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高考作文怎么考,怎么办?

2018年高考:高考作文怎么考,怎么办?

2018年高考越来越近,越来越多的考生、老师和家长都在关注高考作文考什么以及怎么应对。结合高考作文命题趋势和特点及个人的教学经验,我来谈谈几点认识。

一、先破除对高考作文的神秘感

别被2015年出现的什么“任务驱动型作文”以及有预测今年会出现什么“分析性写作”所吓住,也不论会不会在2015年书信体和2017年写给外国青年的交际写作的基础上可能会出现演讲稿、发言稿、辩论稿甚至记叙文、说明文等文体上的要求,我们都要有着“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心理准备,它只不过是“熟悉的陌生人”,认真审读、仔细辨别,你会发现这个“陌生人”其实是“老熟人”,按要求写作就可以了。

如2015年全国一卷高考作文题(使用省份为:河北、河南、山西、陕西):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事后教育部考试中心研究员张开先生说这是“任务驱动型作文”,这个从国外引进的名词乍听很新鲜,我们不妨看看1984年全国高考作文题:

有的同学说:“每逢写作文,自己常常感到无话可说,只好东拼西凑,说一些空话套话,甚至编造一些 材料。”有的老师说:“每次学生作文,我都辛辛苦苦地批改讲评,但是学生往往只看分数,不注意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所以提高不快。”

请针对上面两段话所反映的情况联系自己和周围同学的现状,以对中学生作文的看法为中心,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题目自定。

这篇作文写作任务的具体程度不亚于2015年的高考作文题。书信体,再看1985年全国高考作文题:

这也是一篇写作任务很具体且是书信体的作文。

1996年全国卷作文的第二题(前面有一道20分得小作文):

仔细观察下页《给六指做整形手术》和《截错了》两幅漫画:在一次漫画欣赏会上,对这两幅漫画,有人说这幅好,有人说我喜欢那幅,那么你呢?

请以《我更喜欢漫画〈×××〉》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表达你的看法。(40分)。

注意:1.把你喜欢的那幅漫画的标题填写在作文题目的空白处;2.议论时要有比较,要充分说出自己的感受和理由;3.不少于600字。

这道题的写作任务够具体吧,且无法套作,而且这也似乎符合预测的所谓“分析性写作”,“更喜欢”总免不了要多个方面分析出原因来。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新的名词后面的写作原理没变,孙猴子再怎么变也不免露出尾巴来,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再如何出新,它总是要守正。而考生所要做的,就是审准内涵,精确立意,根据要求按部就班的把平时的训练恰切地表现出来就足够了。

2018年高考:高考作文怎么考,怎么办?

二、再说审题

以2017年全国卷一为例: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1、先审准概念,每个关键词蕴含着什么内涵,这样文章写作才能深入其中,而不是浮在表面。也就是要揣摩命题人出这个题选这个词究竟是什么用意,作为“立德树人”的育人总目标在语文学科中最能得以充分体现的大概就是作文了,这样想,考生才能在写作中体现出大眼界、高格局,作文不落于下沉。

2、“选择两三个关键词”,选一个不足,选四个就多了,要么两个,要么三个。

3、“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你”,是年满18周岁的高中生;“你所认识的中国”,有一句话叫“你怎样,中国便怎样”,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眼中的中国她正在蓬勃发展,她也不讳言问题但她能直面问题并解决好问题,要体现一个青年人的眼界,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

4、“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写作时具有有特定的对象,凸显交际语境。你就如同一个“向导”,既要注意自己的身份,也要了解“游客”的需求,有的放矢。

5、“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有机的关联”,前面的审概念内涵就派上用场了。可以从相反性、同一性、相承性、互补性等方面进行关联。

总之,审题时进行地毯式搜索,一个要求都不忽视,并且思考三分用语背后的七分用意。

至于2018年高考作文考什么题材,这在平时的模拟考试中都有所预测,如精准扶贫、生态经济、青少年的成才与担当、守正与创新、新时代与梦想、初心与奋斗、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等,高考作文不回避热点,但出现后与预测总是不尽相同,这是变化的。

至于怎么考呢?无论是2015年违反交规这样的小事件还是聚焦社会的大事件,都体现出立德树人这一隐性的导向,都体现出考查辩证分析问题的水平和能力。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所要做得就是“以不变应万变”。

2018年高考:高考作文怎么考,怎么办?

三、最后提示

作文是“熟悉的陌生人”,要善于看出这个“陌生人”的无法掩藏的“熟悉”的地方来,穿透迷雾看清实质,仔细审读每句话的表层义与深层义,读懂命题人的心思,作文中体现出应有的格局与眼界,有理性敢担当。细节上提示如下:

拟题凸现审题,他想要什么,直接告诉他,不绕弯,从拟题到行文拳拳到肉,

结构凸现思路,给阅卷人看他需要看到的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如论点句、过渡句、总结句等

名言凸现内涵,像《易经》《老子》《论语》《左传》《国语》等里面的名言最好在文中出现的次数不必多,三处足矣,以此来提升文章的逼格和内涵。

标点凸现丰富,不要只是逗号和句号,如适当来个设问、反问或是因果分析时使用问号;适当抒情或是列举事例可以使用分号;例子或现象举不枚举时用省略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