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判:中國海軍崛起如何撬動全球海洋秩序?|文化縱橫

研判:中国海军崛起如何撬动全球海洋秩序?|文化纵横

在經歷了近四十年的改革開放與軍事現代化之後, 中國正在發展的先進軍事實力使其戰略範疇超出了東亞大陸和中國沿海水域。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已經在某些方面超越了美國海軍, 美中海軍之間的實力差距正在逐漸縮小。

在東亞, 中國海軍尚未能與美國海軍形成均勢, 但中國也沒有顯示出任何要放慢海軍發展步伐的傾向。在未來的20年間, 如果中國經濟繼續以約7%或者是3%-5%的年均速度增長, 那麼中國經濟增長就將帶來更多資金來支持中國海軍的擴張, 這將使中國的海上實力能夠持續發展, 進而增強中國在東亞的力量投送能力, 並挑戰美國在東亞的海上統治地位。

然而, 中國海軍的現代化及其安全考慮反映出, 中國的海上抱負可能不只限於成為能在東亞海域匹敵美國的強勢力量。中國長期以來的航母計劃就是要建設多艘航空母艦, 這顯示了中國有意發展全球力量投送能力, 以使中國能夠對東亞範圍之外的戰略發展施加影響。印度海軍的發展可能會促使中國想要發展出能夠在東印度洋爭奪影響力的海軍力量。中國作為一個貿易國家, 在全球各市場均有利益, 且有機會獲得世界各地的自然資源, 因此中國可能會發展海軍實力來保護其遠程海上交通航線, 並確保資源豐富的發展中國家不會阻攔中國獲取它們的資源。

中國的全球海上抱負已經成為其官方政策。中國人民解放軍2015年的國防白皮書《中國的軍事戰略》中寫道, 中國“ 必須突破重陸輕海的傳統思維, 高度重視經略海洋、維護海權”。因此, 中國海軍將“ 逐步實現近海防禦型向近海防禦與遠海護衛型結合轉變”。本文分析了中國海軍實力擴張及其對美中海軍力量對比的影響, 闡述了中國海軍實力的崛起對東亞強國競爭的潛在影響、對其他區域強國穩定的影響以及對全球海上秩序的影響。

一、發展強國海軍的地緣政治先決條件

全球軍事大國擁有的海軍實力使它們在遠洋海域( 簡稱“ 遠域”) 也能施加強國影響, 它們的海軍實力影響著遠域力量對比及軍事衝突的結果。這樣的全球海軍力量有助於強國在軍事上影響遠域國家的沿海水域安全和遠洋交通航線安全,並支持強國發展遠征力量來向遠域大陸投送軍力。

在過去的200年間, 鮮有全球軍事大國出現。實際上, 只出現了英國和美國兩個全球軍事大國。只有英國和美國曾經成功建立起了強國海軍實力, 這種實力使它們能夠影響遠域的力量對比。有幾次法國曾試圖挑戰英國在歐洲海域的海上實力, 但法國卻沒能解決其大陸防衛需求成本高昂的問題。同樣,1912年德國也敗給了英國, 結束了一戰以前的英德海上軍備競賽。日本曾在一個短暫時期內是東亞的海軍強國, 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日本沒能比過美國的海軍實力。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 蘇聯曾短暫力爭成為全球海軍強國,並希望匹敵美國的海上實力, 但蘇聯的努力很快就白費了, 因為它沒能挺過20 世紀80年代的蘇聯衰落。

這些爭奪海軍強國地位的失敗者都不缺少建立強大海軍所需的足夠資金或先進技術。它們都擁有高額的國防預算和發達的經濟。它們也不缺少必要的“ 海軍傳統” 或“戰略文化”。充足的資金和技術是必備的, 但僅靠這兩者是不足以發展出強國海軍實力的。地緣政治環境還要創造出必要的有利條件, 來促進強國海軍實力的發展。以往爭奪強國海軍地位的國家都擁有足夠的資金和技術, 但它們還是失敗了, 這是因為它們不得不拆分資源, 既要拿錢建立強國陸軍、又要拿錢建立強國海軍, 這樣才能同時應對海上和陸上的安全挑戰。

