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在上景陽岡前喝了十八碗酒,為什麼十八碗酒要用十八個碗呢?


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

古代的酒基本上就是現在的米酒,也叫水酒,酒精度不高,和啤酒差不多,可以拿它來解渴。從智取生辰綱那段也可以看出來,喝酒用瓢,大熱天的,喝酒就是用來解渴的。當時的酒可以碗論,也可以以桶論,以壇論。

景陽岡酒店的酒度數稍微高,號稱三碗不過崗,在武松來之前,很少有喝完三碗不醉的。所以上酒的時候就以碗論,就是合一碗多少錢,而不是以桶或者罈子來論。以壇或桶肯定是便宜啊(算批發吧)~

為什麼最終上了十八碗?其實武松能喝多少,誰也不清楚,恐怕連武松自己也不清楚。所以最終沒上桶或罈子,是以三碗為單位,三碗三碗的上。店家稍微做點手腳,一碗少倒點,一碗的酒錢就出來了。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喝高了怎麼給你算賬,不能店家說多少就是多少吧?但是有碗在就不一樣了。直接數碗就可以了。如果當時知道能喝這麼多,直接上罈子要一個碗就夠了。這不是不知道能喝多少嗎?

最後一點,喝一罈子或兩罈子,這個容量多少讀者感受不出數量的多少,來個十八碗就不一樣了,不管是視覺還是聽覺上都會感覺,嗯喝的不少。這更能體現武松打虎的厲害。


虹貓大俠


問:武松在上景陽岡前喝了十八碗酒,為什麼十八碗酒要用十八個碗呢?

答:“十八碗酒要用十八個碗”,是影視劇的安排,不是原著所寫。

原著裡寫:武松入到裡面坐下,把哨棒倚了,叫道:“主人家,快把酒來吃。”只見店主人把三隻碗,一雙箸,一碟熱菜,放在武松面前,滿滿篩一碗酒來。

接下來,武松三碗又篩三碗,三碗再篩三碗,重重複復都是這三隻碗,沒寫用了十八個碗。

那影視劇為什麼要出現或是疊在一起或是胡亂堆放在一起的十八個碗呢?

理由很簡單,一方面是引起視覺衝擊力,讓人一看那些或是疊在一起或是胡亂堆放在一起的十八個碗,就忍不住高呼一聲:哇,這麼多碗,武松酒量真高,真神人也!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通過畫面以交待書中連喝十八碗酒這個行為,不然,觀眾也不好數武松到底是不是喝了十八碗酒。

說到這,覺得提這個問題的網友還可以提:為什麼潘金蓮特別喜歡洗澡呢?為什麼孫二孃明明穿著衣服,卻偏要解開了,穿一件肚兜和武松幹仗呢?諸如此類的問題很多很多。

你翻看《水滸傳》,人家根本就沒寫潘金蓮洗澡。

但是,不管老版還是新版電視連續劇《水滸傳》,包括港版楊思敏版《金瓶梅》,潘金蓮一出場,都要來一出“洗澡戲”,原因嘛,你懂的。

孫二孃穿肚兜和武松幹仗也是同樣道理。

其實,孫二孃何止只穿肚兜?

按照書中所寫,那直接是“敞開胸脯”!

不信?

請看:門前窗檻邊,坐著一個婦人,露出綠紗衫兒來。頭上黃烘烘的插著一頭釵鈈,鬢邊插著些野花。見武松同兩個公人來到門前,那婦人便走起身來迎接。下面緊一條鮮紅生絹裙,搽一臉胭脂鉛粉,敞開胸脯,露出桃紅紗主腰,上面一色金鈕。

但是,不要想得太美。

書中的孫二孃並非你在影視劇中看到的大美人。

而是一個充斥了大量雄性激素的女魔頭、女怪獸:眉橫殺氣,眼露兇光。轆軸般蠢坌腰肢,棒槌似桑皮手腳。

試想想,如果影視劇按照這個來拍,觀眾也許就不會如此津津有味、反覆咀嚼了吧?!


覃仕勇說史

武松就沒用十八個碗……

我們來看看原著是怎麼寫的。首先:

武松入到裡面坐下,把哨棒倚了,叫道:“主人家,快把酒來吃。”只見店主人把三隻碗,一雙箸,一碟熱菜,放在武松面前,滿滿篩一碗酒來。

這裡擺了三隻碗。這顯然是酒店的一種營銷策略,因為最多隻賣三碗,所以先把三隻碗擺上,表示“再多也不賣了”。這可以營造一種該店獨有的品牌形象。

然後武松不信,硬要接著喝。

武松道:“休要胡說!沒地不還你錢,再篩三碗來我吃!”酒家見武松全然不動,又篩三碗。武松吃道:“端的好酒!主人家,我吃一碗,還你一碗錢,只顧篩來。”酒家道:“客官休只管要飲,這酒端的要醉倒人,沒藥醫。”武松道:“休得胡鳥說!便是你使蒙汗藥在裡面,我也有鼻子。”店家被他發話不過,一連又篩了三碗。武松道:“肉便再把二斤來吃。”酒家又切了二斤熟牛肉,再篩了三碗酒。

