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翁帆新書出版,稱期待百歲看到“天大亮”

杨振宁、翁帆新书出版,称期待百岁看到“天大亮”

5月10日上午,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與夫人翁帆合作編著的新書《晨曦集》正式發佈。

96歲的他,在翁帆的陪伴下,來到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發佈會現場。因為嘉賓多半與楊振寧先生相識已久,現場的氣氛有些像老友聚會。

杨振宁、翁帆新书出版,称期待百岁看到“天大亮”
杨振宁、翁帆新书出版,称期待百岁看到“天大亮”杨振宁、翁帆新书出版,称期待百岁看到“天大亮”

1957年,楊振寧(中)與李政道(左)接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57年,楊振寧、李政道憑藉“宇稱不守恆”理論獲得諾貝爾獎。“楊振寧”的名字因此在中國家喻戶曉,成為華人世界的驕傲。但另一方面,其研究方向理論物理對於普通大眾而言顯然太過艱深,所以人們的關注往往集中在名望、成就、國籍乃至於感情等方面,甚至因此產生了不少猜疑和謠言。從傳播的角度上這固然可以理解,卻也令人感嘆,“科學家”和“諾獎得主”的頭銜享受無限榮光,卻並不能縮減大眾與科研之間的認知距離。

杨振宁、翁帆新书出版,称期待百岁看到“天大亮”

《晨曦集》

編著:楊振寧 翁帆

版本:商務印書館 2018年3月

楊振寧2003年返回中國定居,又在2017年正式宣佈已放棄美國國籍。談及他,總繞不開“愛國”這一話題,但值得辨明的是,以楊振寧作為世界頂尖物理學家的身份,“愛國”與否和如何愛國,本就不限於情感的抒發與國籍的選擇,而體現在他對中國科研事業發展的諸多建議、幫助乃至於反對。

在發佈會現場,美國布魯克海文實驗室資深研究員、物理學家餘理華教授回憶他從學於楊振寧先生的故事,講楊振寧先生是怎樣把他從對薛定諤方程的“著迷”中指引出來,又怎樣引導他走進了自由電子激光的研究領域,他特別講到,1997年時,“楊先生問我自由電子激光怎樣,我說X射線激光是一定會成功的,楊先生說既然一定要成功的話,他就要建議中國造自由電子激光”。中國自由電子激光領域項目的發展,正得益於楊振寧的建議。清華大學原校長、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院長顧秉林教授也在發言中講到,楊振寧是如何在20幾年前幫助清華建立了高等研究院。

《晨曦集》中收錄的《中國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對撞機》一文,在2016年曾引起過不小的爭論。楊振寧在文章中對中國要花費巨資建造超大對撞機表示反對,他引用了美國“痛苦的經驗”:

1989年美國開始建造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對撞機,預算開始估計為30億美元,後來數次增加,達到80億美元,引起眾多反對聲音,以致1992年美國國會痛苦地終止了此計劃,白費了約30億美元。這項經驗使大家普遍認為造大對撞機是進無底洞。

他同時表示中國仍然只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比起建造大對撞機,還有“數億農民和農民工,環保問題,教育問題,醫藥健康問題,等等”急待解決。關於其間利弊,當時有過不少討論和不同的意見,但楊振寧的公開反對,至少讓人們看到,他是以獨立的、帶有超越性的姿態在發聲。

杨振宁、翁帆新书出版,称期待百岁看到“天大亮”

楊振寧在理論物理學上的主要成就,包括“宇稱不守恆”理論和“楊-米爾斯規範場”理論,在學術界的重要性很難被大眾所理解。但在楊振寧選擇回國和恢復中國國籍之後,卻在網絡上獲得了不少罵聲,認為他回中國是一種功利性的選擇;而他晚年與翁帆的相戀結婚,更因巨大的年齡差距引發軒然大波,攻擊性的言論甚至謠言都並不鮮見。

在發佈會現場,南開大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葛墨林教授提及這些“無理的攻擊甚至造謠汙衊”,認為應該採取法律武器,但是楊振寧本人“不在乎”。《晨曦集》中收錄的文章也有提到,楊振寧曾對氣憤不過的葛墨林表示“除了討論物理,其他的事都不要管,我一輩子捱罵挨多了”。——立於大眾和楊振寧之間的,是諾獎所造就的巨大名望,然而,又有多少人瞭解真正的楊振寧呢?這或許是一道無法解決的難題。

2007年,楊振寧在《曙光集》的前言中表示,取此書名是因為“中華民族終於走完了這個長夜,看見了曙光。我今年85歲,看不到天大亮了。翁帆答應替我看到……”而《晨曦集》的命名,是因為“雖然天還沒有大亮,但曙光已轉為晨曦”。翁帆也在本書的後記中說,楊先生很喜歡“晨曦集”這個名字,因為它“寄託了先生一生的期望”。

在發佈會的最後,楊振寧發表了簡短的發言。他說:

我確實非常幸運,想起我小時候中國的貧窮愚昧,想起後來很多年中國人流了千千萬萬的血,居然能夠搞成今天這個樣子。10年以前翁帆跟我出了《曙光集》,當時覺得已經可以看見曙光了,但是沒有料到以後的發展很快。


《晨曦集》搞了一兩年,這一兩年更看出來中國的外交、經濟、國防都走進了新的時代。這是人類歷史上少有的這麼多人口的國家能夠以這樣的高速度(發展)。


我希望到100歲的時候出一本《天大亮集》(笑),請你們幫我出版。

杨振宁、翁帆新书出版,称期待百岁看到“天大亮”

《晨曦集》書摘之一

關於放棄美國國籍

作者 | 楊振寧

我是1964 年3 月23 日加入美國國籍的,當時做這個決定曾考慮了很久,是一個很痛苦的決定。1983 年在一本書裡我曾經說我父親到臨終時都沒原諒我放棄中國國籍。

2015 年4 月1日我放棄了美國國籍,這也不是一個簡單的決定。美國是一個美麗的國家,是一個給了我做科學研究非常好的機會的國家。我感激美國。而且,我知道很多美國朋友不會贊同我放棄美國國籍。

我一直記得我與摯友熊秉明曾經的對話。他說:“你的父親雖已過去,你的身體裡還循環著他的血液。”我說:“是的,我的身體裡循環著的是父親的血液,是中華文化的血液。”

今天,我94 歲了,很欣慰,多年來,為了幫助建造中國與美國之間的友誼橋樑曾做過一些努力。我曾經說:“沒有這座橋樑,世界不可能有真正的和平與安定。”

《晨曦集》書摘之二

楊振寧先生的“精”與“傻”

作者 | 翁帆

今年3 月2 日晚,鳳凰衛視《鏘鏘三人行》就楊振寧先生放棄美籍一事進行討論。三位主持人有許多客觀的正面看法,可是其中說到有人認為楊先生為人很“精”,這與我所認識的楊先生的為人處事的態度卻是完全相反的。下面我舉幾個例子:

1. 楊先生於1971 年夏天回新中國探親訪問。回美國後在許多地方,包括許多大學和好幾個中國城,做了介紹新中國的演講,介紹“中國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引起轟動。他的舉動也讓美國中央情報局多次找他“談話”。

2. 20 世紀70 年代後期楊先生出任全美華人協會會長,向美國社會介紹新中國,強調中美建交的必要性,遭到國民黨駐美國機構的辱罵。他當時這樣做,是承擔著一定的政治風險的。

3. 1978 年中央領導向楊先生徵求關於建造高能加速器的意見,楊先生知道,當時這個項目已經被作為國家戰略發展計劃之一,有關方面非常期待他表態支持。但是他認為,中國在“文革”結束、百廢待興之時可做的事情很多,大加速器項目不是當務之急。於是他不附和任何人的意見,而是堅持自己的想法,堅決反對這個項目上馬。

4. 2016 年多名外國諾貝爾獎得主建議中國造超大型對撞機,楊先生於9 月初在網上發表一文《中國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對撞機》,又引起許多同行的不滿。他知道寫這樣的文章會得罪人,但是他必須說真話。

楊先生做人做事總是客觀秉承著對與不對的原則,個人的利益從來沒有在他的思考範圍內,也從來沒有“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明哲保身態度。我看到的楊先生不是很“精”,而是非常地“傻”。

杨振宁、翁帆新书出版,称期待百岁看到“天大亮”杨振宁、翁帆新书出版,称期待百岁看到“天大亮”
杨振宁、翁帆新书出版,称期待百岁看到“天大亮”

在西南聯大,汪曾祺和楊振寧的語文課本什麼樣?

杨振宁、翁帆新书出版,称期待百岁看到“天大亮”

無論小說怎麼創新,人的困境都是不會改變的 | 《人生拼圖版》

直接點擊 關鍵詞查看以往的精彩~

杨振宁、翁帆新书出版,称期待百岁看到“天大亮”杨振宁、翁帆新书出版,称期待百岁看到“天大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