少有的那幾個取得強國海軍地位的國家已經享有福利, 這就是長期不會出現對其領土安全的挑戰的原因之一, 這些國家要麼是在地理上屬於海島, 要麼就是對其陸上的鄰國可以進行戰略支配, 因此才能夠集中資源發展海軍。英國在地理上屬於海島, 只保持小規模的常備軍即可, 這使其能夠有資金去發展全球海軍實力。例如,19世紀, 法國施行的海軍擴張政策使英國倍感威脅, 只有在這時英國才會動員其領土防衛力量。而對於美國, 在19世紀晚期, 英國駐加拿大部隊並不會對美國的領土安全形成挑戰, 而且美國陸軍已經打敗了整個美洲的本土部落和墨西哥陸軍。在這些戰略條件下, 美國就可以調配大量資金去支持羅斯福政府雄心勃勃的造船項目和美國的海軍擴張政策。

二、中國海軍項目的地緣政治背景

中國能否長期享有對陸上鄰國的優勢地位, 以便能夠有穩定的資金支持其陸上部隊的運轉和海軍預算的大幅增加? 簡單來講, 就是中國的政治地理是與英國和美國的更接近, 還是與法國、德國、俄羅斯( 原蘇聯) 的更接近?

中國陸軍面臨著多重的邊境挑戰。中國有14個陸上鄰國, 其中4個國家擁有核武器—俄羅斯、朝鮮、巴基斯坦和印度。跨境恐怖主義給中國國內的安全造成了潛在挑戰。

儘管如此, 冷戰之後的中國邊境安全狀況好於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的任何時候。中國填補了蘇聯力量崩塌後留下的戰略“真空”。現在, 中國在其與朝鮮、俄羅斯遠東地區、蒙古、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阿富汗的邊境處於優勢地位。中國同樣在南亞及東南亞地區與巴基斯坦、不丹、尼泊爾、緬甸和老撾的邊境地區處於優勢地位。越南對中國的影響感到惱怒, 但它卻無法對中國安全形成實際挑戰。儘管1979年中國與越南的邊境衝突消耗巨大, 但中國還是實現了其軍事和政治目標。自那之後, 中國相對越南的軍事優勢大大增加。

中國當代的地緣政治環境可能會持續下去, 這樣中國就能夠長期發展海軍力量。只有來自強國敵手的領土威脅或是中國長期預算對陸軍的偏重才會限制中國海軍的雄心壯志。

印度是與中國接壤的一個強國, 但是印度卻沒能持續發展經濟來匹敵中國的經濟增長, 這就意味著印度不太可能是一個潛在的強國敵手, 也就不需要中國為之進行廣泛、長期的大型陸戰準備。自冷戰結束之後, 中印之間的經濟差距就開始增大。“ 印度崛起” 沒能達到預期目標。同樣, 與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發展相比, 印度武裝力量的本土現代化極少, 中印軍事現代化的趨勢是有利於中國安全的。總體來說, 中印發展軌跡形成了對比。這種情況的結果就是, 相比於中國的崛起, 印度是相對衰落的。此外, 喜馬拉雅山脈形成了一道壯觀的地緣政治障礙,使得中印之間不會發生大規模的敵對狀況, 因此可以減少印度軍力對中國領土安全形成重大威脅。

近期其他一些重大發展態勢也是有利於中國海軍力量擴張的, 這就是俄羅斯力量突然發生持續的重大下滑。冷戰之後, 對中國安全形成的最大的潛在長期威脅就是俄羅斯軍事力量的復甦。在冷戰結束後的很多年間, 中國一直都懷疑俄羅斯可能會對中國在中亞和東北亞的安全造成挑戰。中國的領導人並沒有忽視俄羅斯恢復其傳統地面部隊實力的能力, 因為在19世紀晚期和20世紀晚期, 俄羅斯的地面部隊曾經對中國來說是一支強大的力量。儘管如此, 近年來, 諸多因素相互疊加, 降低了俄羅斯重拾其在東北亞強國地位的可能性。

俄羅斯持續的衰落預示著冷戰期間蘇聯的東亞強國地位在東亞國際政治中是不尋常的, 也預示著俄羅斯正在回到其歷史常態, 它僅僅是一個歐洲強國。目前, 很多中國人都因此推斷, 進入21世紀, 俄羅斯將不會挑戰中國的安全。俄羅斯國內問題持續不斷且歐洲安全事務纏身, 美俄關係也在惡化, 這些問題不僅將俄羅斯拖累成了一個至多二流的東亞強國, 而且還需要迎合中國的安全利益, 來防止出現消耗巨大的中俄衝突。

在東北亞, 俄羅斯對中國安全的影響方式越來越近似加拿大對美國安全的影響方式。對中國來說, 俄羅斯就是一個人口稀少的北方鄰國, 中國只需花費極少的戰略精力來維護與俄羅斯的邊境安全。很多中國觀察家認為, 中國現在可以在大量增加海軍預算的同時, 只維持最小規模的陸軍預算年增長。因此, 中國的地緣政治環境越來越像島國英國和大陸國家美國, 而不是像法國、德國和俄羅斯(原蘇聯) 。21世紀, 中國將同時享有有利的經濟條件和地緣政治條件來發展其強國海軍實力。

三、中國的海軍現代化與美中軍事力量對比

在其沿海水域, 中國的水面艦艇享有中國沿海型地對空導彈和先進戰機帶來的威懾力和支援, 但在沿海水域之外, 中國海軍還遠不能與美國海軍形成均勢。美國的飛機、驅逐艦、潛艇和反潛實力,在數量和質量上都優於中國的先進裝備美國海軍和空軍的通信和電子戰實力也高於中國, 這使得美國軍隊在東亞具有進攻能力, 同時美國海軍也有能力防禦中國的進攻。同樣重要的是, 中國海軍還沒有進行必要的訓練, 也不具備在戰時指揮先進海軍的領導能力。中國在亞丁灣的反海盜行動經歷顯示出, 儘管行動水平有所提高, 但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仍面臨著長期的後勤保障問題, 而且其艦船指揮官的行動自主性受到嚴重限制。

此外, 東亞的海上地理條件有利於美國限制中國在“第一島鏈” 之外的海軍行動。韓國和日本之間、琉球群島間、中國臺灣和菲律賓之間的狹窄海上通道有利於美國發現並攔截駛向西太平洋海域要與美國海軍交戰的中國潛艇和水面艦艇因此, 美國有能力在距離該區域很近的西太平洋上安全運行其空軍和海軍,並向在中國東海和中國南海運行的中國海軍施以空中力量威懾。

中國的反衛星和網絡戰爭實力有所增強, 這有利於提高其抗衡美國先進通信技術的能力。但是這些方面的實力並不是無敵高招或制敵利器, 不能讓中國抵掉美國的海上優勢以至自信地向美國軍隊開戰。同樣重要的是, 中國的先進武器和監視能力對美國的海軍行動形成了最大挑戰, 這其中可能就包括中國正在研發的反艦彈道導彈, 但這相對於美國的網絡作戰能力還很脆弱, 就像美國的先進軍事技術相對於中國的網絡作戰能力很脆弱一樣, 因此傳統平臺和先進武器體系的水平對評估美中軍事力量對比來說仍舊十分關鍵。

在離海岸更遠的地方, 超出其基於海岸的空中支援能力的範疇之後, 中國海軍的能力就大大減弱。中國的水面艦船容易受到美國飛機和艦載導彈的襲擊。儘管情況正在改善, 但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的艦載巡航導彈還是很容易遭到美國電子作戰技術的不斷偵察和定位。2015年, 美國海軍情報辦公室報告顯示, 中國指揮、控制、通信、計算機、情報及監視與偵察各系統的運行能力面臨著一個“ 可怕挑戰”, 只有解決了這個挑戰, 這些系統才能運行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的巡航導彈等高端武器。 同時, 美國一直在發展其防禦和進攻能力, 包括海軍的“ 隱形” 技術、艦載磁軌炮、定向能武器、艦載偵察和攻擊無人機以及遠程艦載反艦導彈。雖然中國正在進行軍事現代化, 但美國在發展新先進技術方面還是佔有相對優勢, 這有利於提高美國抵消中國軍事進步的能力。

儘管如此,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實力的增長對美國的安全和地區事務來說是十分顯著和重要的。中國的進步對美中軍事力量對比影響最大的方面就是臺灣戰區。1995年, 美國可以派遣一艘航空母艦開過臺灣海峽, 也不用擔心其安全問題; 中國甚至都無法偵察到航空母艦的存在。但是到了2015年,中國沿海武器水平和偵察能力已有所提高, 類似的行動將會冒巨大風險。臺灣曾被視為“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 但是到了21世紀, 由於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沿海作戰能力的提高, 使得臺灣地區無法成為美國的基地和力量投送平臺。此外, 中國的沿海軍力大大增加了美國與中國交戰的成本。關於臺灣地區, 中國大陸的中程導彈、彈道導彈和先進飛機降低了美國保護臺灣地區免於戰爭的能力, 不管這場戰爭的結果如何都是這樣, 美國保護臺灣地區的能力的降低會削弱臺灣挑戰中國大陸反對“ 臺獨” 決心的意志。

在臺灣海峽之外, 中國海軍的崛起正逐漸使強國關係恢復“ 常態”。後冷戰時期, 美國在世界範圍內幾乎是擁有絕對的海上優勢地位, 這種優勢地位註定要銷蝕, 因為對於美國無節制的海上霸權不可避免會有反抗, 其結果就是世界軍力的進一步均衡化。中國崛起是此次出現的強國力量進一步均衡化過程中的關鍵力量。美國在世界大部分地區都保有絕對的海軍優勢, 但東亞是21世紀國際政治中的強國角逐中心, 中國崛起加速了已經註定了的美國全球海上力量的銷蝕。

現在出現的美中海軍力量對比越來越像19世紀的海軍力量對比。整個19世紀, 英國都享有無可爭議的全球海上優勢地位。所有英國的潛在對手都明白在海上戰爭中它們打不贏英國。英國皇家海軍的“ 兩強標準” 確保了英國即使面對海軍大國的聯盟也能取得勝利。儘管如此,19世紀的英國領導人也從未認為與法國等國家交戰將會輕而易舉或消耗很小。可能在接下來的20年間, 美國還能夠保持其相較於中國海軍的優勢地位。然而, 強國之間的戰爭一直都消耗巨大且十分危險, 而中國海軍實力的提高及其對美國海上霸權的挑戰正逐漸使強國關係恢復常態。

四、東亞海上力量對比與中國的海上安全

中國海軍要想在東亞以外的海域進行長期、大規模的部署, 先決條件就是中國海軍要先能夠確保中國周邊最近海域的安全。但是, 當代美中海軍力量對比仍舊對中國安全及中國在東亞海域的海軍行動造成了重大挑戰。美國不僅擁有更強的軍事實力, 而且其在中國沿海水域及中國幾個近海周邊擁有基地設施, 使得美國海軍在中國沿海基地周邊擁有海上軍事優勢。2015年, 中國海軍儘管進行了大規模的現代化和規模擴張, 但仍舊缺乏在東亞海域守衛領土權益不受美國所支持的盟友侵擾的能力以及阻止美國方面對中國海軍發起敵對行為的能力。

美國空軍和海軍在韓國的軍事基地和設備緊鄰黃海、在日本的基地緊鄰中國東海、在關島和新加坡的基地則是在中國南海周邊, 這些位置都有利於美國包圍中國的沿海水域。再加上美國航母所搭載飛機和武器的射程範圍以及中國不利的海上地理條件, 美國可以在中國沿海周邊牽制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此外, 近年來, 美國海軍和空軍已經獲權使用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的相關設施。2014年, 美國透露其已經獲權使用馬來西亞的相關設施, 在中國南海進行反潛艇作戰行動。2015年, 美國空軍偵察機在菲律賓的克拉克空軍基地外執行任務, 觀測中國在中國南海上的造地活動。美國還與澳大利亞合作, 增強美國在西澳大利亞的軍事部署和通信偵察能力, 並將澳大利亞的軍事設施擴大到印度尼西亞以南的科科斯群島。

中國海軍及中國的近海都十分脆弱, 易受美國更強的空海實力部署前端的攻擊,因此, 中國的海上戰略還必須繼續優先將海軍兵力集中在東亞、而不是部署到全球範圍內。

面對美國海軍, 中國在海上是十分脆弱的, 這鼓勵了美國的同盟國及其他本地區大國去挑戰中國的海洋權利, 包括挑戰中國對爭議島嶼的主權及其對專屬經濟區的劃界。這些國家認為中國不會使用武力聲張自己的權利, 因為中國會害怕美國為保護其盟國和美國在整個地區的威信而報復中國海軍, 因此日本、新加坡甚至是越南都仍舊容許在這些爭議水域捕魚、繼續勘探能源, 強化它們在爭議島嶼的存在。中國如果將有限的海軍實力分散到遠洋水域或者是牽涉到遠域爭端中, 就會使那些與中國有領土爭端的國家更敢於挑戰中國的權利。

中國還必須注意, 中國與本區域大國的海域和島嶼爭端局勢如果變得更加緊張, 就會升級為中國與美國盟國之間的海上敵對狀態。在這種情況下, 中國就必須依賴在這些區域部署海軍作戰力量來遏制美國的干預和美國可能對中國海軍採取的預防性軍事行動。中國觀察家們已經表達出了擔憂, 他們認為中國海軍作為正在崛起的海軍力量, 必須特別注意美國可能會將區域衝突當成藉口進行“ 哥本哈根式”的預防性攻擊, 來打擊中國正在崛起的海軍實力。在整個英德海上軍事競賽過程中, 很多德國官員總是擔心在德國建立起與英國之間的海軍均勢前,英國會在“ 危險地帶” 期間進行預防性攻擊。鑑於中國在東亞海軍力量對比中的種種劣勢, 將有限的海軍力量分散到各個遠域將會大大降低中國海軍的遏制力。

中國海軍在遠洋行動方面的經驗越來越豐富。中國海軍部隊在距離中國領土越來越遠的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海域進行大規模長時間的高精水平演練。中國海軍參加的亞丁灣反海盜行動讓這支海軍獲得了寶貴的遠洋經驗。儘管如此, 鑑於美國海軍仍具有明顯優勢, 美國在武器創新方面也仍然領先, 而且美國在中國周邊海域仍保有實質性的前沿存在, 因此中國海軍還遠沒有發展出相應的實力來進行可以同時維護自身利益、向遠洋海域施加影響和在東亞海域抑制美軍敵對行為的全球部署海軍。

五、中國海軍向全球發展?

中國具備必要的地緣政治條件來發展大型強國海軍, 與其所在區域內的任何海軍大國抗衡。中國也具備相應的資金和技術資源來支持其長期的海軍發展方案,而這一方案已經開始挑戰美國在東亞的海軍實力。如果中國的這一方案能夠再堅持20-30年的話, 那麼中國就很可能發展出能與美國海軍匹敵的海軍力量。

要建立東亞海上均勢的話, 中國需要建立起海基防禦能力來使其艦船可以赴遠洋行動。中國長期的航母計劃將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中國發展海基防禦能力。中國在艦載反艦導彈和防空導彈方面的進步也可以提高中國在遠洋海域的海軍安全。這些方面的作戰力量都並非超出中國的能力所及。關於數量方面, 中國將受益於其在東亞的地理位置。由於中國的海軍設備就位於該區域, 而美國的艦船則處於美國, 因此中國艦船在部署就位和撤離部署方面花費的時間就更少, 這樣一來, 同樣數量的船隻, 中國立即就有了數量上的優勢。美國或許可以通過在盟國建立母港停靠艦船來解決這一問題, 但這種方式的作用是有其限度的。

再過幾十年, 中國可能就會擁有達到這種實力的能力。中國的造船項目進展速度令人刮目相看。自2000年開始, 中國已經將大部分改革前的平臺更換為“ 現代”平臺。即便是在國內生產總值增速放緩的情況下, 中國的造船項目還是會造出大量的現代海軍平臺, 包括攻擊潛艇、驅逐艦、裝備有反艦巡航導彈的小型快速攻擊艦艇。根據評估顯示, 在不到15年的時間內, 中國海軍就會擁有超過400艘的水面戰鬥艦艇和將近100艘的潛艇。這些艦艇將會大大提高中國海軍在中國東海和中國南海的相應實力, 而且會逐漸提高中國在西太平洋的實力。

相比之下, 為了實現其2015年的造船計劃及僅僅維持目前的海軍規模, 美國在調配足夠資金方面就面臨著相當大的困難。根據國會預算辦公室的數字顯示,美國海軍要完成其到2044年擁有303艘艦船的計劃, 其年均預算就必須比其1985年以來的年均預算高出近1/3 。如果美國海軍只能維持過去的資金水平的話, 那麼其規模就會縮減至242艘艦船。儘管中國海軍平臺的實力可能達不到美國的水平, 也不可能與美國海軍達成均勢——尤其是在目前美國技術創新的背景下; 但如果中國在現代艦船數量以及區域內基地設施數量上大大超過美國的話, 就會給東亞的美國艦隊帶來重大安全挑戰。

因此, 中國海軍的持續長期發展將很可能會挑戰美國海軍在東亞的優勢地位。但是, 僅靠有利的地緣政治環境和維持長期發展的必要資源是不夠的, 無法讓一個區域性的海上強國發展成為全球性的海上強國。同樣必要的影響因素還包括強國競爭的趨勢及其對強國海上防禦的影響以及相應的海軍行動範疇。英國曾經是全球海上強國, 因為歐洲大陸上的強國競爭使得歐洲大陸國家無法發展出可以挑戰不列顛群島的海軍實力。英國的海上安全在歐洲海域不會受到挑戰, 這使得英國可以將海軍部署到遠洋水域, 包括加勒比海、南亞和東亞海域。但在20世紀初, 先是法國和俄羅斯、後是德國都發展了海軍實力並在歐洲海域部署兵力, 挑戰了英國的“ 兩強標準”, 因此英國減少了對遠域的安全承諾並將自己海軍力量集中在歐洲戰場。

英國將海軍兵力專注於歐洲的決定為全球性美國海軍的出現提供了必要條件。美國的經濟發展及其大陸的安全狀況使得美國可以發展大型海軍, 但是在西半球沒有海上敵手的狀態卻使得美國可以將海軍部署到遠洋水域, 參與到全球的強國政治中去。

21世紀, 美國不用將海軍部署在西半球來保護美國的沿海安全。海上強國競爭的趨勢也同樣會影響中國發展全球性海軍實力的長期能力。在西半球之外, 美國首要的安全考慮就是要防止歐洲和東亞這兩個“ 側翼區域”出現霸權。從18世紀到19世紀, 美國還是一個新成立的國家, 美國的安全狀況和大陸擴張是受益於歐洲競爭的。然而一旦成為強國, 美國就參與到了歐洲和東亞的強國政治中去, 來確保這兩個區域仍舊存在內部分歧。美國在歐洲參與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歐洲和東亞參與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這都反映了美國對這些區域力量對比的關注。

21世紀初, 對美國防止其“側翼”出現霸權國家這種安全考慮最大的挑戰就是中國在東亞的崛起, 因此東亞戰場就成了美國海軍戰略的重中之重。2014年11月, 美國總統奧巴馬錶示, 世界正變得越來越小, 對美國來說“ 就連太平洋都成了一個湖”。因此, 就在中國海軍繼續擴張並取得相較於美國海軍的進步之時,美國將會進一步增強與中國的海軍競爭, 並將被迫把更多的海軍力量部署到東亞。

自1996年美中在臺灣海峽對峙之後, 美國更加擔心美中會在臺灣問題上敵對起來, 因此將更多的海上平臺部署到了東亞。2012年, 美國國防部長萊昂·帕內塔宣佈, 美國海軍會將60%的艦隊部署到東亞。如果中國繼續在海軍實力方面取得相對進步, 美國很有可能會將更多的海軍作戰力量部署到東亞。

儘管中國艦隊將會有所發展, 但美中海軍競爭升級將會妨礙中國提高其海上影響。如果為應對中國的海軍崛起, 美國的反應是至少維持區域海軍均勢的話,中國就必須將其海軍部隊集中在東亞, 這樣才能保護中國的沿海安全及其在該區域內的航運利益, 以防美國攻擊分散開來的中國艦隊。

在這個方面, 有人越來越擔心中國會在印度洋和東非獲得越來越多的港口設施, 但這種擔心是多餘的。戰略性使用遠域海軍設施是需要有相應海軍實力支持的, 要與遠域國家達成穩定的戰略合作伙伴關係, 並可以獲許在戰爭時期使用這些設施。因此, 中國海軍要想獲許使用遠洋水域的港口設施, 就必須先要發展出全球性的海軍存在。然而, 這不僅要依靠中國海軍的絕對實力, 還要取決於美中區域海軍競爭的趨勢走向。美國決心要阻止中國成為區域霸權, 這將驅使美國拒絕接受中國的海軍優勢地位, 不願看到中國將海軍部隊集中在東亞。

因此, 中國強國海軍的崛起可能並不意味著中國將成為全球海軍強國, 而是意味著美國全球海軍力量的銷蝕。中國不得不將海軍部隊集中在東亞, 為的是確保中國艦隊的安全, 使其不受美國海軍侵襲。美國不得不將艦隊集中在東亞水域, 為的是維持區域力量對比, 確保美國艦隊的安全, 使其不受中國海軍侵襲。和英國在20世紀初的經歷一樣, 美國無法在維持全球海軍實力的同時, 在一個關乎其自身安全的區域與一個崛起的海上強國抗爭。

六、結論

21世紀, 中國和美國都具備必要的經濟和地緣政治條件來優先發展各自的海上實力。這將使中國發展出可以匹敵美國海軍實力的一支海軍, 同時也可以使美國維持東亞的力量均勢來對抗崛起的中國。雖然美中海上均勢的發展趨勢已定,但這並不會導致出現兩個全球海上強國。反之, 這將會導致世界上沒有任何全球海上強國。

由於西半球和東亞大陸的大陸地緣政治條件, 中國和美國都可以優先發展各自的海軍實力, 在這些情況下, 中國海軍的崛起和美國海上競爭的加劇將進一步強化東亞戰場作為強國角逐中心對21世紀全球力量對比的重要性, 就像歐洲戰場是美蘇冷戰期間全球力量對比的角逐中心一樣。這一趨勢將促使美國將其全球海軍力量集中在東亞, 並因此放棄其全球海上強國的地位, 同時促使中國保持在東亞的海軍實力。

持續升級的美中區域競爭的結果可能是美中海軍競爭導致長期的美中東亞均勢, 這將防止兩國中的任何一方成為全球海上強國。因此, 中國海軍的崛起不太可能催生東亞之外的強國海軍競爭或導致東亞以外地區的不穩定。美國的海軍集中在東亞來對抗中國的崛起, 美國海軍的全球影響力和遠洋實力將會減弱, 並因此影響從歐洲、中東到中亞等大陸區域的本地力量穩定。北約的歐洲成員國已經對這種可能性表示擔憂了, 具體表現就是這些國家非常關注美國對中國崛起的擔心會如何在長期上影響歐洲安全。對美國政策的類似擔憂也表現在中東的穩定問題上。此外, 隨著美國海軍部隊集中在東亞, 美國海軍維持關鍵海上交通航線安全的能力就可能會降低。

中國的崛起將導致美國的全球“ 單極” 地位的瓦解和全球超級強國時代的結束。取而代之的是, 將在區域力量對比方面出現一個傳統的兩極的強國競爭。對於中國、對於美國、對於東亞和對於世界上的大部分地區來說, 這可能是一場耗費巨大的發展過程。

文化縱橫

研判:中国海军崛起如何撬动全球海洋秩序?|文化纵横

打賞不設上限, 支持文化重建

研判:中国海军崛起如何撬动全球海洋秩序?|文化纵横

(長按識別二維碼打賞)

進入微店

[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