,如今除了一個大棚裡的姜還沒賣,其餘6個大棚的姜都賣完了。今年他一畝姜地產量大約13000斤,6畝地淨利潤達到了20多萬元。

別看吳忠波如今日子紅火,在剛開始種姜那幾年,他也被姜地折騰得夠嗆。1997年,吳忠波開始種姜。當時,一畝地年產量在七八千斤。然而,種到第三年,由於連年種姜導致土地受損、農藥殘留嚴重、病蟲害加劇等問題層出不窮。吳忠波一畝多地大姜更是得了“姜瘟”,顆粒無收。

姜農都知道,得了“姜瘟”的土地,再也不能種姜了,否則第二年仍會絕產。無奈之下,吳忠波只好在其餘的土地上勉強種植,時間越長,土地越不健康,各種病都出現了。“第五年減產了30%,第七年差不多減產了70%。”回憶起那段日子,吳忠波心有餘悸。

2014年,安丘市供銷社推廣土壤燻蒸技術,吳忠波抱著試試看的心態進行嘗試。沒想到,燻蒸第一年便讓他大喜過望。那一年,他7個大棚的畝產量都提高到了13000斤左右,而且大姜質量很好。有了土壤燻蒸這個法寶,這幾年來吳忠波的大姜產量持續穩定,日子越過越好。

如今 土壤燻蒸後,大姜畝產量高達15000斤

與吳忠波有同樣感受的,是昌邑市都昌街道王家埠村的姜農張連文。不過,張連文直到2016年才嘗試使用土壤燻蒸。“土壤燻蒸技術,從安丘市推廣到全市範圍,中間需要一個過程。”張連文說。

張連文從1990年開始種姜,也是6畝地。跟吳忠波遭遇類似,1994年,他的姜地得了根線蟲病,減產40%。1998年,土壤質量下降,姜地減產70%。眼瞅著自己的姜地種不了了,張連文無奈之下放棄自己的土地,跑到外面租地種姜“打游擊”。從1998年到2016年,這場“游擊戰”一打就是十多年。

十多年時間,張連文換了10個地茬,地茬好的話能種三年,不好的話也就種一年。

2016年,看到周圍的姜農都開始使用土壤燻蒸技術,張連文也動心了。2016年,張連文將自己家荒廢十多年的姜地燻蒸了,2017年種上了大姜,今年春天將大姜賣掉了。6畝大姜,燻蒸後每畝產量居然高達15000斤,按照3元一斤出售,共賣了27萬元。張連文說,大姜成本每畝在11000元左右,刨去近7萬元的成本,這一年他淨賺利潤約20萬元。

原理 土壤燻蒸,就是用藥劑消毒“洗澡”

土壤燻蒸如此神奇,原理究竟是什麼?安丘市供銷社主任助理趙炳勇做出瞭解答。“土壤燻蒸就像給土地消毒洗澡,能有效殺滅土壤中的多種有害生物,很好地解決重茬和土傳病害、線蟲等防治難題,並顯著提高作物的產量和品質。”趙炳勇說,在土壤消毒技術中,化學方式是最穩定、最能保證效果的。

對於選用哪種藥劑進行土壤燻蒸,安丘對接中國農科院植保所,進行了多年的試驗,最終選定了氯化苦。

“當然了,氯化苦不僅可在大姜土地上使用,還可以在草莓、大蔥等土地上使用,非常廣泛。”趙炳勇說。

規劃 2020年重點鄉鎮全設點

安丘市淩河鎮欒家村姜農欒成軍也曾飽受土地病害的影響。多年來,欒成軍曾自己摸索土壤燻蒸。“咱不專業,效果也不好。”欒成軍說,後來他直接花錢買服務,一畝地千餘元,用專業人員和專業機械,保證燻蒸效果。

我市在制定的《技術推廣方案》中明確,到2020年,將實現重點涉農鄉鎮土壤燻蒸服務站點全覆蓋。

市供銷社副主任於樂飛介紹,市供銷社加快建設土壤燻蒸修復社會化服務體系,大力推廣土壤燻蒸修復新技術,提升全市現代農業生產科技水平,通過“減肥、減藥”,提高農產品質量,增加農民收入。目前,市供銷社依託已領辦的1355家各類農民合作社,組建的119家合作社聯合社,實現了縣級農民合作社聯合社全覆蓋,並建立起縣級農業服務公司、鎮級為農服務中心、村級綜合服務社三級為農服務體系,為氯化苦土壤燻蒸服務提供了強大的網絡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