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管新规落地满月,机构应对各具姿态,且听业内娓娓道来

资管新规正式落地已满月。过渡期相比征求意见稿有所延长,在更充裕的准备时间内,主动作为还是观望为先?各金融子行业的机构会有怎样的应对姿态呢?

资管新规落地满月,机构应对各具姿态,且听业内娓娓道来

银行资管:亟待实现“七个”转型

应对措施大体相同

王勇指出,虽然银行对于资管业务的整顿节奏各异,但应对措施和方向大体相同:一是打破刚兑、披露风险;二是加速产品净值化管理;三是压缩非标产品规模;四是打破多层嵌套。“一方面,资管新规明确银行在发行理财产品时不能承诺刚性兑付,因此未来理财产品风险需投资者自担,这对银行是保护。但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一定要规范,风险披露也要明确。另一方面,未来银行理财产品要实现净值化管理,盈亏情况都将非常清晰。”王勇指出,部分银行已开始探索设立资产管理子公司,“能将资管业务和传统业务进行有效隔离,有助于实现独立核算,为净值化管理打好基础。此外,资管子公司独立运营也能防止银行靠主营业务‘补贴’理财产品,由此进行刚兑。”

“如何打破客户心中理财产品视同存款的既有印象,推动产品净值化将是银行资管转型的最大挑战之一。”麦肯锡近日发布报告建议银行资管通过四大抓手,在构建高竞争力产品体系的同时,通过产品设计循序渐进驱动净值化转型,分别是:完善产品体系;打造机构定制化资管产品能力;打造拳头产品,建立差异化品牌效应;通过产品设计推动产品净值化转型。

就产品净值化转型,麦肯锡指出,为了让客户能逐步接受净值化产品,银行资管需从产品设计入手,既满足客户需求,也符合净值化趋势,具体可采用的策略包括:从低风险、低波动资产类别逐步过渡到高风险、高波动资产类别;通过产品期限或收益结构设计逐步引导客户接受理财净值化理念;针对不同客群采取差异化策略;建立支持产品净值化转型的管理机制和运营体系。

尽快落实“七个转型”

中金公司近日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资管新规当前,银行理财面临的痛点”中,“投资者习惯重新培养”是最大痛点,选择“新产品模式尚未成型”、“非标等无解”和“投研能力短板”的也不少。还有些受访者担心“盈利模式向管理模式转变”、“IT等系统建设跟不上”、“行内支持态度弱化”成为痛点。

麦肯锡指出,银行资管转型的一大掣肘在于销售能力,现有零售前线的理财经理面对产品净值化如临大敌,同时银行普遍缺乏系统化的机构客户覆盖能力,这都将是资管业务营销模式转型亟须解决的重点问题。

“在净值化时代,银行必须依托资产配置能力建立起以投资顾问为核心的产品销售模式。”麦肯锡指出,“当然,仅仅依托投顾系统还远远不够,银行资管必须建立起优秀的产品经理团队。”

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兼中国金融行业咨询负责人曲向军指出:“资产管理是典型的高投入高回报业务。但国内银行对资管部门的投入普遍不足,对比国内目前管理资产规模超过2000亿元的基金公司,员工基本都在400人以上,而中国多数银行资产管理部只有几十人,亟待加大投入。”曲向军表示,未来两年,国内银行资管业务必须尽快落实“七个转型”,即向全市场主动管理转型,向净值化产品转型,零售推动和机构直销两手抓向协同营销转型,向资管子公司转型,向市场化人才机制转型,向独立资管风控体系转型,向智能资管转型。

资管新规落地满月,机构应对各具姿态,且听业内娓娓道来

保险资管:险资配置方向有所调整

资管新规落地后,保险资产管理业务尚未大幅调整,但另类保险资管产品的注册规模已开始下滑。专家表示,国内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和其他产、寿险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经营部门的业务已开始调整,但这是一个长期过程,其影响全面深远。

新规效应“渐次放大”

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在14.92万亿元的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中,另类投资规模6万亿元,占比40.19%。但近期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曹德云表示,截至2018年3月末,保险资金配置中,另类投资占比26.85%。

人保资产宏观与战略研究所的研究员吴杰表示,受近期监管审批标准趋严和审批周期拉长影响,从行业公开数据看,以债权投资计划和股权投资计划为主的另类保险资管产品的注册规模开始下滑,预计下滑趋势在强监管环境下将延续一段时间;此外,资管新规为资产证券化发展提供机遇,保险资管行业未来或将加大资产证券化领域的业务拓展力度,只是当前受资产证券化底层资产尚未放开而进展较慢。

对于资管新规严控的通道业务和非标资产,吴杰表示,原保监会早在2016年6月就发文要求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清理银行存款通道业务和规范组合类保险资产管理产品业务,目前行业内通道业务基本不存在。

