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叛逆、厭學、性格暴躁,都是因為家長忽視了這個

相信大家都聽過四個字:“原生家庭”,新聞裡也時常報道出關於“問題孩子”各種消息:

15歲的初三女生和父母

因為手機的使用爆發衝突

從19樓跳樓身亡

孩子叛逆、厭學、性格暴躁,都是因為家長忽視了這個

15歲學霸女孩因少上一節校外輔導班

與父親發生衝突,持刀刺向父親

孩子叛逆、厭學、性格暴躁,都是因為家長忽視了這個

16歲尖子生因不想寫觀後感

與班主任發生衝突,揮刀刺死班主任

孩子叛逆、厭學、性格暴躁,都是因為家長忽視了這個

不能想象,也不能理解,為什麼在花一樣年紀的孩子會選擇如此殘忍的做法來對待他人。

一、為什麼孩子會有那些瘋狂的行為

通過現象看本質,這些孩子瘋狂行為的背後,我們應該看到他們是一群不懂得該怎麼去感受愛,怎麼去表達愛的孩子。

不管孩子是幾歲還是十幾歲,愛一定是他們的安全感的來源。沒有感知愛的能力,和不知道該怎麼去愛別人,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孩子叛逆、厭學、性格暴躁,都是因為家長忽視了這個

而若想孩子學會愛,能夠感知愛,父母便是最初的源頭。

而在親子教育中,大多數的父母都表現出了很現實的問題:力不從心,隔代教育衝突,從而導致家長在家庭教育中所面臨以下四大困難:

孩子叛逆、厭學、性格暴躁,都是因為家長忽視了這個

二、為什麼大多數父母都不會教育孩子

很多家長每當談起對孩子的教育時,總有人會說:“我根本就不會教育孩子。”

而這些父母的背後,通常有一個最大的共同點,那就是:

一提起孩子,眼裡全是缺點,而優點卻完全說不出來。

孩子叛逆、厭學、性格暴躁,都是因為家長忽視了這個

比如:

幼兒園回家路上,一定要買零食或者玩具,不買就會在地上耍賴,買了才能安定下來。

說什麼事情一定要說好幾遍,不罵他都聽不進去,總是當耳邊風。

每天說好只看兩集動畫片,但是看完了就開始耍脾氣,不給看就砸東西,甚至還打人。

相信看到裡,不少家長都有共鳴。

孩子叛逆、厭學、性格暴躁,都是因為家長忽視了這個

不得不說以上孩子會出現的問題,往往是父母的教育方式造成的。

對於家庭教育來說,每個家庭都會有象徵著家族文化心理結構傳承的“命脈”,這會極大的影響到個人和家庭的價值觀、人生觀、情感模式和處事模式。

三、父母不會教育孩子,該怎麼辦

經過調查顯示,現在父母最擔心孩子的事情主要包括這幾個方面:

孩子叛逆、厭學、性格暴躁,都是因為家長忽視了這個

結果顯示,很多家長只關心孩子的健康安全、學習成績等現實性因素,對於興趣愛好、性格養成等發展因素的關注度較低,由此可見,家長更關心孩子“成才”而忽視了成長的過程。

在這樣的價值取向下,孩子的課業學習成為大多數家庭的重點,超八成小學生放學後有額外作業,近五成家庭將學習作為親子溝通主要話題,四成學生回家後沒有戶外活動時間,近半學生回家後主要的娛樂活動為“看電視、玩電腦或手機”。

而子女成績的好壞成為父母互相評價的標尺,甚至引發夫妻矛盾。

孩子叛逆、厭學、性格暴躁,都是因為家長忽視了這個

並且不少數據顯示,現在主要承擔教育孩子的責任人是母親,而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嚴重缺位早已不是新聞。

在調查結果中顯示,普遍存在“僅一成家庭是父親承擔主要教育職責”的現狀。

雖然早已料想到這個結局,但是當結果擺在我們面前時,還是讓人大吃一驚的。

孩子叛逆、厭學、性格暴躁,都是因為家長忽視了這個

尤其是對於男孩而言,父教缺失會使男孩的性別認同弱化,容易被母親過分呵護、過度保護,缺少獨立鍛鍊的機會,缺乏紀律教育和監督,甚至導致各種暴力行為。

總結:孩子的問題大多不是孩子自身造成的,而是父母問題的折射,父母才是孩子問題的最大製造者,同時也是孩子改正錯誤與缺點的最大障礙。

優秀的孩子多是優質教育的結果

問題孩子多是問題家庭的產物

我們要知道沒有不想學好的孩子,只有不能學好的孩子;沒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育的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