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翁帆新书出版,称期待百岁看到“天大亮”

杨振宁、翁帆新书出版,称期待百岁看到“天大亮”

5月10日上午,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与夫人翁帆合作编著的新书《晨曦集》正式发布。

96岁的他,在翁帆的陪伴下,来到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发布会现场。因为嘉宾多半与杨振宁先生相识已久,现场的气氛有些像老友聚会。

杨振宁、翁帆新书出版,称期待百岁看到“天大亮”
杨振宁、翁帆新书出版,称期待百岁看到“天大亮”杨振宁、翁帆新书出版,称期待百岁看到“天大亮”

1957年,杨振宁(中)与李政道(左)接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57年,杨振宁、李政道凭借“宇称不守恒”理论获得诺贝尔奖。“杨振宁”的名字因此在中国家喻户晓,成为华人世界的骄傲。但另一方面,其研究方向理论物理对于普通大众而言显然太过艰深,所以人们的关注往往集中在名望、成就、国籍乃至于感情等方面,甚至因此产生了不少猜疑和谣言。从传播的角度上这固然可以理解,却也令人感叹,“科学家”和“诺奖得主”的头衔享受无限荣光,却并不能缩减大众与科研之间的认知距离。

杨振宁、翁帆新书出版,称期待百岁看到“天大亮”

《晨曦集》

编著:杨振宁 翁帆

版本:商务印书馆 2018年3月

杨振宁2003年返回中国定居,又在2017年正式宣布已放弃美国国籍。谈及他,总绕不开“爱国”这一话题,但值得辨明的是,以杨振宁作为世界顶尖物理学家的身份,“爱国”与否和如何爱国,本就不限于情感的抒发与国籍的选择,而体现在他对中国科研事业发展的诸多建议、帮助乃至于反对。

在发布会现场,美国布鲁克海文实验室资深研究员、物理学家余理华教授回忆他从学于杨振宁先生的故事,讲杨振宁先生是怎样把他从对薛定谔方程的“着迷”中指引出来,又怎样引导他走进了自由电子激光的研究领域,他特别讲到,1997年时,“杨先生问我自由电子激光怎样,我说X射线激光是一定会成功的,杨先生说既然一定要成功的话,他就要建议中国造自由电子激光”。中国自由电子激光领域项目的发展,正得益于杨振宁的建议。清华大学原校长、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院长顾秉林教授也在发言中讲到,杨振宁是如何在20几年前帮助清华建立了高等研究院。

《晨曦集》中收录的《中国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对撞机》一文,在2016年曾引起过不小的争论。杨振宁在文章中对中国要花费巨资建造超大对撞机表示反对,他引用了美国“痛苦的经验”:

1989年美国开始建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对撞机,预算开始估计为30亿美元,后来数次增加,达到80亿美元,引起众多反对声音,以致1992年美国国会痛苦地终止了此计划,白费了约30亿美元。这项经验使大家普遍认为造大对撞机是进无底洞。

他同时表示中国仍然只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比起建造大对撞机,还有“数亿农民和农民工,环保问题,教育问题,医药健康问题,等等”急待解决。关于其间利弊,当时有过不少讨论和不同的意见,但杨振宁的公开反对,至少让人们看到,他是以独立的、带有超越性的姿态在发声。

杨振宁、翁帆新书出版,称期待百岁看到“天大亮”

杨振宁在理论物理学上的主要成就,包括“宇称不守恒”理论和“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在学术界的重要性很难被大众所理解。但在杨振宁选择回国和恢复中国国籍之后,却在网络上获得了不少骂声,认为他回中国是一种功利性的选择;而他晚年与翁帆的相恋结婚,更因巨大的年龄差距引发轩然大波,攻击性的言论甚至谣言都并不鲜见。

在发布会现场,南开大学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墨林教授提及这些“无理的攻击甚至造谣污蔑”,认为应该采取法律武器,但是杨振宁本人“不在乎”。《晨曦集》中收录的文章也有提到,杨振宁曾对气愤不过的葛墨林表示“除了讨论物理,其他的事都不要管,我一辈子挨骂挨多了”。——立于大众和杨振宁之间的,是诺奖所造就的巨大名望,然而,又有多少人了解真正的杨振宁呢?这或许是一道无法解决的难题。