到這裡,前後加起來是十二碗。我們可以看到,原著裡並沒說後面倒的酒是另用新碗,還是就用原先的那三個碗。考慮到店小二總是三碗三碗地倒,恐怕沒上新碗,一直用的最早那三隻。

接下來:

武松吃得口滑,只顧要吃。去身邊取出些碎銀子,叫道:“主人家,你且來看我銀子,還你酒肉錢勾麼?”酒家看了道:“有餘。還有些貼錢與你。”武松道:“不要你貼錢。只將酒來篩。”酒家道:“客官,你要吃酒時,還有五六碗酒哩!只怕你吃不的了。”武松道:“就有五六碗多時,你盡數篩將來。”酒家道:“你這條長漢,倘或醉倒了時,怎扶的你住?”武松答道:“要你扶的,不算好漢。”酒家那裡肯將酒來篩。武松焦燥道:“我又不白吃你的!休要引老爺性發,通教你屋裡粉碎!把你這鳥店子倒翻轉來!”酒家道:“這廝醉了,休惹他。”再篩了六碗酒,與武松吃了。前後共吃了十五碗。

十二碗再加六碗,是十八碗,這裡施耐庵算錯數了……

金聖嘆批註的七十回本水滸,就把這裡改為十八碗。

(他是怎麼發現的呢?

武松焦躁,道:“我又不白吃你的!休要飲老爺性發,通教你屋裡粉碎!把你這鳥店子倒翻轉來!”酒家道:“這廝醉了,休惹他。”再篩了六碗酒與武松吃了。【夾批: 第十三碗,第十四碗,第十五碗,第十六碗,第十七碗,第十八碗。】前後共吃了十八碗。【夾批: 結一句。】

因為武松每喝一碗酒,他都記著數呢……)

綜上所述,武松過景陽岡,原著並沒寫他用了十八個碗喝酒,很可能只用了三個。

用了十八個碗的印象,很可能來自電視劇。

(央視版老水滸“三碗不過岡“,可見擺了一桌子的酒碗)

(新水滸”三碗不過岡“,同樣是一堆酒碗,只不過摞了起來)

這是一種很好的藝術改編。因為施耐庵寫武松喝酒,用意有二:一是和後文打虎的情節相關(後面寫到他“酒意上湧”。);二是通過他超人的酒量,顯示出一種英雄好漢的豪氣。想想金庸小說裡為什麼寫丘處機和江南七怪斗酒,寫蕭峰和段譽斗酒,這都是為了塑造人物形象所採用的手法。

而要表示他超人的酒量,把十八個碗擺出來,當然更有視覺衝擊力,能給觀眾留下更深刻印象。


北門猿

《水滸傳》中描寫武松上景陽岡之前,在酒店吃酒的時候,其實並沒有明確的說到底是用了18個碗,還是隻用了3個碗,所以說,其實武松用的碗數量在3到18之間,不能確定是否是18個。


這是一個特別簡單的細節,原著內容我就不復制了。景陽岡下有個酒店,裡面賣的酒比別處的度數高,在那個年代,其實酒精度數普遍不高,只相當於現在的黃酒。是上等的好酒。

店家規定,最多賣三碗,因為普通人喝了三碗也就醉了,喝醉了上山屬於酒駕很危險,出了事店家要負連帶責任的。類似於現在的飢餓銷售,這個噱頭導致許多人慕名而來,生意十分火爆。


小說中說武松吃了三碗不過癮,所以三碗不過岡,可以確定是三碗同時上,但是另外再要的話就不知道是不是另上新碗還是繼續倒到那三個碗裡了。當然,各個版本的電視劇中都是一共有18個碗摞起來,主要是為了渲染武松的英雄氣概。而看到很多人說的是怕武松賴賬,這就扯了,小說中武松可是喝了十幾碗直接把錢給店家讓他自己結賬的,店家數了數武松給的銀子結果還餘6碗的錢,所以才又上了6碗湊了18碗,人家是預付費用戶!


歷史密探

其實完全可以把古代的碗,對比成現代的“瓶”。

在古代的時候,一方面缺乏太好的密封裝置,另一方面由於生產和技術的限制,盛裝液體或者固體的器皿也不方便批量生產和消耗,也不方便批量製作只能擁有小容量的器皿,所以在古代民間的酒店中,器皿一類的器具是需要不斷再利用的,可酒店的客流量也是很大,客人也需要器皿來喝酒,店家既要保證自己回收利用,也要保證客人的使用,那最簡單的手法自然就是用碗給客人盛酒。



一方面這樣一來,裝酒的器皿就直接會掌握在店家手裡,用不著傳遞給客人,避免遺失和損壞,而普通酒碗的價值度不高,平常磕磕碰碰有個小瑕疵還可以繼續利用,就算損壞對店家的成本損失也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

另一方面如果用固定定量的器皿直接給客人上酒,原則上就跟現在的啤酒一樣不容易摻假,但是直接用非密封的酒碗盛酒效果就不一樣了,客人如果一次性要個十碗八碗,只要每碗稍稍少盛那麼一點兒,一碗酒的成本往往就省出來了,客人未必還能發現。

當然,除了上述因素之外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一碗酒就上一個碗,事後也方便算賬,就像現在在飯店喝啤酒一樣,飯後直接數一下現場一共喝了多少碗(瓶),酒錢直接就算出來了,像大宅門裡白景琦和白佔元去吃爆肚,魯迅作品孔乙己中,孔乙己去咸亨酒店喝酒,店家都是按碗來算賬,既方便統計又可以防止客人賴賬


遼寧資深球迷

在《水滸傳》中,好漢們在酒店吃酒時一般說:“小二,先切兩斤牛肉來。”可以知道,那時是論斤兩的,武松在景陽岡喝酒,按店家規定,一人不能超過三碗,武松要喝酒,店家按老規矩倒了三碗酒放在桌上,原意是三碗喝完絕不加酒的。不想武松酒量大,三碗酒怎麼夠,武松喝了三碗,把空碗放在桌上又大聲喊店家拿酒來,店家當然不給,武松就發了火,武松是英雄好漢,長得高大魁梧,發了火,店家肯定害怕,又倒了三碗酒送過來,武松喝完又要,店家怕武松喝醉了,不敢拿一罈酒過來,拿喝空的碗倒酒又怕武松不認帳,算不清酒錢。所以反反覆覆拿別的碗倒了一共十八碗酒。


田原鄉野

這個嘛,跟現在你去燒烤店吃火鍋有些相同的地方,我們現在有一些串串香的燒烤店,他們事按照竹籤來賣東西,然後客人吃完了,老闆回數竹籤算賬,一根竹籤一塊錢,店家不好算計客人,客人也不能賴賬,兩全其美;

所以古代為了方便店家好算賬,也為了客人不會賴賬,所以才會有題目中所提到的現象;



武松喝了十八碗酒,分了十八個碗,店家才知道他喝了這麼多,這還是他清醒的時候,如果說是用一個碗,客人又喝醉了,醒來的時候,不記事,那麼就不好算賬了,所以才會有這樣的法子;


現在人喝酒不也是如此道理,一箱啤酒,一瓶白酒,等等為單位喝的,也是劃分到單位,才可以算賬,也算是公開性的交易了。


百變歷史秀

說實話,在讀水滸的時候還真沒注意武松喝十八碗酒是用了十八個碗,不過即便用十八個碗也是可以理解的。

古代的計量單位和器具和現代不同,雖然自秦始統一度量衡之後,計量單位相對統一了,但是日常生活及交易過程中,還是會根據商品的不同而採用不同的計量器具。具體到酒來說,為方便運輸,通常是用大罈子裝運,而具體零售的時候又要用到其他器具,如碗、壺、小壇等,碗和壺更符合飯館和酒店的零售習慣。

和現代用瓶計量酒一樣,武松上景陽崗前吃酒的店家無疑是用碗來計量酒的,因此,不難理解,吃十八碗酒要用十八個碗了。因為從店家賣酒的角度來說,每碗酒都要精確計量,因此,一般不會在剛用過的碗中再續酒,這樣不便計數,又易引發爭議,(注意交易糾紛是重點,圈起來要考的哦),十八個碗,十八碗酒,一目瞭然,符合買賣規矩。因此,武松在上景陽岡前喝了十八碗酒要用十八個碗是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就跟現在喝啤酒一樣,最後結賬時要數一下酒瓶子。

以上僅為個人的一點不成熟理解,請多留言批評。


夢想Sailing


林靜蟬噪52477549625

古代的酒主要是用來解渴的,而不是像現在的烈酒,越喝越渴。濁酒有點像現在的啤酒所以有李白斗酒詩百篇的美贊。水滸傳中武松更是連幹了18碗,平常人是三碗不過崗。可能是這家店鋪有什麼獨特的蒸餾技術,可是最多也就比現在的啤酒的度數高也就17度左右吧。所有平常人三碗不過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