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劇中的那些人物——〈康熙王朝〉之蘇麻喇姑

請您點擊右上角‘關注’,獲得更多文學歷史知識,謝謝支持!

歷史劇中的那些人物——〈康熙王朝〉之蘇麻喇姑​電視劇《康熙王朝》中演繹的康熙與蘇麻的關係一直都很微妙,蘇麻不僅是他的紅顏知己,更是他的得力助手。當蘇麻拒絕做他的妃子而要削髮為尼時,他又氣又恨,但最終還是容忍了蘇麻的無禮,留她在身邊伺候自己,因為他真的捨不得失去這樣一個疼愛他並理解他的女人。蘇麻喇姑很多時候成了康熙的精神支柱,康熙既可以向她傾吐自己的委屈與苦惱,又可以與她商討治國方略,但康熙始終無法得到她。


歷史劇中的那些人物——〈康熙王朝〉之蘇麻喇姑

而在真正的歷史上,康熙皇帝作為當政時間最久的一位皇帝,被稱為“千古一帝”,他的啟蒙老師卻是一位宮廷侍女,很少有人知道,這位侍女竟是普通牧民家的兒女,她就是蘇麻喇姑。
歷史劇中的那些人物——〈康熙王朝〉之蘇麻喇姑

蘇麻喇姑,公元1612年-1705年,是清朝孝莊文皇后的侍女,出身於普通的蒙古族牧民家庭,隨孝莊陪嫁進入後金宮廷。通曉蒙滿文字。
歷史劇中的那些人物——〈康熙王朝〉之蘇麻喇姑

1636年,參與設計滿清朝開國冠服 ,又教導小時候的玄燁,老年時,又撫養康熙第十二子胤裪。1705年,蘇麻喇姑以九旬高齡去世。康熙按嬪禮為蘇麻喇姑辦理喪事,並將其靈柩與孝莊文皇后置於一處。
歷史劇中的那些人物——〈康熙王朝〉之蘇麻喇姑

康熙皇帝年幼時,孝莊文皇后便選定蘇麻喇姑做他的啟蒙老師,玄燁“賴其訓迪,手教國書”,手把手地教玄燁書寫滿文。蘇麻喇姑在生活上象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照顧玄燁,在學業上對玄燁耐心誘導,精心教誨,使幼年的玄燁懂得了很多人情事理,掌握了很多蒙學知識,尤其是康熙皇帝那一手好字,就是當時蘇麻喇姑給打的基礎。


歷史劇中的那些人物——〈康熙王朝〉之蘇麻喇姑

蘇麻喇姑雖然是一個侍女,但孝莊文皇后把她看成姐妹一樣,稱她為格格,康熙皇帝稱她為額涅,皇子、公主們稱她為媽媽。可見她在皇宮中的地位遠不是一般侍女所能比的。
歷史劇中的那些人物——〈康熙王朝〉之蘇麻喇姑

孝莊文皇后逝世前將自己的曾孫胤祹託付給蘇麻喇姑撫養教育。蘇麻喇姑沒有辜負孝莊文皇后的厚望,二十年間,她以自己優秀的品質、良好的性格、廣博的見識和卓越的交際藝術,對胤祹言傳身教,使胤祹很快成長起來。他曾多次遵照父親的旨意處理重大政務,均辦得很出色。康熙晚年,諸皇子圍繞繼位這個問題展開明爭暗鬥,唯獨胤祹沒有參與。
歷史劇中的那些人物——〈康熙王朝〉之蘇麻喇姑

蘇麻喇姑一生未嫁,但她卻把一顆慈母之心獻給了清朝皇室,先後侍奉了四朝主人,幫助孝莊文皇后培養了一代傑出君王——康熙大帝。

蘇麻喇姑與孝莊文皇后朝夕相處,形影不離,廝守達60餘年,二人之間實際上早已超出了一般的主僕關係。皇太極駕崩後,孝莊文皇后剛剛31歲,青春鼎盛便過上了孀居生活,很需要有一位知音相伴,而與她年齡相仿、一直獨身的侍女蘇麻喇姑,當然是她的最佳人選。在公開場合她們是主僕關係,但在私下裡,卻形同姐妹,正因為如此,蘇麻喇姑在宮中的實際地位很高,頗受尊敬。而蘇麻喇姑卻很有自知之明,始終謙恭謹慎。她不僅在孝莊文皇后面前畢恭畢敬,小心侍奉,而且對小於自己40多歲的康熙帝奉若神明,在皇帝面前總是自稱奴才。
歷史劇中的那些人物——〈康熙王朝〉之蘇麻喇姑

蘇麻喇姑有著自己的信仰和生活方式。晚年的蘇麻喇姑與佛教結下了不解之緣,這可能是受孝莊、順治篤信佛教的影響。不過蘇麻喇姑信奉佛教與別人明顯不同,她既不是完全出於消遣、排解寂寞,也不是為了祈求佛祖保佑自己,而是把信佛與忠於皇上、報答皇恩結合起來。唸佛誦經是她晚年生活的主要內容,她經常發自內心地表示:“願意多活幾年,為主子叩頭祈禱,以盡奴才的一點心意。”

蘇麻喇姑在生活上有兩個與人不同的特點:一是終年不浴,只有到年終最後一天即除夕之日,才用少量的水洗一洗身體,然後再把這些用過的髒水喝掉;二是終生不吃藥,即便病情再重,也不服用任何藥物。不過,她的身體卻一直很好,活到了90多歲,算是難得的高壽。
歷史劇中的那些人物——〈康熙王朝〉之蘇麻喇姑

為了回報蘇麻喇姑對大清所做出的貢獻,報答她對自己的教導和撫養皇子的恩情,康熙皇帝決定按嬪禮為蘇麻喇姑辦理喪事。這對於奴僕出身的蘇麻喇姑,可以說是曠典殊榮。蘇麻喇姑生前與孝莊文皇后朝夕相伴60多年,度過了不平凡的歲月,死後當然也應該讓她倆長依相伴。康熙皇帝決定將蘇麻喇姑的靈柩和孝莊太皇太后的梓宮停放在一起。

雍正皇帝即位後,將暫安奉殿改建為昭西陵。孝莊文皇后正式入葬昭西陵地宮。蘇麻喇姑既不是皇室成員,也不是皇帝的嬪御,風水攸關,名份所限,當然不能與主人同葬昭西陵。但為了照顧蘇麻喇姑與孝莊之間的親密關係,雍正皇帝決定將其葬在昭西陵附近,經風水官員相度,將其墓地選定在昭西陵以東南新城的東牆外,距昭西陵只有1.5公里。
歷史劇中的那些人物——〈康熙王朝〉之蘇麻喇姑

請您點擊右上角‘關注’,獲得更多文學歷史知識,謝謝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