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普通話標準音採集地」卻在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

用戶3708573094

 與北京一山之隔的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因為獨特的歷史淵源,成為普通話語音採集地之一,這是這個山區小縣對中國文化作出的獨一無二的貢獻。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髫小兒,人人一口字正腔圓的普通話,使灤平成為中外漢語愛好者的樂園,成為天然的“普通話體驗區”。那麼,地理上並不屬於中心的灤平,為什麼人人能說一口標準的普通話?

  出北京,向東北,過密雲,進入的第一個縣就是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

  夏秋之交,灤河之畔,群山環抱的灤平縣水草豐美。甫進灤平,但見一個大大的石刻,上書“普通話之鄉”。置身灤平,猶如身處播音員中間,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髫小兒,人人一口字正腔圓的普通話。由於沒有兒化、省字、尾音等語言習慣,灤平話被認為“比北京話更接近普通話”。有人開玩笑:“學普通話,原來學的是灤平方言!”

  北京專家進村採集語音

  灤平話音準分明,字正腔圓,沒有兒化、省字、尾音等習慣,易於學習和推廣。灤平成為普通話語音採集地之一

  今年77歲的白鳳然,精神矍鑠,對63年前發生的一件事情,仍記憶猶新。

  1953年春天,灤平第四完全小學剛剛開學。14歲的白鳳然正在教室,班主任叫他到辦公室來一趟,兩位陌生人坐在那裡。

  白鳳然有些懵懂地站到兩個陌生人面前。老師介紹,這是北京來的專家,白鳳然有些手足無措。

  來人主動跟他打招呼:“小同學,你別緊張,我們就是想讓你讀幾篇文章來聽。”

  只見他們隨手拿了一張報紙,指著其中一篇文章讓白鳳然讀。白鳳然大聲朗讀了一遍,中間幾個陌生字不認識,也“秀才念半邊”地讀過去了。

  專家找來白鳳然的語文課本,讓他朗讀一篇已經學過的課文。這回,白鳳然沒有停頓,一氣兒讀完。

  聽小學生讀課文,兩位專家竟然一直在本子上記錄,有的地方還讓他停頓一下,把某個詞重讀一遍。讀完之後,兩位專家誇獎他:“讀得不錯,你們平時在家裡說話也是這個口音嗎?”白鳳然點點頭。

  灤平都是這麼說話的。同學校其他年級的3名同學也像白鳳然一樣,當著專家的面朗讀了幾篇文章。如今,當年朗讀文章的小同學年事已高,和另外3名與專家交談過的村民一起,被尊稱為灤平的“語音七老”。

  山裡小鎮,民風淳樸。這段小插曲、那兩個陌生人,在學校裡、鎮子上傳了一陣,也就沒人談起了。

  他們當然無法知道,兩個陌生人是當時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派出的語言專家,他們在為制定中國通用語言規範進行取音考察,在灤平的金溝屯鎮、巴克什營鎮、火斗山鄉三地進行了語音採集。

外國留學生向石俊永老師學漢語

  早在百餘年前,關於中國文字語音的統一規範問題就多次引起論爭。俗話說,十里不同音,在我們地域廣闊的國家裡,讓天南海北的人自由交談,仍是一項艱鉅工程。

  新中國成立後,需要建立一套規範的通用語言體系,並向全國推廣。然而,依照何種標準形成最終的規範,眾口難調,莫衷一是。

  在這種背景下,灤平在上世紀50年代初成為普通話語音採集地之一。

  作為全國規範,普通話需要音節口型順暢,聲調簡明,易於分辨,甚至要求語速適中,氣流連貫,韻味充足,適於廣播、演講和日常交流,如此才適合作為推向全國的公共用語。

  從後來普通話的規範來看,灤平日常的語言非常符合這些標準。灤平話音準分明,字正腔圓,語調比當時的北京話要“硬”一些,顯得直接、清晰、明確,尤其是沒有北京胡同裡那種兒化、省字、尾音等發音習慣,易於學習推廣。

  1955年10月,“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和“現代漢語規範問題學術會議”召開,將漢民族共同語的正式名稱定為“普通話”。

  翻開1955年10月26日的人民日報,一篇題為《為促進漢字改革、推廣普通話、實現漢語規範化而努力》的社論明確宣告:“這種漢民族共同語,就是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的普通話。”1956年初,國務院發佈《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

  面對普通話的學習推廣,灤平人倍感親切,自己祖祖輩輩傳下來,人人張嘴就來的方言,原來和全國推行的普通話差不多,很是自豪。

  不少灤平人因為講一口“普通話”,無形中具備了一種天然優勢。灤平縣委宣傳部部長厲輝介紹,改革開放以來,有不少灤平農村的年輕人被北京一些大單位招去做話務員、服務員等,灤平人在各地做播音主持工作的也不少。

  2014年,由教育部和中央電視臺聯合錄製公益廣告“學好普通話、圓夢你我他”。廣告中,多個行業、民族的人在片中表達了推廣普通話、傳播中國文化的願望。

  其中,74歲的灤平人郝潤德第一個出鏡說出“說好普通話”,他也是當年參加普通話語音採集的學生之一。他現在是當地推廣普通話的熱心人士,“講起這件事,充滿自豪。不是我的自豪,是咱灤平的自豪”。


分享到:


相關文章: