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步沙治沙故事之一 初心:立下愚公志 沙漠變林海

八步沙治沙故事之一 初心:立下愚公志 沙漠變林海

  在騰格裡沙漠南緣的古浪縣東北部,有一個叫做八步沙的地方。據傳,百年以前,這裡只有八步寬的沙丘,樹草豐茂,牛羊成群。隨著歲月的變遷,墾荒伐木和過度放牧,這塊土地不僅成為古浪縣北部132公里風沙線上的16個風沙口之一,而且形成了面積達5.2萬畝、每年以7.5米的速度南移的流動性沙漠!

八步沙治沙故事之一 初心:立下愚公志 沙漠變林海

八步沙的樹木護衛著省道308線和幹武鐵路(乾塘至武威)

  八步沙林場現任場長郭萬剛的家,就在八步沙旁邊的土門鎮臺子村。他清楚地記得:小時候每年春季,黃風常常夾雜著沙礫呼嘯而來,出門根本睜不開眼睛。更讓人心碎的是,一場黃風過後,辛辛苦苦種的小麥、玉米便被黃沙掩埋,周邊的村民們只能望田嘆息。

八步沙治沙故事之一 初心:立下愚公志 沙漠變林海

帶著群眾幹

  要麼拋棄家園,要麼直面沙漠,村民無路可退!

  1980年,古浪縣決定,對荒漠化土地開發治理試行“政府補貼、個人承包,誰治理、誰擁有”的政策,並把八步沙作為試點向社會承包。

八步沙治沙故事之一 初心:立下愚公志 沙漠變林海

察看新苗木

  然而,這麼一大片沙漠,誰敢承包?


  時任土門公社漪泉大隊主任的共產黨員石滿第一個站了出來:“多少年了,都是沙趕著人跑,現在我們要頂著沙進。治沙,算我一個。”緊接著,村民賀發林、張潤源、羅元奎、程海、郭朝明相繼加入了治沙的行列,六個人帶上鋪蓋卷,背上乾糧袋,徒步來到了距土門鎮3公里外的八步沙。

八步沙治沙故事之一 初心:立下愚公志 沙漠變林海

沙海“繡金甲”

  賀發林之子賀忠祥清楚地記得,1981年,當時12歲的他,第一次隨父親走進了沙窩子。一條壕溝,橫擔上木棍,上面用樹枝、乾草和沙土壓實,就是一個家。晚上,住在這樣的“地窩子”裡,一晚上風都在耳邊呼呼作響。“那時,真是太艱難了!”現在回憶起來,賀忠祥還是連連感嘆。有時到了半夜,沙漠裡突然起風,一個風頭過來,地窩子上面的那點棍棒就被全部端走,六老漢只好頂著被子,互相依偎在冰冷的沙坑裡熬到天亮。


  最難的還不是這些,而是“播綠”。

  樹剛剛種下,黃風來了,有一半的樹苗被連根拔起或被黃沙淹沒,六個人的心血瞬間就打了水漂。

八步沙治沙故事之一 初心:立下愚公志 沙漠變林海

艱辛運草工

  因為無情的風沙,第一年春天,樹苗成活率不到40%。但六老漢的決心沒有動搖:“當年愚公能移走大山,我們咋就治不了黃沙?不把這個沙窩窩治好,我們誓不罷休。”


八步沙治沙故事之一 初心:立下愚公志 沙漠變林海

開溝劃標線

  他們在一次次的失敗中總結出了“一棵樹、一把草,壓住沙子防風掏”的治沙經驗,併成了治理八步沙的“金科玉律”。

  依照這個辦法,第二年,他們又種了4000畝的樹。這一年,樹的成活率達到78%。

八步沙治沙故事之一 初心:立下愚公志 沙漠變林海

沙漠吃午餐

  有決心,能吃苦,憑著這股愚公般的精神,他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4萬畝大沙中播撒希望的種子,綠色在八步沙慢慢延伸……

八步沙治沙故事之一 初心:立下愚公志 沙漠變林海

沙漠植綠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