非标资产方面,根据2017年底原保监会公布数据,扣除9.9%的长期股权投资后,行业非标投资占比在30%左右。

“在当前强监管环境下,受监管审批标准趋严和审批周期拉长,保险债权投资计划和股权投资计划的注册规模开始萎缩。”吴杰指出,随着资管新规效果的显现,未来以银行理财、信托、保险债权投资计划和股权投资计划为主的非标产品的供给,或将进一步下滑。

对外经贸大学教授、保险学院院长助理王国军表示,资管新规对保险公司直接影响较小,但对公司资产管理乃至产品设计、市场开拓与结构调整都有较深远影响,且会随着政策实施后的正负反馈效应而渐次放大。

未来险资投资拟加大“含金量”

“在资管新规推动资产管理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动态过程中,保险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需进行多角度调整,以便符合新规及后续标准规制和细则要求,寻找不足,补齐短板;同时,保险公司的资产管理要根据政策变化,防范战略性风险,及时调整资产配置的方向。”王国军指出。

二是资产证券化产品。资产证券化产品较传统非标产品具有较高的流动性、灵活性和风险隔离的特点,符合险资风险偏好,且未来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供给或将增加。

三是保险资管债权投资计划和融资类信托。从长远看,在监管引导保险资金支持实体经济的背景下,未来险资或将进一步加大符合政策导向的保险资管债权投资计划和融资类信托的配置力度。

资管新规落地满月,机构应对各具姿态,且听业内娓娓道来

券商基金:着手向主动管理转型

资管新规落地已满月。就资管主体而言,新规对公募分级基金影响较明显,未来随着过渡期结束,分级基金或将成为历史。相较而言,新规虽然在合规投资者门槛和业务模式上对私募有所影响,但银行等委外资金或可投向私募,算是给予私募“合法”身份,利好明显。同时,新规对券商资管的去通道趋势信号明确,但对券商总收入影响甚微。

部分机构着手转型

“新规对公司的影响,不是一两句就能说清楚,近期我们花大量时间组织各个部门学习新规,涉及很多合同制定的改变、内部制度的改变,以及合格投资者投资的适当性等问题。”多家公募基金负责人回应称。

对公募利好大于利空

对于资管新规下行业发展如何,各家机构纷纷指出,未来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恒天财富股份总裁崔同跃表示,对私募来说,股权投资是最好的参与分享经济转型红利的一种投资方式。但需注意大量风险同时存在。为取得平衡,股权母基金是很好的选择。

资管新规落地满月,机构应对各具姿态,且听业内娓娓道来

信托行业:压缩存量通道业务

作为资管新规整顿的重点——通道业务首当其中,而此前被戏称为“通道之王”的信托业自然压力倍增。行业人士表示,信托通道业务面临整顿压力,规模预计大幅收缩,但与此同时,资管新规倒逼信托业回归资产管理本质,未来信托公司不得不挖掘自身潜力,在差异化的资管市场中发挥优势,有益于信托业长远发展。

行业发展仍具优势

说起资管新规对信托业的影响,最直接的莫过于通道业务。财富证券分析师马林认为,一旦通道业务受限制,信托业总资产规模下降几乎是肯定的,但限制通道业务对营收影响并不大。

“在资管新规影响下,通道业务会逐步走向‘落寞’,这主要在于各资管业务市场地位更平等,不需通过通道业务实现监管套利;未来穿透监管会更严格,给予通道业务更小生存空间。另外,由于资管新规不适用资产证券化业务,未来相关业务在政策推动及市场需求促进下,会有较高发展态势。”袁吉伟说。

那么,未来的资管市场上,信托业能否保持竞争力?“由于信托规模中通道业务占比达70%以上,在去通道大背景下,信托业务规模走低是大趋势。从主动管理类信托来看,信托资管在非标领域的竞争力会更大,这主要在于委托贷款新规等限制了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资管参与其中的能力。但考虑到资管新规限制非标业务投资,未来信托资管的资金端将向个人客户及非银客户转变,资金端的变革会突出些。”袁吉伟表示,综合来看,信托资管业务仍有区别于其他资管的竞争力,但也不会呈现非常快的发展态势。

转型路径可能不同

事实上,在资管新规等一系列政策下,金融各行业都面临转型问题,就信托公司转型方向而言,专家认为私募投行、财富管理、资产管理是三个关键领域。

“信托公司转型‘箭在弦上’,但转型过程会有一个漫长过程,因为这涉及公司战略、能力建设、内部文化、机制体制等方面调整。现在信托公司转型的共识在于三大方向,包括私募投行、财富管理、资产管理,但针对三大业务所需核心能力建设及如何通过具体切入,把这些大的业务板块做好、做精、做出品牌,还有一定分歧或不明确,未来各信托公司实现的具体路径可能不同。”袁吉伟表示。

图片均来自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