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管新規落地滿月,機構應對各具姿態,且聽業內娓娓道來

資管新規正式落地已滿月。過渡期相比徵求意見稿有所延長,在更充裕的準備時間內,主動作為還是觀望為先?各金融子行業的機構會有怎樣的應對姿態呢?

資管新規落地滿月,機構應對各具姿態,且聽業內娓娓道來

銀行資管:亟待實現“七個”轉型

應對措施大體相同

王勇指出,雖然銀行對於資管業務的整頓節奏各異,但應對措施和方向大體相同:一是打破剛兌、披露風險;二是加速產品淨值化管理;三是壓縮非標產品規模;四是打破多層嵌套。“一方面,資管新規明確銀行在發行理財產品時不能承諾剛性兌付,因此未來理財產品風險需投資者自擔,這對銀行是保護。但銀行推出的理財產品一定要規範,風險披露也要明確。另一方面,未來銀行理財產品要實現淨值化管理,盈虧情況都將非常清晰。”王勇指出,部分銀行已開始探索設立資產管理子公司,“能將資管業務和傳統業務進行有效隔離,有助於實現獨立核算,為淨值化管理打好基礎。此外,資管子公司獨立運營也能防止銀行靠主營業務‘補貼’理財產品,由此進行剛兌。”

“如何打破客戶心中理財產品視同存款的既有印象,推動產品淨值化將是銀行資管轉型的最大挑戰之一。”麥肯錫近日發佈報告建議銀行資管通過四大抓手,在構建高競爭力產品體系的同時,通過產品設計循序漸進驅動淨值化轉型,分別是:完善產品體系;打造機構定製化資管產品能力;打造拳頭產品,建立差異化品牌效應;通過產品設計推動產品淨值化轉型。

就產品淨值化轉型,麥肯錫指出,為了讓客戶能逐步接受淨值化產品,銀行資管需從產品設計入手,既滿足客戶需求,也符合淨值化趨勢,具體可採用的策略包括:從低風險、低波動資產類別逐步過渡到高風險、高波動資產類別;通過產品期限或收益結構設計逐步引導客戶接受理財淨值化理念;針對不同客群採取差異化策略;建立支持產品淨值化轉型的管理機制和運營體系。

儘快落實“七個轉型”

中金公司近日開展的一項調查顯示,在“資管新規當前,銀行理財面臨的痛點”中,“投資者習慣重新培養”是最大痛點,選擇“新產品模式尚未成型”、“非標等無解”和“投研能力短板”的也不少。還有些受訪者擔心“盈利模式向管理模式轉變”、“IT等系統建設跟不上”、“行內支持態度弱化”成為痛點。

麥肯錫指出,銀行資管轉型的一大掣肘在於銷售能力,現有零售前線的理財經理面對產品淨值化如臨大敵,同時銀行普遍缺乏系統化的機構客戶覆蓋能力,這都將是資管業務營銷模式轉型亟須解決的重點問題。

“在淨值化時代,銀行必須依託資產配置能力建立起以投資顧問為核心的產品銷售模式。”麥肯錫指出,“當然,僅僅依託投顧系統還遠遠不夠,銀行資管必須建立起優秀的產品經理團隊。”

麥肯錫全球資深董事合夥人兼中國金融行業諮詢負責人曲向軍指出:“資產管理是典型的高投入高回報業務。但國內銀行對資管部門的投入普遍不足,對比國內目前管理資產規模超過2000億元的基金公司,員工基本都在400人以上,而中國多數銀行資產管理部只有幾十人,亟待加大投入。”曲向軍表示,未來兩年,國內銀行資管業務必須儘快落實“七個轉型”,即向全市場主動管理轉型,向淨值化產品轉型,零售推動和機構直銷兩手抓向協同營銷轉型,向資管子公司轉型,向市場化人才機制轉型,向獨立資管風控體系轉型,向智能資管轉型。

資管新規落地滿月,機構應對各具姿態,且聽業內娓娓道來

保險資管:險資配置方向有所調整

資管新規落地後,保險資產管理業務尚未大幅調整,但另類保險資管產品的註冊規模已開始下滑。專家表示,國內保險資產管理公司和其他產、壽險公司的資產管理業務經營部門的業務已開始調整,但這是一個長期過程,其影響全面深遠。

新規效應“漸次放大”

保監會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在14.92萬億元的保險資金運用餘額中,另類投資規模6萬億元,佔比40.19%。但近期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執行副會長兼秘書長曹德雲表示,截至2018年3月末,保險資金配置中,另類投資佔比26.85%。

人保資產宏觀與戰略研究所的研究員吳傑表示,受近期監管審批標準趨嚴和審批週期拉長影響,從行業公開數據看,以債權投資計劃和股權投資計劃為主的另類保險資管產品的註冊規模開始下滑,預計下滑趨勢在強監管環境下將延續一段時間;此外,資管新規為資產證券化發展提供機遇,保險資管行業未來或將加大資產證券化領域的業務拓展力度,只是當前受資產證券化底層資產尚未放開而進展較慢。

對於資管新規嚴控的通道業務和非標資產,吳傑表示,原保監會早在2016年6月就發文要求保險資產管理公司清理銀行存款通道業務和規範組合類保險資產管理產品業務,目前行業內通道業務基本不存在。

非標資產方面,根據2017年底原保監會公佈數據,扣除9.9%的長期股權投資後,行業非標投資佔比在30%左右。

“在當前強監管環境下,受監管審批標準趨嚴和審批週期拉長,保險債權投資計劃和股權投資計劃的註冊規模開始萎縮。”吳傑指出,隨著資管新規效果的顯現,未來以銀行理財、信託、保險債權投資計劃和股權投資計劃為主的非標產品的供給,或將進一步下滑。

對外經貿大學教授、保險學院院長助理王國軍表示,資管新規對保險公司直接影響較小,但對公司資產管理乃至產品設計、市場開拓與結構調整都有較深遠影響,且會隨著政策實施後的正負反饋效應而漸次放大。

未來險資投資擬加大“含金量”

“在資管新規推動資產管理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動態過程中,保險公司的資產管理業務需進行多角度調整,以便符合新規及後續標準規制和細則要求,尋找不足,補齊短板;同時,保險公司的資產管理要根據政策變化,防範戰略性風險,及時調整資產配置的方向。”王國軍指出。

二是資產證券化產品。資產證券化產品較傳統非標產品具有較高的流動性、靈活性和風險隔離的特點,符合險資風險偏好,且未來資產證券化產品的供給或將增加。

三是保險資管債權投資計劃和融資類信託。從長遠看,在監管引導保險資金支持實體經濟的背景下,未來險資或將進一步加大符合政策導向的保險資管債權投資計劃和融資類信託的配置力度。

資管新規落地滿月,機構應對各具姿態,且聽業內娓娓道來

券商基金:著手向主動管理轉型

資管新規落地已滿月。就資管主體而言,新規對公募分級基金影響較明顯,未來隨著過渡期結束,分級基金或將成為歷史。相較而言,新規雖然在合規投資者門檻和業務模式上對私募有所影響,但銀行等委外資金或可投向私募,算是給予私募“合法”身份,利好明顯。同時,新規對券商資管的去通道趨勢信號明確,但對券商總收入影響甚微。

部分機構著手轉型

“新規對公司的影響,不是一兩句就能說清楚,近期我們花大量時間組織各個部門學習新規,涉及很多合同制定的改變、內部制度的改變,以及合格投資者投資的適當性等問題。”多家公募基金負責人回應稱。

對公募利好大於利空

對於資管新規下行業發展如何,各家機構紛紛指出,未來將是機遇與挑戰並存。

恆天財富股份總裁崔同躍表示,對私募來說,股權投資是最好的參與分享經濟轉型紅利的一種投資方式。但需注意大量風險同時存在。為取得平衡,股權母基金是很好的選擇。

資管新規落地滿月,機構應對各具姿態,且聽業內娓娓道來

信託行業:壓縮存量通道業務

作為資管新規整頓的重點——通道業務首當其中,而此前被戲稱為“通道之王”的信託業自然壓力倍增。行業人士表示,信託通道業務面臨整頓壓力,規模預計大幅收縮,但與此同時,資管新規倒逼信託業迴歸資產管理本質,未來信託公司不得不挖掘自身潛力,在差異化的資管市場中發揮優勢,有益於信託業長遠發展。

行業發展仍具優勢

說起資管新規對信託業的影響,最直接的莫過於通道業務。財富證券分析師馬林認為,一旦通道業務受限制,信託業總資產規模下降幾乎是肯定的,但限制通道業務對營收影響並不大。

“在資管新規影響下,通道業務會逐步走向‘落寞’,這主要在於各資管業務市場地位更平等,不需通過通道業務實現監管套利;未來穿透監管會更嚴格,給予通道業務更小生存空間。另外,由於資管新規不適用資產證券化業務,未來相關業務在政策推動及市場需求促進下,會有較高發展態勢。”袁吉偉說。

那麼,未來的資管市場上,信託業能否保持競爭力?“由於信託規模中通道業務佔比達70%以上,在去通道大背景下,信託業務規模走低是大趨勢。從主動管理類信託來看,信託資管在非標領域的競爭力會更大,這主要在於委託貸款新規等限制了券商資管、基金子公司資管參與其中的能力。但考慮到資管新規限制非標業務投資,未來信託資管的資金端將向個人客戶及非銀客戶轉變,資金端的變革會突出些。”袁吉偉表示,綜合來看,信託資管業務仍有區別於其他資管的競爭力,但也不會呈現非常快的發展態勢。

轉型路徑可能不同

事實上,在資管新規等一系列政策下,金融各行業都面臨轉型問題,就信託公司轉型方向而言,專家認為私募投行、財富管理、資產管理是三個關鍵領域。

“信託公司轉型‘箭在弦上’,但轉型過程會有一個漫長過程,因為這涉及公司戰略、能力建設、內部文化、機制體制等方面調整。現在信託公司轉型的共識在於三大方向,包括私募投行、財富管理、資產管理,但針對三大業務所需核心能力建設及如何通過具體切入,把這些大的業務板塊做好、做精、做出品牌,還有一定分歧或不明確,未來各信託公司實現的具體路徑可能不同。”袁吉偉表示。

圖片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