2007年,杨振宁在《曙光集》的前言中表示,取此书名是因为“中华民族终于走完了这个长夜,看见了曙光。我今年85岁,看不到天大亮了。翁帆答应替我看到……”而《晨曦集》的命名,是因为“虽然天还没有大亮,但曙光已转为晨曦”。翁帆也在本书的后记中说,杨先生很喜欢“晨曦集”这个名字,因为它“寄托了先生一生的期望”。

在发布会的最后,杨振宁发表了简短的发言。他说:

我确实非常幸运,想起我小时候中国的贫穷愚昧,想起后来很多年中国人流了千千万万的血,居然能够搞成今天这个样子。10年以前翁帆跟我出了《曙光集》,当时觉得已经可以看见曙光了,但是没有料到以后的发展很快。


《晨曦集》搞了一两年,这一两年更看出来中国的外交、经济、国防都走进了新的时代。这是人类历史上少有的这么多人口的国家能够以这样的高速度(发展)。


我希望到100岁的时候出一本《天大亮集》(笑),请你们帮我出版。

杨振宁、翁帆新书出版,称期待百岁看到“天大亮”

《晨曦集》书摘之一

关于放弃美国国籍

作者 | 杨振宁

我是1964 年3 月23 日加入美国国籍的,当时做这个决定曾考虑了很久,是一个很痛苦的决定。1983 年在一本书里我曾经说我父亲到临终时都没原谅我放弃中国国籍。

2015 年4 月1日我放弃了美国国籍,这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美国是一个美丽的国家,是一个给了我做科学研究非常好的机会的国家。我感激美国。而且,我知道很多美国朋友不会赞同我放弃美国国籍。

我一直记得我与挚友熊秉明曾经的对话。他说:“你的父亲虽已过去,你的身体里还循环着他的血液。”我说:“是的,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

今天,我94 岁了,很欣慰,多年来,为了帮助建造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友谊桥梁曾做过一些努力。我曾经说:“没有这座桥梁,世界不可能有真正的和平与安定。”

《晨曦集》书摘之二

杨振宁先生的“精”与“傻”

作者 | 翁帆

今年3 月2 日晚,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就杨振宁先生放弃美籍一事进行讨论。三位主持人有许多客观的正面看法,可是其中说到有人认为杨先生为人很“精”,这与我所认识的杨先生的为人处事的态度却是完全相反的。下面我举几个例子:

1. 杨先生于1971 年夏天回新中国探亲访问。回美国后在许多地方,包括许多大学和好几个中国城,做了介绍新中国的演讲,介绍“中国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引起轰动。他的举动也让美国中央情报局多次找他“谈话”。

2. 20 世纪70 年代后期杨先生出任全美华人协会会长,向美国社会介绍新中国,强调中美建交的必要性,遭到国民党驻美国机构的辱骂。他当时这样做,是承担着一定的政治风险的。

3. 1978 年中央领导向杨先生征求关于建造高能加速器的意见,杨先生知道,当时这个项目已经被作为国家战略发展计划之一,有关方面非常期待他表态支持。但是他认为,中国在“文革”结束、百废待兴之时可做的事情很多,大加速器项目不是当务之急。于是他不附和任何人的意见,而是坚持自己的想法,坚决反对这个项目上马。

4. 2016 年多名外国诺贝尔奖得主建议中国造超大型对撞机,杨先生于9 月初在网上发表一文《中国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对撞机》,又引起许多同行的不满。他知道写这样的文章会得罪人,但是他必须说真话。

杨先生做人做事总是客观秉承着对与不对的原则,个人的利益从来没有在他的思考范围内,也从来没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明哲保身态度。我看到的杨先生不是很“精”,而是非常地“傻”。

杨振宁、翁帆新书出版,称期待百岁看到“天大亮”杨振宁、翁帆新书出版,称期待百岁看到“天大亮”
杨振宁、翁帆新书出版,称期待百岁看到“天大亮”

在西南联大,汪曾祺和杨振宁的语文课本什么样?

杨振宁、翁帆新书出版,称期待百岁看到“天大亮”

无论小说怎么创新,人的困境都是不会改变的 | 《人生拼图版》

直接点击 关键词查看以往的精彩~

杨振宁、翁帆新书出版,称期待百岁看到“天大亮”杨振宁、翁帆新书出版,称期待百岁看到“天大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